
自己選擇,
讓人批評
我有個基本觀點是:自由即選擇,選擇即負責。
為何選擇即負責?因為任何選擇都會產生后果。后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不好。但不論好與不好,都得有人兜著或扛著。誰來兜著?只能是作出選擇的人。
那么,你在進行選擇時,就只能服從自己內心的沖動。想想看,如果標準是別人的,埋單的卻是自己,豈不虧大發了?
同樣,既然選擇即負責,那就不能只往好處想,更需要擔心的是不好的后果。承擔不了,就只能放棄。承擔得了,則何妨堅持?
要知道:遷就世俗,一時無憂;違背內心,永遠痛苦。
所以,選擇的時候,只用想兩條:一,這是不是我非常想要或想做的?二,如果后果嚴重,扛不扛得住?如果兩條都沒問題,那就要!
人生能得幾回“二”,何不瀟灑“二”一回?
選擇已定,則任人批評。他人的批評能時時提醒我們:你是有人反對的,你也是會犯錯誤的,因此你沒有任何理由自以為是、得意忘形!
結果,我們就會少犯錯誤,甚至不犯錯誤。
總之,決策時不妨“二”一把,執行卻一定要小心翼翼,一旦功成名就,更須“無一日敢懈怠,無一事敢馬虎”。
(摘編自《經典美文》 ?易中天/文)
小心“穿針心理”
朋友家有一個瓷瓶,是他祖上傳下來的。
早些年,他根本不在意,一直當成普通的裝飾品擺放在櫥柜里。
后來,一位懂收藏的朋友告訴他這瓷瓶是清朝雍正年間官窯燒制的,價值上百萬元。
誰知沒幾天,就傳來“噩耗”,朋友打來電話,說瓷瓶打碎了。
我吃了一驚,忙問是怎么回事。
“別提了。”朋友痛心極了,說:“自從知道瓷瓶值錢后,他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昨天,老婆除塵,我反復提醒她千萬小心。結果,她一個失手,還是摔壞了。”朋友說道。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給小小的縫衣針穿線的時候,越是集中注意力,線就越是難以進入那細小的針眼。也就是說目的性越強,越不容易成功。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穿針心理”,也稱為“目的顫抖”。
心寧智生——與其揣著目標屢屢失手,不如放下目標,輕裝上陣,說不定就能“無心插柳柳成蔭”。
(摘編自《知識窗》 ?陳洪娟/文)
喬布斯的孩子玩iPad嗎
當時,史蒂夫·喬布斯還在管理蘋果公司。
“你的孩子必須得愛iPad嗎?”我問喬布斯。
“他們還沒有用過,我們對孩子在家里用多少科技產品是有限制的。”他告訴我。
我確定我當時的反應是大吃一驚,以及震驚之后的沉默。
我曾想象喬布斯家應像是科技迷的天堂:墻壁都是大大的觸屏,飯桌也由iPad組成,就像放在枕頭上的贈品巧克力。
不,喬布斯告訴我,完全不是這樣。
從那之后,我見了很多科技公司的高管,他們告訴了我類似的態度——嚴格限制孩子的玩電子產品時間。
飛行器公司3D robotics的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安德森在他家每個設備上都設置了時間限制和家長控制,“因為我們對于科技有什么危害有著第一手的信息,我看到這些已在我身上發生,我不希望在我孩子身上發生”。
我沒問過喬布斯,如果他的孩子不用他創造的這些電子設備,那么在玩些什么。所以我聯系到了沃爾特·艾薩克森,他是《喬布斯傳》的作者。
“每個傍晚史蒂夫都會和他的孩子們吃飯,討論書、歷史以及其他很多事情。”他說,“沒有人會拿出iPad或電腦。”
(摘編自《意林》 ? Nick Bilton/文)
“聽音”辨別下屬能否勝任
作為管理者,最高興的莫過于在對下屬布置任務時,聽到下屬說“我懂了”。但作為主管,你要了解下屬說的“我懂了”的含義。
有些下屬回答“我懂了”,確實是懂了。
這時語調一般誠懇穩重,值得信賴,可以放心大膽地讓他去做。
有些下屬在說“我懂了”時,似懂非懂。
表現為漫不經心,盲目回答,到了真正工作時,才發現力不能及。
對于這種下屬,主管下達命令時,應語言簡潔,中心明確。并嚴格規定期限給他施加一定壓力,在期限之前嚴加督促。
還有些下屬說“我懂了”,內心很抗拒。
一般聲音響亮,態度倔強,很不服氣,似乎主管的指示方法和內容有問題。
遇到這種情況,主管應認真反省一下,自己的指示是否有問題,自己的考慮是否周到。如果是自己的指示有問題,就應當原諒下屬。
總之,主管下達命令給下屬時,應注意下屬反應及回答方式,從他們的神態和語氣中,判斷任務安排下去后,他們能否勝任。
(摘編自《卓越領導能力是如何煉成的》 ?崔舒/文)
批評前“檢查”,批評后“善后”
下屬犯了需要批評的錯誤時,不能立刻劈頭蓋臉罵起來。必須先檢查一下,問自己幾個問題。
1.這件事我教過他嗎?
2.我的教導方法是不是有問題?
3.下屬的能力和這一工作需要的水平相符嗎?
4.問題真的出在下屬身上嗎?有沒有其他原因?
5.他是不是身體不好?
檢查好這些后,定好批評目的與目標,選擇最佳批評時機,選擇好批評的用詞。
做好這些準備后,就鼓起勇氣進行批評吧!
另外,批評之后,千萬別撂下一句話,“剩下的你自己想想吧”,“善后”很重要。
后續工作之一是認可下屬的變化。
批評之后,下屬若是有了改進,無論多小,都要表達認可。即使下屬沒有做到100分,只要做到70分,就應該承認70分的成果。
后續工作之二是在必要時給出必要的建議。
批評后,適當的建議也是必要的。但只有在下屬需要建議的時候,建議才能發揮作用。
后續工作之三是加速改進。
用鼓勵溫暖下屬的心靈,讓他知道有人關注他,為他加油鼓勁,提高他的干勁。
(摘編自《有效總經理》 ?陳定國 /文)
在領導眼中,你是“火”還是“水”
一次,我和老板一起招聘一位部門主管。
第一位應聘者從小到大都非常優秀,每份工作都做滿三年才離開,資歷完整,無懈可擊!
“這個人,真不錯!”我說,但老板沒反應。這時,我們一起面試了第二位應聘者。
這個人,工作跳來跳去。坦白說,我真的不喜歡他。盡管,這家伙似乎已經對我們公司做了功課,努力地對我們說,他對這個職位的看法……到最后,我們問他的問題很少,大部分的時間,反而都是他在說話。
結果,老板錄取了第二個人。我大驚!最后,老板告訴我:“第二位眼睛里有‘火,就是有熱情。”
接下來他講了一句話,成為我往后選才的重要參考:“當我們要找員工的時候,就要找一個如‘水的人;當我們要找伙伴的時候,要找一個有‘火的人。”員工的邏輯就是如“水”,順、流、快、軟,“水”性員工就是“好員工”。但如果你現在想成為一位“好主管”,甚至榮升成為“好伙伴”,就需要變成“火”,熱情、激烈、有主張,甚至有點刺。
最完美的員工像“水”,最完美的伙伴像“火”,你在老板眼中,是哪一個?
(摘編自《易友》 ?劉威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