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鑫碩
摘要:美術是生活的陶冶,從生活中體現,并高于生活。
關鍵詞:創新;思維;美術教育
引言:美術教育是當下美術藝術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學生投身于美術,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是一種教育的進步。再看初、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正是孩子學習的啟蒙階段,而這個時候的孩子,往往在心理和生理反方面并不成熟,缺乏正確的判別能力,對于美術的思維創作,理解的并不透徹。而本該充滿活力與朝氣的課堂,卻變得黯然失色。
初、小學生美術教育成為一個很大的課題。羅恩菲德寫到:“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于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應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達成。”(1)
民國初期,蔡元培與杜威引進美育思想,舉辦一系列美術演講座談會,讓我們正確對待美術創新思維,開拓孩子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培養有創新的下一代。
第一章:初、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和概況
當今啟蒙美術教育,大多數為淺顯教育,教師傳授書本上的知識,而學生只負責記憶這些,在這一傳授過程中,是文化的傳承,但是,有時候學生更多的一味接受書本上的知識,沒有思考與實踐過,致使學生的思維停止在課本中,沒有開拓。
我在一次繪畫課堂教學中,發現學生有多次繪畫抹擦的痕跡,更有甚者,將畫面毀壞,重新畫,我不明所以,問其緣由,他說:不知道怎么畫,沒有思路。我恍然大悟,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沒有生活的積累,那么,要讓孩子憑空而畫嗎?那不是閉門造車嘛。
第二章:關于美術教育的改進
1:改變以往的舊觀念,正確面對美術教育與素質教育,開辟一條新的道路,應新課改要求,增加孩子社會時間的本能,從啟蒙時代抓起。重視美術教育的學科地位,為孩子美術的啟蒙做好物質上的鋪墊,為思維的更好開闊埋下伏筆。
2:增加初、小學美術鑒賞課,讓孩子能更多的接受、看到更加美好的作品,興趣是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催化劑,更是學習美術的源動力之一。通過更多的媒介:網上視頻、錄像、音樂、故事等,開拓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培養他們獨立思考,互相學習。
3:加強對初、小學美術教師的高要求,老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2)教師首先要完善自我行為,并且主動學找各種能提高學生興趣的方法,使學生愿意學,主動去學。
第三章:美術教育追求思維創作的原因(意義)
美術教育在整個藝術教育中占有重要力量,要想發揮其對教育產生的特殊力量,抓緊學生藝術思維的創作由為緊要,美術是一門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學科,我們只有與時俱進,創新教育的教學理念,培養孩子的思維創作,才能追趕這個時代,與時俱進。
初、小教育作為教育的起點,更加不可缺少思維創作的培養,藝術要從小抓起,不要等到長大后在用時間改變。這對我們國家日后在科技,藝術方面起著重大作用。
美術是一種藝術,而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創作者本身要有一種思維的創新能力和觀察生活中事物的能力,思維創作就從生活中而來,只有好的思維,才有好的創作,有好的創作,才會有好的作品。所以,美術教育對于思維的深思尤為重要。這也是時代發展,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美}羅恩菲德 美術教育家、心理學家 《羅恩菲德與艾斯納的告誡》,湖南美術出版社
(2) 韓愈(768~824)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3) 《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