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國
摘要: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么學習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在實際的教學中,如果能深入研究問題的預設與動態生成,把握“問”的藝術,無疑是找到了改進課堂教學一個突破口。
關鍵詞:課堂;教學;問題;預設;動態;
一、探究的背景
課堂教學中“問”的現狀,有兩種代表形式。一種是傳統式的,教師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精心設計各種問題,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理解內容、找尋主旨和意蘊。這種方式有其自身的優點,有經驗的老師對教材把握得準,對學生閱讀時會遇到的障礙、心理流程等也充分考慮,所以預設的問題很有針對性,很典型,學生根據老師的引導很快進入文本,把握重點,課堂線索明晰、過程流暢、環環相扣。
另一種形式就是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自主學習,“讓學生真正與文本直接對話,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獨立自主地理解、體驗、吸收、攝取文本所蘊含的人事和景物、概念和語意、思想和意義、情感和態度等等。”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不精心準備具體問題,而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己提出問題,互相探討、對話、碰撞。這種方式尊重學生,使學生有許多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有許多創造性的獨到見解。但也有不可忽視的弊端,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教師的作用,經常表現為“教師不作為”,“非指示”“不預設”。比如,由于學生的興趣方向不同,提出的問題經常游離到語文學習范圍之外,這種探討直接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又如,由于學生理解層次的不同,當一部分同學已在探究文本的深層意義時卻還有另一部分同學還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基于對以上兩種“問”的形式的思考,筆者對如何預設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握問題的動態生成進行了初步探索,借此求教于方家。
二、問題的預設
教師預設的問題固然是會對學生閱讀文本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但教師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預設好并且按部就班地進行提問。因為課堂活動有時是無法預料的,教學流程始終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尤其是當教師把所有的問題和答案都制作成課件時,課件的順序往往會與課堂的實際不符。所以,問題應該有預設但不能完全預設,預設應盡可能作多方面考慮。
預設問題應該基于三個方面來考慮:一是教師自己閱讀文本時的體驗,一是有價值的參考資料,一是學生閱讀文本的體驗。讀者的閱讀體驗大體是相通的,教師和學生亦如是。教師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的疑難點、興奮點等都是極為寶貴的資料,在預設問題時應充分關注。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尤其是前人的評點、分析等,啟發我們關注一些重點、精彩點,使我們對課文理解得更透,對問題思考得更深,所以在預設時也應適當關注。
三、問題的動態生成
課堂既是知識授受的地方,也是知識生成的場所;既是文化傳承的環境,也是文化創造的天地。新的課程理念強調課堂的真實,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索思考并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學習的能力,所以問題雖有預設,但更應注重動態生成。問題的預設和生成是課堂教學過程中該把握的兩個基點,二者互相制約又相輔相成,預設是導引,課堂上如何引導生成新的問題關鍵是教師的“作為”。
1.對學生個性閱讀的態度。
新大綱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在課堂上如何對待學生的個性閱讀,教師該有個基本的態度。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是尊重。也許有時學生會有超出語文范圍的爭議,也許有時會有明顯的誤讀,也許有時會無中生有,但首先應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體驗。只有尊重才可能有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才可能有學生真實體驗的真實表露。這種尊重并不是一概肯定,盲目肯定會將個人的誤讀擴展為整體的誤讀。尊重學生個性見解的出現,然后進行討論、分析并進而明確這見解是屬于個性閱讀還是誤讀,是誤讀的還應進一步引導。這過程就是不能預設的,它屬于問題的動態生成,當然也屬于課程的生成。
2.問在學生的無疑處。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質疑非常重要,它往往成為解讀文本的鑰匙,教師該鼓勵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但是,也有時學生讀過文本后意思大體明白,沒什么疑問。沒什么疑問恰恰反映出他們對文本理解得不夠深入,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在學生的無疑處恰當地問一問。問得好,便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幫助學生越過思維的盲點,讓學生進入積極有效的思考狀態,從而推進對作品的理解,進入作品的“精妙處”。
3.在“答”與“聽”中生成新的“問”。
課堂應該是師生、生生間互動的場所,互動中的創生應該在平等、開放和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當學生在民主、自由的課堂上放飛思想、暢所欲言時,教師除了尊重、包容之外,更要認真地“聽”、耐心地“聽”,適時地作出反應,從“聽”中及時地生成新的“問題”。“教師的責任不是對學生的學習結果作出某種評價,而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作出有效指導。”對過程的時刻關注、適時引導遠比作出最終評價重要得多。
4.關注整體,盡量擴大“對話場”。
當我們的課堂強調對話,有一個問題就不容忽視,那就是我們的課堂中有許多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都局限于一部分積極思考的、活躍的學生,而很大一部分學生只是在“聽”,他們未能真正進入“對話場”,或是游離在“對話場”的邊緣。 “教學中的許多矛盾因而被遮蔽,思維得不到碰撞,問題得不到解決,言說得不到鍛煉……教學效果當然難以整體性提高。”
圍繞著對“問題”這一問題的思考,更多的是對語文教師自身的要求。在逐步推行新課程的形勢下,教師應以新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給自己的地位與角色恰當定位,從而把握好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與動態生成,進而把握好課程的預設與動態生成。
參考文獻:
[1]黃建恒《閱讀教學呼喚本色閱讀》,《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2年第11期。
[2]王鵬偉《課程是預設的,還是生成的?》,《中學語文教學》2012年第10期。
[3]李維鼎《“善聽”比“會說”更重要》,《語文學習》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