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康
摘 要:目前所推行的養老保險制度為建立新型的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這些制度在實踐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要調整農村養老保險方案,更好的保障農民的權益。
關鍵詞: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社會保障;體制改革
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概述
(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內容。在我國整個社會保障中,農村社會保障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農村社會保障是以法律為依據,將國家、集體等作為主體,通過分配以及再分配國民收入,給予農村社會成員物質保障的法令、規章以及措施的總稱。通過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可以促使農民物質文化生活質量得以提高,其中包括了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以及社會救濟這三個方面。農村社會保障的各項制度建設成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核心內容。現階段,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以及醫療保險制度成為農村社會保證各項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歷程。與城鎮社會保障相比較,農村社會保障從保障水平、內容等方面都具有其特色。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村社會保障主要局限在集體保障,自從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社會保障開始過渡到國家集體以及家庭來一起承擔社會保障。從1949以后,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改革開放之前的集權化保障階段;第二階段,農村社會保障的調整階段;第三階段,社會保障的改革以及創新。在這三個階段中,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得到了完善,并且滿足了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1)便于保障人權,滿足社會公平的需要。憲法規定公民享有生存權,通過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保證農村人口的生存權。同時在實施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要積極發揮政府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盡可能改變城鄉之間不公平的現狀,促使農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2)便于農村經濟向著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政府通過不斷深化改革農村,農村經濟要向著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并且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在改革深化農村經濟的時候,第一,農村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民要自己承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風險。第二,通過建立以及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來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的現狀。政府要通過政策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中,保障農民的權益。(3) 順利解決“三農”問題。通過建設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可以順利解決“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大問題。尤其是農村社會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可以有效的解決“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大問題。(4)便于調整經濟結構。通過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改革,可以促使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轉移到農村,加快調整我國經濟結構的步伐。(5)有利于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為了改變我國農村的傳統觀念,比如:多子多福的觀念、家庭養老的觀念,避免由于老人供養問題而引起的家庭矛盾,并且也可以有效的解決農村老齡化問題。
三、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社會保障資金投入不足。目前,整個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不足的原因就是目前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中投入的資金較少。國家財政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中投入資金較少的情況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此時財政緩慢的投入速度無法滿足經濟的發展需求。另外,政府所投入的社會保障資金過于注重城市而忽視了農村,從而不能夠充分發揮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2)較低的保障水平。保障水平較低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范圍較小、社會化程度較低、保障標準不科學等方面。目前在鄉鎮所建立的社會保障網絡還不到50%,對于那些沒有建立社會保障機構的地區,個人所繳納的公益金主要用于贍養孤寡老人。同時還有一部分鄉鎮企業、私有企業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認識不夠,現階段農村的社會保障工作主要將養老以及醫療作為重點,這就縮小了社會保障的范圍。有一部分地區農村農村社會保障項目不齊全,并且各個保障項目之間缺乏聯系性,并且沒有配備相應的設施。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存在著以下的問題:農民投保檔次較低、投保時間短、養老標準較低等問題,因此不能夠推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順利開展。(3)風險較大。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風險較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表現在法律建設上。現階段,我國還沒有形成關于農村社會保障的體系,這就使得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缺乏依據,不利于更好的管理社會保障基金。二是農村社會保障管理機構較為分散,各個管理機構的利益以及地位都是不同的,因此在管理以及決策上會發生矛盾。三是較低的管理水平,管理社會保障需要較強的技術,并且所要求的管理水平也是比較高的。(4)保障模式落后。現階段,我國的保障模式主要是主要是現收現付以及略有節余。從整體出發,目前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模式是以現收現付為基礎,但是這一社會保障模式卻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1)隨著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現收現付模式存在著弊端;2)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此時現收現付這一模式不能夠起到激勵的作用。3)現收現付這一模式不僅會增加農村居民的壓力,這就不利于拉動農村市場,最終不利于政策的順利實施。4)現收現付這一模式不利于儲蓄以及積累全社會的資金。
四、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措施
(1)加大政府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力度。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主要依靠于政府財政投入,如果現在僅僅農民以及村集體來籌集資金,這就使得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過于流于形式。政府具有保障居民最基本的生存的義務,如果沒有保障大部分農村居民的生存情況,那么社會就不可能穩定發展。因此我國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力度。(2) 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政府的重要職能是指社會保障事業建設,通過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此時政府要不斷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現階段,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要想縮小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距,這就要求政府要將保障建設作為重要工作。政府還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現階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在三年的時間里已經得到了推廣,并且受到了許多農村家庭的歡迎。(3)提高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抗風險能力。我國要以法律的形式來規范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農村社會保險法規要對保險人的范圍、繳納保險費的原則以及標準進行規定,并且還要規定社會保險待遇的義務以及則熱,從而可以更好保障被保險人的權益。長期以來,我國各級政府的政策以及文件來引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但是這些政策缺乏法律效力,會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情況的變化而發生變化。與此同時通過法律制度可以促使農村養老保險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我國要不斷健全管理制度,不斷提高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抗風險能力。(4)不斷改革保障模式。政府要不斷改革保障模式,多渠道來籌集資金,確保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能夠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要對現有的保障模式進行改革,確保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得以順利實施。近幾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現在的保障模式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面對這種情況,我國政府要創新保障模式,充分發揮保障模式的激勵作用。另外通過改革保障模式可以為社會保障積累一定的資金,解決社會保障制度資金不足的問題。
總結: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能夠將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性以及先進性體現出來這就要建立與中國當前實際情況相符合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的、先進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現了社會的文明程度。
參考文獻:
[1] 龔晶. 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 湖北農業科學. 2012(24)
[2] 金波,李寧順. 農村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研究[J].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2(03)
[3] 廖芳柳. 城鄉一體化格局下農村社會保障的變遷--以武漢市農村為例[J].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