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強國研究課題組
對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理論思考
知識產權強國研究課題組
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專題探討
編者按: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具有重大意義。為了加強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理論研究,本刊特辟專欄,刊登有關探討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文章,以期引發讀者思考。
內容提要:知識產權強國是指在知識產權國際競爭中具有強大知識產權實力的國家,其具有知識產權綜合能力強、知識產權制度優越、知識產權環境優良、知識產權績效顯著、知識產權國際影響力大等主要特征,并以知識產權能力、知識產權績效、知識產權環境為基礎構建知識產權強國的評價指標體系。知識產權強國是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發展的一個更高階段和更高目標,是我國實現大國崛起的必經之路,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必經途徑,是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 鍵 詞:知識產權強國 評價指標 知識產權戰略
Abstract:Intellectual property powerhouse means a country of gre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etitive ability worldwid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werhous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stro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ability, superi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ulation, good intellectual property environment, outstan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erformance and gre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werhouse is based on the ability,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werhouse strategy is developed from the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with higher stage and goal. Building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werhous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make an outstanding country, to transform the developing mode of the economy, to build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to improve the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t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for develop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enterprise of China.
Key Words:intellectual property powerhouse; evaluating indicat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建設知識產權強國離不開知識產權強國相關理論的指導。正如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指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既是理論創新也是實踐創新”。理論創新的基石首先是必須明確知識產權強國概念以及知識產權強國的特征。當前,關于知識產權強國的理論研究尚屬起步,缺乏對知識產權強國的系統的理性認識,對于知識產權強國概念以及特征尚存在較大分歧。本文在對現有“強國”含義進行剖析的基礎上,結合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本身特點,明確提出知識產權強國的概念,并力圖揭示知識產權強國的本質和特征及其與相關概念的區別,以拋磚引玉,對知識產權強國理論體系構建以及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有所啟示。
準確把握、全面認識知識產權強國的內涵是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基礎和前提。
(一)強國的內涵
“強國”是政治、軍事和外交領域概念,通常反映的是綜合國力的強大,綜合國力是“世界強國據以確立其國際地位、發揮其國際影響和作用的基礎”。“強國”概念具有如下特征:
1.綜合性
以國家的綜合國力為基礎,從根本上反映各個領域的國家競爭實力。“綜合國力主要由政治外交實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人才及相關資源實力等要素組成。”
2.系統性
由對內和對外兩個維度組成。按照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提出的綜合國力分析框架,綜合國力可區分為兩個能力維度,即內部和外部維度。內部是綜合國力產生的關鍵驅動力和根本性物質基礎。外部就是對外國際影響力。
3.層次性
經濟和科技實力成為強國的核心,居于主導地位。由于構成要素的擴大或不同時期最活躍要素的不同,綜合國力的主導因素處于不斷變動之中。盡管強國以國家的軍事實力為后盾,但經濟和科技實力越來越成為強國的核心,居于主導地位,而教育、人才、文化和外交等層面的軟實力成為強國的重要支撐。
(二)知識產權強國內涵
隨著人類社會向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經濟和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知識產權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的主導要素。一個國家特定產業或全球經濟主導產業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離不開知識產權的重要支撐。知識產權實力的競爭成為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的前沿,知識產權實力是溝通科技實力與經濟實力的橋梁,是將科技實力等轉化為經濟實力的推動力。知識產權實力成為衡量和評價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對于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具有強大的知識產權實力是知識產權強國的內涵和本質特征。
知識產權實力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理解。從硬實力和軟實力的角度分析, 知識產權實力既包括國家在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產權硬實力,也包括知識產權環境、服務、人才、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軟實力。從對內和對外兩個維度上來說,知識產權實力既可以指國家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能力,也包括國家對知識產權國際事務的影響力。從知識產權實力的體系來看,是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為“面上展開”、以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為“線上加強”、以知識產權強省(市、縣)建設和知識產權強企建設為“點上突破”,構成知識產權實力的立體模型。
知識產權強國是在知識產權國際競爭中具有強大知識產權實力的國家。首先,反映了知識產權強國的本質是知識產權實力的體現,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其次,揭示了知識產權強國概念的相對性。知識產權強國必然是在知識產權國際競爭的語境下產生,體現出知識產權強國的“世界水平”。再次,體現了知識產權強國概念的特色性。知識產權強國反映了特定歷史條件下在特定優勢產業中的知識產權實力,我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必然體現出“中國特色”。
(一)知識產權強國的特點
1.從綜合能力角度分析
知識產權綜合能力是在整個國家運行體系內部為了讓知識產權能夠與基于基礎資源投入的經濟績效相聯系而積累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政府、市場創新主體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是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主要目標,也是知識產權實力的主要體現,同時,也是獲得對外影響力和控制力的基礎。知識產權強國在綜合能力上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創造能力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主要是指從包括研發在內的知識創造活動中產生知識產權的潛能和效率。知識產權強國創造能力強主要表現在掌握足夠數量的關鍵核心專利,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高,有效發明專利維持年限長,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占GDP的比重高,擁有全球知名品牌和版權精品的數量多,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產權價值,促進區域、企業、產業和國家的創新發展。
二是運用能力強。知識產權運用能力是指通過知識產權產生經濟、社會績效的潛能和效率。知識產權強國運用能力強表現在知識產權商業模式多樣,知識產權運用體系完備,知識產權運用方式,如知識產權轉讓、許可、專利聯盟、專利拍賣等活躍,知識產權服務業發達,知識產權與金融結合程度高,知識產權價值實現效益高。
三是保護能力強。知識產權保護能力是指獲得、保護和維持知識產權合法權利的潛能和效率。知識產權強國保護能力強主要表現在具有與本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知識產權立法體系,注重知識產權法律實施,建立統一高效、標準一致的司法保護體系,同時注重發揮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邊境保護、調查處理和貿易保護等靈活高效等特點,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達到對經濟調節和市場調控的目的。
四是管理能力強。知識產權管理能力是指政府、社會、創新主體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等方面的管理潛能和效率。知識產權強國管理能力強主要表現為管理機構設置集中統一、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健全,創新主體知識產權管理規范,知識產權審查和確權制度高效、知識產權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密切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緊貼市場需求等。
2.從制度角度分析
知識產權強國具有先進的知識產權制度,其先進性主要體現在制度體系完備、制度能與經濟社會發展動態適應,此外,其對國際知識產權規則變革的引領性和示范性較高。
一是制度體系完備。知識產權強國具有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知識產權制度體系。知識產權制度與其他法律制度、經濟制度有機銜接。知識產權制度對知識產權權益的保護較為嚴格。具有促進知識產權高效轉化運用的機制。具有運行高效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和知識產權綜合協調機制。
二是制度適應性強。知識產權強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契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通過實時調整知識產權制度,促進知識產權制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需要。
三是制度變革機制靈活。知識產權強國的知識產權制度變革能夠充分吸納和有效協調各方主體需求,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
四是制度對國際規則變革的引領性和示范性較高。知識產權強國的知識產權制度與國際規則銜接緊密,既能引領和體現國際知識產權制度變化的潮流,又能靈活體現國內市場主體的需求。
3.從發展環境角度分析
知識產權環境是將知識產權能力轉化為績效的基本因素,只有存在優良的知識產權環境,知識產權能力才能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有意義的貢獻,才能產生強大的知識產權國際影響力。知識產權環境既包括崇尚創新、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等文化環境,也包括法律和政策保障的法治環境,還包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政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市場環境。
一是文化環境優良。知識產權及其知識產權制度的產生,離不開文化土壤的培育和發展。知識產權制度在我國貫徹執行績效較低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國傳統文化認識上的差異導致對該制度的接納與遵守的主觀意愿不足。由于市場競爭主體的知識產權意識淡薄,導致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的能力不足,在知識產權競爭中處于劣勢,特別是面對跨國企業的全球市場布局主動出擊時往往處于被動挨打局面,并且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處于低端。面對嚴峻的國際市場競爭形勢,構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保護知識產權的文化氛圍,提高知識產權意識,提升知識產權能力,成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必不可少的內容。
二是法治環境規范。知識產權強國的法治環境主要指國家層面的各種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和政策體系以及實踐體系環境。知識產權法治環境不僅體現在制度規范體系建設方面,還重點在于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制保障體系等。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制度創新一般是指制度主體通過新的制度構建以獲得追加利益的活動,它是關于產業制度、產權制度、企業制度、經濟管理制度、市場運行制度等各種規則、規范的革新。知識產權強國狀態下,構建完整的促進創新的制度體系,知識產權制度居于基礎和保障地位。
三是市場環境公平,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獨占權,“是和技術開發—產業—消費者組成的市場結構相對應的一種權利”,“保護知識產權的本來意義,在于在產品供應者(生產者)之間建立一種市場競爭秩序”。 因此,知識產權制度為創新成果的權利化、實施轉化、保護、運營等提供了一種合理市場競爭秩序,對于優化創新資源的市場配置起著關鍵作用。知識產權強國狀態下,創新市場活動各個環節的知識產權分析、管理、運營和規劃都公平公正,促進創新的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創新主體研發人力和經費投入按照市場需要合理調控,促進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新資源和知識資源得到高效配置。
4.從對經濟社會的績效角度分析
知識產權績效是指一個國家基于知識產權基礎資源、能力和環境而產生的經濟社會績效。知識產權強國所體現的知識產權實力以知識產權能力為基礎,最終將知識產權能力轉化為知識產權績效。突出知識產權績效導向,是實現知識產權價值,體現知識產權強國支撐和引領經濟轉型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關鍵所在。知識產權績效對內表現為知識產權促進國內經濟科技發展的績效,即知識產權對創新貢獻度,對外表現為知識產權國際影響力。
一是對經濟社會貢獻度高。知識產權并非國家提高創新水平的“一種可選擇的政策工具”,a何懷文:《中國知識產權戰略形勢分析》,載《挑戰與應對(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論文集)》,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頁。而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制度基礎和必要保障。只有知識產權“才能對創新活動產生足夠的激勵,促進更多創新性智力成果的產生,持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b朱謝群著:《我國知識產權發展戰略與實施的法律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知識產權強國狀態下,其對經濟社會的貢獻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通過激勵科技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通過促進知識產權運用提高創新發展效益,通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以及通過規范知識產權管理引導創新集群發展。知識產權對經濟社會貢獻度主要表現在知識產權帶來的附加值、知識產權產品增加值、知識產權總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知識產權產品減免稅金等方面。
二是在國際上影響力大。知識產權強國特征的對外績效體現為具有強大的知識產權國際影響力。知識產權國際影響力不僅表現在知識產權雙邊和多邊國際規則上具有強大的話語權,對重大國際事務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也表現在利用知識產權構成新型貿易壁壘,通過對主要貿易國家施加知識產權方面的影響,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和產業安全,實現對全球經濟的強大控制力;還表現在以技術標準和品牌等知識產權優勢強化跨國企業的國際市場布局,實現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控制和占有。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競爭理論,國家競爭力在于其產業創新與升級的能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有創新的新興產業來帶動。因此,對于知識產權強國而言,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發揮著引領經濟增長的至關重要作用,知識產權密集產品在商品出口中處于主要地位并具有較強競爭力,并且聚集眾多大型跨國公司的總部等都成為知識產權強國具有強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志。
(二)知識產權強國的表征
結合知識產權強國概念與特征,構建知識產權強國特征指標,并據此進行強國評價指標體系。一是可以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知識產權強國;二是可以測量一個國家與知識產權強國的差距、分析知識產權的優勢與劣勢,為選擇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路徑提供扎實有力的依據;三是為分階段、分步驟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提供科學精確的理論與實踐支撐。在知識產權強國表征描述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中既注重突出中國特色,又體現世界水平;既可用于描述知識產權強國的狀態和規劃建設路徑,又可用于評價知識產權強國和我國的知識產權強縣、強市與強省。
1.知識產權強國表征體系構建原則
知識產權強國的構成要素復雜,層次眾多,指標之間既有相互間的關系,又有相互的輸入和輸出聯系,因此,要在眾多指標中篩選出較為靈敏、便于度量及內涵豐富的“主要”指標作為指標,必須遵循科學性、完備性、層次性、單義性、可計算性、多樣性以及相對穩定性與絕對動態性相結合的原則。知識產權強國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一般包括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實施和調整三個階段。為保證這三個階段上的延續性,又能比較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要求特征描述和評價指標體系具有相對穩定性或相對一致性。但同時,由于知識產權強國的復雜性及動態性特征,一方面,應在評價指標體系實施一段時間后不斷加以修正,以滿足未來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和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應根據專家意見并結合公眾參與的反饋信息補充,以完善知識產權強國特征描述和評價指標體系。
2.知識產權強國表征指標體系
根據上述原則,知識產權強國評價指標選取知識產權能力、知識產權績效、知識產權環境3個一級指標,選取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國內創新貢獻度、國際影響力、以及制度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為9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下設33個三級指標。權重分配按照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等權重,二級指標下各項三級指標等權重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參見下表: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創造知識產權能力發明專利申請量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PCT申請量三方專利總量占世界比重萬名研究人員的科技論文數學術部門百萬研發經費的科學論文引證數管理 單位審查員專利審查效率專利規費吸引度保護 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專利發明授權量運用知識產權許可出口收入占服務貿易出口比重知識產權許可貿易差額版權密集型產品貿易差額企業與大學研究與發展協作程度創新貢獻度知識產權績效知識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億美元經濟產出發明專利申請量萬名研究人員發明專利授權量萬名研發人員PCT國際申請量國際影響力知識產權許可費收入占全球比重PCT申請進入國家階段量占世界比重PCT申請量500強申請人占比最佳全球品牌100強企業占比版權密集型產品出口占全球比重制度環境立法透明度執法有效性反壟斷政策效果知識產權環境市場環境商業環境信息化發展水平研究與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研發人力投入強度文化環境研究與培訓專業服務狀況知識產權意識
(一)知識產權強國與創新型國家
知識產權是激勵創新的根本保障。“知識產權關系到創新驅動發展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是創新的源動力的問題,另一個是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率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創新型國家建設與強大的知識產權實力分不開。知識產權與研發創新活動息息相關,科技創新成果最終體現為專利權和科技論文著作權。創新型國家也離不開強大的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對于創新型國家來說,科技進步貢獻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知識產權對經濟的貢獻率。因此,創新驅動發展,知識產權驅動創新。提升知識產權的創造和運用能力,能夠直接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在創新資源投入、創新成果利用、創新成果保護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和戰略支撐。
(二)知識產權強國與國家知識產權戰略
知識產權強國與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都屬于國家發展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理論為統領,具有全局性、綱領性、原則性、長期性等特點,體現了知識產權與經濟、科技的深度融合,以及知識產權在推動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從戰略的不同層次上來說,知識產權強國是以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為基礎,是對知識產權發展目標的更高定位,是新形勢下結合知識產權發展規律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對原有戰略綱要的發展和完善。從淵源上來說,知識產權強國戰略與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是一脈相承的,是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發展的一個更高階段、更高目標。當然,二者在戰略內涵、戰略目標、戰略內容、組織實施方式和制定基礎上也存在一定的區別。
(三)知識產權強國與知識產權大國
知識產權大國通常理解為知識產權規模或總量居于世界前列的國家。知識產權大國針對知識產權的數量或規模而言,而知識產權強國則針對知識產權實力而言。知識產權實力包括知識產權規模、知識產權績效、知識產權環境等多種綜合因素在內。知識產權規模大并非構成知識產權強國的必要條件,知識產權規模不大但知識產權績效高也可以稱為知識產權強國。 從邏輯關系上來說,在“大”與“強”之間可能存在“大而強”、“大而弱”、“小而強”、“小而弱”等關系。同時,二者可能存在互為邏輯前提,即“先大后強”、“先強后大”以及“邊大邊強”的問題。因此,如果籠統地將“大”與“強”劃等號,動輒以“做大做強”作為輿論導向,認為“知識產權強國都是知識產權大國”或者“知識產權強國必須首先成為知識產權大國”的觀點都存在一定的邏輯漏洞。
(一)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是我國實現大國崛起的必經之路
經濟和科技實力是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因素,而與經濟和科技實力密切相關的知識產權實力,是經濟和科技實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保障和驅動力。從國際上看,無論是英美等老牌發達國家,還是日韓等新興發達國家,無一不重視知識產權,無一不是知識產權強國。英國通過1624年頒布《壟斷法》,打破了封建社會長期的技術封鎖,促進了技術傳播,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實現了大國的崛起。美國長期維護其在全球的影響力,主要靠三大手段,即:金融、軍事與知識產權。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在1960年的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13個在2008年進入高收入經濟體,其中較大規模的國家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都與知識產權先行、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密不可分。以日本為例,1966年,其人均國民總收入為1030美元,進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1986年為13,650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日本從中等偏下收入國家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再進入高收入國家時,其知識產權擁有量的增長都先于經濟增長,在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追趕過程中,知識產權的快速追趕表現得尤為明顯。2002年通過《知識產權戰略大綱》,2012年進一步提出“知識產權立國”的目標。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日本順利實現了從“貿易立國”到“技術立國”,再到“知識產權立國”的戰略升級。韓國1996年人均國民收入為11,650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包括韓國在內,世界經濟普遍受到沖擊,韓國政府審時度勢,出臺了《知識產權強國實現戰略》,保持了經濟的平穩增長。從中等偏下收入國家進入中等偏上國家的后期,知識產權追趕開始大于經濟追趕。進入高收入國家的過程中,知識產權擁有量的增長也明顯快于經濟增長。
(二)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
歷史經驗表明,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創新助推了美國經濟結構調整,加速了美國經濟復蘇;“知識產權立國”戰略推動了日本經濟振興,幫助日本走出了“零增長”;知識產權強國戰略加快了韓國經濟崛起,助力韓國走出了亞洲金融危機。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在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中,抓住發展機遇的關鍵是掌握知識產權,形成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國際利益分配格局的關鍵同樣也是掌握知識產權。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要素驅動模式難以為繼。我國正面臨人口紅利消失、資源環境壓力增大等硬約束,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有效運用知識產權制度、建設知識產權強國,能夠在更高水平上激勵創新,以市場化手段更加高效地配置創新資源,更加高效地鼓勵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從而支撐和保障我國經濟在較長時期內實現“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的戰略目標。總結世界大國崛起經驗,依靠知識產權保護激勵創新活動,從而引領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進步上來,是我國這一時期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任務。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規模擴張型向效益提高型轉變、從高成本向低成本轉變、從投資和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必須推動知識產權成為增長要素,依靠知識產權制度,推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用市場手段進行創新資源的有效配置,激發創新活力、推動創新成果應用。
(三)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核心內容
繼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之后,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重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時(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2049年)成為科技強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創新的力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作為提高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從動態意義上而言,可以體現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從動態意義而言,可以體現為經濟強國建設。而“驅動”對于知識產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知識產權成為創新和原動力,發展的“動力源”是創新,只有知識產權作為創新的“推動力”來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更好地實施。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是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橋梁”。知識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是創新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實現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所以,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應當成為通過創新型國家建設推動經濟強國建設的強大推動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道路。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重要意義,在科技實踐中突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導向,采取有效措施充分開發和利用知識資源,著力提高知識產權的創造和運用能力,使得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全社會的普遍行為,從而依靠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四)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必經途徑
長期以來,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知識產權打壓的勢頭不減,對我國知識產權相關問題的偏見仍然沒有改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迫切需要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積極參與制定知識產權國際規則,不斷增強知識產權國際話語權,打破發達國家對全球知識產權領域的壟斷,推進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重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成為我國改變外部形勢、積極參與國際治理體系以及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必經途徑。一是知識產權強國建設中展示了知識產權綜合實力。持續加強知識產權能力建設,提高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更為重要的是,放眼知識產權國際視野,提升知識產權各項制度和規則的國際比較優勢,既要緊密結合我國國情,又保持與國際知識產權制度變革同步,進而提升知識產權國際影響力,實現我國由知識產權大國向知識產權強國的轉變。二是知識產權強國建設中提升了知識產權國際影響力。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有效滿足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需求,繼續為我國發展爭取外部資源,樹立良好知識產權的國家形象,維護和延長我國知識產權事業戰略機遇期,為我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支撐。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有利于打破發達國家知識產權優勢,有利于推動我國主動參與全球競爭、維護我國海外利益,有利于鞏固我國大國地位、增強軟實力,提高我國知識產權國際事務領導力、參與全球治理的知識產權能力。
(五)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是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知識產權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特別是2008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將知識產權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的知識產權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一是數量上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二是初步建立了符合國際通行規則、門類較為齊全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三是出現一批可以與世界跨國公司展開同臺競爭的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如華為、中興等。可以說,知識產權在我國用了30多年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知識產權發展道路,奠定了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數量基礎和制度基礎。但是,我國整體知識產權實力不強,還不是知識產權強國。與我國的創新水平相對應,我國在知識產權人均擁有量、含金量、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能力等方面,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尤其在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擁有量以及知識產權形成的競爭力方面差距很大。因此,從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知識產權制度的內在需求來看,如何更好地實現知識產權與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緊密融合和銜接,如何構建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促進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既保證國外先進知識的流入,又促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健康發展,已然成為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難題。《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提出要“認真謀劃我國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發展路徑,努力建設知識產權強國”。黨中央、國務院相關政策性文件為新形勢下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刻表明了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對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意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是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主要目標。
作者簡介:課題負責人:韓秀成、陳燕;課題組長:謝小勇;課題組成員:劉淑華、王淇、武偉、陳澤欣等;執筆人:謝小勇、劉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