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他們的精神需求呈現出一種新的時代特點。基于大學生復雜的精神需求,為了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德育工作就顯現尤為重要。為了探討德育工作和大學生的精神需求結合的有效結合,要求我們應把握和引領好大學生的文化價值指向,多方配合,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建立有利于大學生發展的培養和反饋機制凈化互聯網環境,強化網絡人文“內涵”等。
關鍵詞:大學生;精神需求;德育
一、對精神需求的界定及當代大學生精神需求的新特點
如何來理解人的精神需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對此曾做過經典的論述,認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器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馬克思在肯定物質生活作為基礎的前提下,對人的精神需求或精神生活也做了充分的闡釋和關注。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身的精神需要也展開了充分的認識,認識到“人的精神需要就像人體需要維生素一樣,沒有意識、理性、意志等精神活動的生命就是缺乏人性的動物的生命。”【1】可見,人的精神需求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生活基礎之上的人的特定的生活指向,是滿足人自身思想意識層面上的缺乏的內在追求,表現為人的精神投入,精神構建和精神生產等。在當今這個經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當代的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他們的精神需求則呈現出一種新的時代特點。具體體現為:抱有理想信念卻趨于庸俗化和功利化;存有知識渴求卻缺乏精神驅動,只是停留于實用的層面上;渴望得到尊重,但易于自我陶醉;極力張揚自我的個性,卻不懂得如何與別人交往等等。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基于大學生復雜的精神需求,為了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使得大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就顯現尤為重要。
二、德育工作與大學生精神需求內在的一致性
1、大學生的精神需求是德育的著力點
我們要想貫徹好黨和國家的精神,把德育工作落實到位,就必須充分認識到高校德育工作的對象群體,即新時代的大學生。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在關注他們物質生活情況的同時,更要考察他們的精神生活世界,把握他們精神層面的需求。面對社會生活的全球化、市場化、數字化,大學生的精神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等新特點。在其精神需求中,既有正面的要求,也有負面的指向,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對大學生精神需求中積極因素加以引導,對消極的東西加以克服的話,我們也就很難讓他們在復雜的社會中把握中自我,也就不可能使他們成為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在高校工作中,我們要重視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就必須重視高校的德育工作,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找到工作的落腳點,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2、德育是大學生精神需求的切入點
人的精神需求的產生和滿足總是在一定的社會中產生,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等因素的制約。高校的德育工作某種程度上既是對國家和民族發展前景的展望所做的一種實踐,也是對當代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未來關注度的一種檢驗,同時也是對大學生精神需求的正確指引。在當今這個紛繁蕪雜的世界里,大學生面臨著各種思想的沖擊和各方面誘惑的考驗,如何使這些涉世未深的青年學生能夠認清自我,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奏響時代的最強音就成為時代賦予我們高校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在這種特殊的環境和特殊的背景下,德育工作就顯得尤其重要。通過德育可以讓大學生能夠了解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可以認識自己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可以在風雨變幻的當今世界不至于迷失自我,并且敢于和善于承擔起國家賦予自身的責任,因為我們知道,“就獨處的個人來說個人利益幾乎是惟一的驅動力,而就群體而言,個人利益簡直是微不足道的。”【2】
三、探討高校德育工作與大學生精神需求結合的有效途徑
1、把握和引領好大學生的文化價值指向
在當今社會中,多種精神文化產品可謂是良莠不齊,所以,也對大學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戰。由此,凈化文化市場,倡導高雅的精神享樂,追求高尚的文化價值就成為當務之急。為此,我們的德育工作應當牢牢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趨勢和前進方向,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斷發展健康向上的、豐富多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從而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2、多方配合,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
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自覺宣傳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價值觀和意義觀,教育學生們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中所內涵的價值觀有一個清醒自覺的認識。除了思想政治課以外,高校輔導員對學生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擔負著重要的責任,他們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盡量采取多樣的內容和靈活的形式,爭取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3、建立有利于大學生發展的培養和反饋機制
國家、社會和高校應當重視對青年學生培養機制的完善,理順各種關系,健全各種制度,讓大學生的權益保障有著堅實的基礎和后盾。同時,還要建立大學生順暢的反饋機制,從而能夠及時全面地了解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從而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調整就業心態、提升職場技能、科學規劃自己的人生。
4、凈化互聯網環境,強化網絡人文“內涵”
互聯網在高校的使用得以普及,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德育環境更加復雜,德育工作變得更加嚴峻。網絡作為大學生獲取各種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與來源,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高校可嘗試建立校園“紅色網絡論壇”,建立網絡德育工作隊伍,利用QQ、BBS、MSN等軟件開放一些師生交流的平臺,請專門的心理教師和輔導員定期回答學生們的問題,積極了解學生們的思想狀況,關注大學生切身利益有關的諸多問題,并及時疏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等。
注釋:
[1] 袁貴仁 《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P152—158
[2][奧]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學》,九州出版社, P52
作者簡介:莊肖冬 ,女,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影像系黨總支書記,政工師, 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