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廷淼
摘要:新的財會制度已頒布,高校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勢在必行。但在當前的實際狀況下,不能草率而行,應在分析現有制度規定與管理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前瞻規劃固定資產的核算與管理重點。為此,按未來管理要求進行固定資產大清查,掌握折舊的基礎資料,并做好補提折舊工作,才能順利開啟高校固定資產折舊工作。
關鍵詞:高校 固定資產 折舊 準備工作
《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財會[2013]30號)終于頒布了。同時,《新舊高等學校會計制度有關銜接問題的處理規定》(財會[2014]3號)要求各高校于2014年立即實施。但是關于固定資產折舊問題,相關文件僅就科目處理做些說明,實務操作則觸及較少。鑒于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現有制度、管理習慣,以及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啟動固定資產折舊工作,十分重要。不僅關系著折舊工作是否有扎實的基礎,而且也關系著相關會計信息質量的優劣。
一、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基本現狀
(一)現有基本制度
1.財會制度
近些年來,《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財政部第68號令)、《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財政部第72號令),《高等學校財務制度》(財教[2012]488號)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財會[2013]30號)相繼頒行。這些新頒制度關于固定資產的規定,集中體現在三方面,即固定資產定義、固定資產分類和固定資產的價值標準。
2.國有資產制度
隨著《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國管財字[2000]32號)的失效,許多引以為據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相繼成了無本之木。取而代之的是,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新辦法從所有權角度對包括固定資產在內歸國家所有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配置、使用、處置、清查,以及產權登記、糾紛處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的管理需要。作為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基本依據,該辦法對所有權歸屬國家的高校固定資產在配置、使用和處置等方面都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為盤活高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所沉淀的固定資產并充分實現其保值增值,提供了操作規范。
3.關于固定資產的分類
在設備管理方面,教學設備管理部門,以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業務要求為準,固定資產分類執行2008年11月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固定資產分類目錄》,該目錄以固定資產按性質分為十六類;同時,在教育部推廣的“高等學校實驗室綜合信息系統(單機版/WEB版)”中,十六類,是基本的分類方法,在此基礎上可以轉換為八類或六類。
在財務管理方面,上述新頒行的高校財務制度、會計制度均規定,高校固定資產分為房屋及構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圖書等六類。同時,在發改價格[2005]1008號文件中,在規定折舊年限時,又暗含了一種按預計使用年限分類的方法。
在國家標準方面,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行政政法司、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教科文司聯合起草并頒布的“固定資產分類與代碼GB/T14885-2010”將固定資產也分為六類,但有關“土地”的歸類并不一致,財會制度歸之為無形資產。
(二)實物管理現狀
1.家底不清現象依然存在
由于教學水平評估的需要,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為確保生均教學儀器設備指標符合要求,往往不積極甚至根本就不處置報廢或丟失固定資產,致使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實物不符。再者,木器家俱等量大價低固定資產,由于分布廣、易損壞而且經年歷久、流動性強、變化多,存在著細分類別不清、名稱不一致等種種問題。也是造成賬實不符的重要因素。
此外,高校固定資產中,非經營與經營兩類性質的固定資產也存在著混淆待清問題。
2.基層使用與管理部門分類意識薄弱
高校固定資產實物管理任務,集中于各基層學院(系)或實驗中心。調研發現,這些部門往往以確保設備的正常使用與安全完整為目標,很少關心固定資產的所屬類別,更不要說對所轄固定資產進行多重分類。
固定資產分類不清,很難有準確的計提基數,也很難有準確的折舊數據。
二、理清相關制度
制度是業務操作和達到應用效果的保障。管理側重點的不同,制度的要求就不同。為此,理清各類制度,把握精神實質,明確其管理側重。在此基礎上,結合本校情況及管理目標,制訂本校操作規程,針對上級制度不協調之處,達到口徑一致、標準統一。
三、啟動前的基礎工作
啟動折舊工作,必須掌握固定資產購置年月、原價,及其所歸屬折舊類別、使用部門,進而計算出已使用年限的折舊等等。為此,就必須徹底清查固定資產,以取得這些基礎數據。
通過清查得到固定資產基本數據,并對全?,F有固定資產按使用和折舊情況進行分類:
第一類,不需用固定資產價值,該類固定資產因未使用,其原值不應參與計提折舊。為盤活這部分資產,提高其使用效果,應該盡可能地做變現處置。
第二類,已滿折舊年限在用固定資產價值,該類固定資產正在使用,但已提足折舊,其原值也不應參與計提折舊。該類固定資產按使用部門和固定資產類別管理,讓各基層部門清楚有多少再用固定資產因超年限,其原值未參與折舊、未增加成本。
第三類,折舊年限內在用固定資產價值,該類固定資產原值構成計提折舊的價值基礎?,F存固定資產折舊問題也正是該類固定資產的折舊問題。
第四類,不計提折舊固定資產原值,該類固定資產按財務制度規定不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該類固定資產包括“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動植物等”。對一般高校來說,不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主要是圖書。
四、會計科目及相關業務處理
(一)增加會計科目
在“1501固定資產”一級科目下,設“不需用固定資產”、“已滿年限固定資產”、“未滿年限固定資產”和“不折舊固定資產”四個二級明細科目,以分別核算上述四類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化。
(二)相關業務處理
根據清理清查結果,將固定資產分為前述四類。同時作分賬處理,建立相應的固定資產明細賬:記錄每項固定資產的部門屬性、折舊類別屬性、性質類別屬性等其他分類屬性,以便與基層管理部門相核對。目前可通過建立固定資產電子賬薄來實現多重分類,但關鍵在于各種分類標識的口徑要規范、前后應一致。其中,部門屬性就是固定資產的部門標識,一項固定資產只能有一個部門標識;折舊類別屬性是指按“發改價格[2005]1008號”計提折舊要求而劃分的固定資產類別,每項固定資產只能歸一個折舊類別。
五、補提以前用固定資產折舊
(一)已滿年限固定資產的折舊
由于高校計提固定資產折舊不考慮殘值,已滿折舊年限固定資產的應提折舊額即為該項固定資產的原值。
根據新會計制度規定,按已滿折舊年限固定資產原值,作會計分錄如下:
借: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已滿年限固定資產”原值)
貸:累計折舊(“已滿年限固定資產”原值)
(二)年限內在用固定資產的折舊
該類固定資產的折舊問題,不僅是準確核算其已用年限應補提折舊問題,而且也關系到以后在用期間計提折舊問題。為此,解決的關鍵在于扎實計提折舊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準確的各類別、不同年限固定資產原值。
1.準備工作
(1)分使用部門
將全校固定資產劃分到各個使用部門,使各項固定資產都有唯一部門(公用固定資產歸公用管理部門),不留空白,不交叉重疊。
(2)分折舊類別
各個部門將本部門固定資產按折舊類別進行分類。如果車輛規定折舊年限不一致者,可分為8類。這8類,就是8個折舊類別(按“發改價格[2005]1008號”)。
(3)分年限組,計算“已使用年限應提的折舊額”
各個部門,將每個折舊類別的固定資產按已使用年限分組,已使用年限相同的同類別固定資產為一個年限組。
某年限組固定資產,已使用年限應提的折舊額,等于該年限組固定資產賬面原值除以該折舊類別固定資產預計折舊年限的商,乘以已使用年限的積。
以此類推,計算出每個折舊類別中各個年限組的應提折舊額,并整理形成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基礎數據資料。
(4)匯總折舊額
部門匯總:先計算出本部門每個折舊類別固定資產已使用年限應提折舊額,將本部門所有折舊類別固定資產已使用年限應提折舊額匯總,即是本部門固定資產已使用年限應提折舊額。
全校匯總:將各個部門固定資產已使用年限應提折舊額匯總一起,即為全校固定資產已使用年限應提折舊額。
2.補提折舊業務處理
借: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
貸:累計折舊
六、折舊工作的開啟
(一)以后計提折舊的基礎
經過上述的逐步操作,已經得出計提折舊的各項基礎資料,這就是以后計提折舊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隨年限增加,一些固定資產會減少,就減少相應折舊類別固定資產原值;同時,也會新增固定資產,就增加相應折舊類別固定資產原值。
(二)必要的配套措施
1.健全固定資產管理機構。實施折舊工作,是高校一項全新的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需要有必要的組織保障,以落實并持續做細計提的基礎工作。
2.完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如“已滿折舊年限固定資產”,這既是管理中的盲區,也是制度的空白。只有管理好“已滿折舊年限固定資產”才能真正體現出高校計提折舊,以至成本核算的意義。
操作至此,固定資產折舊工作方正式開啟。
(作者單位:河南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