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江 李冰倩
【摘 要】 企業環境報告的研究可概括為企業環境報告的發展歷程研究、企業環境報告現狀與評價研究、企業環境報告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研究三方面。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發現,企業環境報告的研究內容范圍較全面,但尚缺綜合性和實踐指導性方面的研究。未來研究方向將向企業環境報告的第三方鑒證、企業環境報告的規范體系以及市場化機制下企業環境報告驅動因素及經濟后果研究等方面發展。
【關鍵詞】 企業環境報告; 規范體系; 經濟后果
中圖分類號:F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06-0046-03
一、引言
近年來,企業環境報告研究與實踐受到業界高度重視。企業建立環境報告機制可提升其公眾形象,調解其與相關利益者間的關系(Davis,1999);增強組織透明性,改變企業經營方式,便于環境績效交流(Nola,2002);投資者可通過企業環境報告提供的信息進行正確的投資決策(Douglas和Christopher,1999)。
環保部2008年頒布《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2010年頒布《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并于2011年實施《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導則》。該類政策的實施加大了業界對企業環境報告研究的關注,加速出現了一批相關研究成果。本文擬對現階段企業環境報告方面的國內外研究成果給予回顧和評價。
二、企業環境報告研究綜述
企業環境報告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企業環境報告發展歷程研究、企業環境報告披露現狀與評價研究、企業環境報告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研究三方面。
(一)企業環境報告發展歷程研究
1.企業環境報告發展階段與趨勢研究
李海英等(2010)認為環境報告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依次為環境報告、社會責任報告(健康安全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國外多數大企業已經從第一階段發展到第三階段,但國內只有少數企業發展到第三階段。岳全化(2000)指出環境報告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1)企業的環境信息通過年度財務報告的附注形式來展現;(2)一次性環境報告書的出現;(3)描述性環境報告書的出現;(4)出現含有技術性的環境報告書;(5)可持續環境報告書。關于企業環境報告的發展趨勢,Kolk(1999)指出雖然企業環境報告在現有的披露經驗中還存在大量問題,但未來的報告將具有可比性、可量化性和可驗證性。孫振清(2004)認為企業可持續報告是環境報告的終結也是環境報告的新生。
可以看出,多數學者已經看到了企業環境報告的兩個主要發展趨勢:一是向獨立環境報告發展;二是向融合“環境—經濟—社會”綜合績效的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展。
2.企業環境報告推動力量研究
岳全化(2000)認為企業環境報告產生的原因有二:一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明顯,公眾環境意識的增加,對企業環境信息和環保行為的關注,要求企業公開披露環境信息的意愿增強;二是政府意識到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公眾的支持和參與,鼓勵企業將環境信息公開。王立彥等(2001)指出,企業環境報告的發展除了依靠公眾環境意識的提升以及各國政府的推動外,企業自身的覺悟也起了一定作用,公司主動披露環境信息表明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已經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自我約束力。學界從政府規制、公眾意識、公眾參與機制、公司治理等方面探討了企業環境報告的推動力量,但對于市場機制及其與政府規制的配合等推動因素研究較少。
(二)企業環境報告現狀與評價研究
1.企業環境報告披露現狀研究
李建發等(2002)研究發現當前企業環境報告披露處于自愿性和強制性相結合的局面,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從披露企業環境影響信息擴展為環境績效和環境會計信息,取得了明顯進步。王立彥(2009)研究發現國內大多數環境報告是重信息數量輕信息質量。胡立新等(2011)指出企業對于環境信息的披露存在內容上的較大差異,他們更偏好選擇對于自己企業形象有利的環境信息進行披露,即披露存在選擇性。常寧等(2008)認為環境報告的披露存在著信息透明度低,有效性不足的問題,其中在數量上只有少數的上市公司披露了環境報告;在內容上披露有限,缺乏對例如環境支出等因素的披露;在披露質量上有待加強,普遍以披露定性信息為主,缺乏對定量信息的披露;在披露形式上各異,不易于收集處理。國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中也指出大多數環境報告沒有充分給出對于特定公司來說關系最重大的環境問題的一般性說明,與產品有關的環境保護方面等重大問題往往被忽略,而且對所有要素都以同等詳細程度介紹。
可見,企業現有環境報告披露數量和質量都亟待提升,學者傾向于要求企業強制披露環境報告,但究竟應披露何種層次數量和質量的環境報告,學界并未給出完美答案。
2.企業環境報告的評價體系研究
國內外評價企業環境報告質量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內容分析法、原則分析法、標桿研究法和評分法。Morhardt(2001)在評價美國上市公司披露的環境報告中,將評價環境報告綜合性的測量清單中加入微觀注解、文字分析、主題百分比分配以及數值評分的因素。Douglas等(1999)指出,美國企業環境報告雖有第三方鑒證,但因缺乏審核服務標準,并未將鑒證結果在環境報告中一并披露,建議建立企業環境報告內部評價體系。鐘朝宏等(2007)采用德勤會計公司制定的計分卡對寶鋼公司的環境報告進行全面評價,并指出環境報告評價體系的必要性在于可以使各行業不同的環境報告具有可比性、可參考性,加強信息溝通的質量。盡管多數文獻對環境報告評價體系持肯定意見,但有一點值得注意,Matthias(2012)曾在研究中指出,如果環境報告編制者已經適應了評分體系,那么這些評分體系將喪失其原來的評價功能。
無論是自愿披露還是強制披露,企業環境報告鑒證和審計在提升其信息含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的環境報告評價標準尚未統一,環境報告審計研究需要跟進。
(三)企業環境報告影響因素與經濟后果實證研究
1.企業環境報告披露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企業環境報告披露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企業外部因素和企業內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規、行業屬性、企業相關利益者。Barros等(2012)發現,公司環境報告披露是企業業務合法化的一種方式,樣本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水平顯著增加,與同期環保法規數量增加和企業相關利益者的驅動有關。Salamaetal等(2012)以英國上市公司為樣本的研究發現,企業規模越大,其所處的行業對環境越敏感,其越可能披露環境報告。內部因素則集中在企業特征和企業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等方面。Sumiani等(2007)以馬來西亞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ISO認證對馬來西亞公司環境報告披露的自愿性行為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污染減排”環境信息的披露。舒岳(2010)發現,獨立董事人數對環境會計報告披露有顯著影響。
2.企業環境報告的經濟后果實證研究
企業環境報告經濟后果的研究集中于企業環境報告與環境績效、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影響。Staden(2007)發現,企業的環境報告與企業的環境績效排名正相關。Roberts(2010)指出,企業的環境報告和企業的環境績效存在負相關關系,環境績效越差的企業更容易提供內容豐富的環境報告。Wagner(2005)研究發現,較好的環境報告質量不一定導致較好的環境績效,兩者沒有很大的關聯性,但是環境報告仍然可以作為一種有價值的環境管理工具。呂峻、焦淑艷(2011)以2007—2009年造紙業和建材業的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環境報告的披露與環境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而與財務績效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此外,呂峻(2012)在研究公司環境披露與環境績效關系中也得到環境報告披露與環境績效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的相似結論。
三、評價與展望
現有文獻對于企業環境報告研究具有以下特點:(1)學界已跟蹤到企業環境報告的實踐發展軌跡,注意到“環境—經濟—社會”綜合績效與環境報告的耦合問題,并及時將企業環境報告的研究由單純環境信息轉變到環境績效、財務績效與社會績效信息披露。(2)企業環境報告的研究內容及范圍比較全面。在環境報告的研究中國內外研究既涉及企業環境報告的發展歷程和原因,又涉及企業環境報告在不同國家的制度建設和理論依據,以及對近年來企業環境報告的披露問題和措施的研究,此外,還探討了其評價體系和經濟后果。(3)企業環境報告的研究缺乏綜合性。從研究內容來看,多數研究都只針對環境報告的某一部分內容,少有研究從整體的角度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從研究方法而言,實證性研究較少。(4)企業環境報告研究成果缺乏實踐指導性。研究成果雖然涉及評價體系和經濟后果方面,但大多是點到為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明確的結果,其借鑒意義縮水。
企業環境報告研究的未來研究方向包括:(1)企業環境報告第三方審核研究。環境報告信息內容多且雜,這要求第三方機構審核報告時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更加專業的知識指導。環境報告的特性不僅提高了審核工作的要求,還加大了審核的風險。審核工作的完備有利于提高環境報告的信息質量。(2)企業環境報告的可比性研究。不同行業乃至生產同種商品的不同企業出具的環境報告都可能在形式內容上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現狀的長久存在不易于環境報告披露的本質目的,也不利于信息交流和比對。(3)企業環境報告的驅動因素與經濟后果研究。從多方面找尋環境報告披露的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站在實踐的角度發現研究成果對企業披露環境報告具有一定推動意義,從而提高企業的自覺披露性,完善環境報告的理論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1] 常寧,劉建勇.關于我國企業獨立環境報告的構想[J].統計與決策,2008(15):175-176.
[2] 何麗梅.基于獨立環境報告的中日石油企業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比較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6):97-102.
[3] 李建發,肖華.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現狀、需求與未來[J].會計研究,2002(29):42-47.
[4] 呂峻.公司環境披露與環境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2,9(12):1856-1863.
[5] 舒岳.公司治理結構對環境信息披露影響的實證研究——來自滬市上市公司2008年的經驗證據[J].會計之友,2010(1):81-84.
[6] 孫振清.企業環境報告的發展趨勢及啟示[J].環境保護,2004(8):46-50.
[7] 王立彥.環境會計與報告:具有信息含量嗎?[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9(5):20-26.
[8] 鐘朝宏,干勝道,邱英.鋼鐵企業首份環境報告評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3):118-121.
[9] 周竹梅.會計視角下的上市公司環境報告編制[J].財會月刊,2011(12):51-52.
[10] Aly Salama, Robert Dixon, Murya Habbash. An Exa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in UK Corporate Annual Repor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12, 19(1):19-42.
[11] Ans Kolk. Evaluat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999(8):225-237.
[12] Charles H. Cho, Robin W. Roberts.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on the Internet by America’s Toxic: Legitimacy and Self ?Present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11):1-16.
[13] Chris J. van Staden, Jill Hooks.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and Responsiveness[J]. 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09(39):197-210.
[14] Giovanni Azzone, Michael Brophy, Giufiano Noci, et al. A Stakeholders’ View of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J].Long Range Planning, 1997,30(5):699-709.
[15] Jemil Morhardt. Scor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s for Comprehensiveness: A Comparison of Three System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1, 27(6):881-892.
[16] Nola Buhr. A Structuration View on the Initi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ports[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2002(13):17-38.
[17] Douglas Beets S, Christopher C. ?Souther.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s:The Need for Standards and an Environmental Assurance Service[J].Accounting Horizon, 1999,13(2):129-145.
[18] Sumiani Y, Haslinda ?Y, Lehman G.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a Case Study on Status and Implementation in Malaysi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7(15):89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