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東波
摘 要:本文歸納總結不同時期的不同的生態思想,探討西方生態批評思想在文學中流變的過程,并深入探討生態文化與大學校園新文化構建的策略,致力于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構建良好學術生態、加大社會輻射力度,推進現代大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多元人才觀;專業發展
一、生態批評思想流變研究的意義
隨著人類賴以安身立命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危及人類生存的生態危機時有爆發,人們生態意識的覺醒和高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突出。生態批評已經成為人們所認同的一種文學研究方法與批評流派,成為研究文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手段。生態文學批評理論主張通過文學批評進行文化反思,揭露和批判人類中心主義,喚醒生態保護意識,從而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平衡的理想社會。具體地說,生態批評通過對文學文本細讀,挑戰、顛覆、反思和審視文化,進而揭露和批判導致環境惡化和生態危機的思想根源—人類中心主義,最后達到建構一種新的生態觀, 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服務①。生態批評的目的既要在某種程度上解構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觀, 也要建構一種以生態整體利益為宗旨的自然的、 生態的、 綠色的、可持續的價值觀, 在此基礎上重新建構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關系。
人類文化由科學文化向生態文化的演進,必將改變人們的生態理念。生態批評視域下的文學作品的描述、解讀與評價,承載著歷史的負重,面對人類當前所致力于的生態文明的探究與建設,必將提高人的生態意識,實現人—教育—環境的和諧與平衡,為推進現代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
二、西方生態批評思想在文學中的流變過程
(1)回歸自然:“萬物共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在有機界里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和整體相聯系的。生態意識在詩人作品中初見端倪。(2)人類中心主義批判:人類中心主義的實質是資本中心主義。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實際就是批判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是由片面地追逐資本增殖的生產方式所造成,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3)生態整體主義:生態整體主義強調的是把人類的物質欲望、經濟的增長、對自然的改造和擾亂限制在能為生態系統所承受、吸收、降解和恢復的范圍內。這種限制為的是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
三、生態文化與大學校園新文化的構建
生態文化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已成為當今社會科學、和諧發展的重要支持,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生態文化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最新取向,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的子系統,必將致力于校園生態文化的構建。面對21世紀的今天,生態思想的進步,引發教育觀念的變革,教育生態化的觀念與思維將成為新時期大學校園的主流。21世紀的大學校園應以教育生態學為理論基礎,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構建良好的學術生態,努力加大社會輻射力度,成為“國際性”的開放組織,承擔起“澤被人類”的歷史使命。
(1)要大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踐行生態文明理念。要在教育過程中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教育機制,把貫穿于生態文明教育的全過程,通過開展基礎教育、專業教育以及實踐教育,推動知識學習向實踐的轉變,形成全社會共建生態文明的社會新格局。(2)注重培養生態型人才和人才生態化的發展。 教育生態化要具有整體性的眼光,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培養生態型人才。加強通識教育理念的灌輸,科學制定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注重人—教育—環境的渾然一體的關系。并且教育要強調一定程度的自組織性和人的主體性,把教育與環境作為一個交互作用的網狀立體整體,注重和諧與整合,力求使大學受到良好的“生態氣候的濕潤”。(3)鼓勵教師生態化發展,實踐多元化培養機制。基于多元人才觀的人才培養,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培養機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階梯隊伍的多元化培養;二是從品行素養、業務水平、專業發展三個維度的多元化培養。評價機制客觀、靈活,既是教師個人和團隊發展的指導目標,又能充分體現教師個體和團隊的發展和質量。加強對教師進行系統的專業培訓,加強對教學改革的支持和教學經驗的交流,推行校本實踐培訓。爭取校方的支持,進一步加強對青年教師進行系統的專業培訓,進行教學改革并及時交流教學經驗。
結語:總之,對十八世紀中后期到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生態思想以及生態批評的流變研究,賦予了生態思想時代的氣息,生態文化正在與時俱進的發展。現在人類存在的問題,即缺乏應有的清醒認識,致使新奇知識、科學發明和改造欲望等最后沒有造福人類,反而讓人類異化,以自我為中心,最后舍棄了同自然的“交感”。通過文學解讀,達到重新認識自然和世界、正確認識自我和調節航向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曉華. 西方生態批評的三個維度[J]. 潘陽湖學刊,2010 (4).
[2] 孫天南. 西方現代文學中人與自然和諧觀的發展[J]. 學術交流,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