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光 趙曉波
摘 要:用歷史眼光對經濟發展作回顧可明確發現:區域文化跟區域經濟二者關系極為密切。因此本文將對區域文化、區域經濟二者關系作初步探究,從跟文化相關的模式、觀念、定勢方面如何對區域經濟作用并產生影響進行初步研究,并針對區域文化如何對區域經濟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給出建議。
關鍵詞:區域文化;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初探
從文化角度找原因。觀察眼下的中國,改革開放不是針對某個地區而是面向全國,有兩點非常奇怪,第一、東部與中西部對比,盡管資源上遠不及中西部,經濟水平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第二、中西部的人才盡管素質頗高卻失業者甚多,即使能就業收入上也難過,反觀東部,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民都能找到立足之地。這恐怕無法從經濟本身找緣由,而要歸屬到區域文化的作用上。
一、簡述
1.文化簡述
理解文化可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廣義的理解是:社會生存中,人類創造的包括物質、精神兩方面的總和;狹義的理解是:吃飯、穿衣服、住宿、出行、民風民俗以及行為規范等一系列的社會習慣。
2.區域文化簡述
某地區在經歷上百、上千年、代代人的共同選擇以后,不管是物質創造還是精神生產上,從思考方式、民俗民風、觀念以及行為規范等方面形成飽含地方色彩的社會習慣。
3.區域經濟簡述
區域經濟是指:特定區域國民經濟整體的總稱。由于不同地方,在社會條件、自然條件以及經濟條件上,都有著區別于其它地區的地方,因此不同區域的經濟在結構組成、水平、整體布局上都有差異。
二、區域文化作用于區域經濟的幾個方面
1.文化模式的作用
文化模式特指:基于不同層面,文化在結合時特有的方式。
由于文化模式是人類一同生活長時間逐步形成的,是大家都一同認可的,因而個人的觀念被超越。這樣文化模式就更趨于穩定,也讓其在一旦生成之后就作用于該地區的人們,無論思考方式、觀念還是行為準則等都受到文化模式的控制、約束。
文化模式不僅讓該地區的人民在生活上具備區域特色,而且該地區的經濟在發展模式上也被打上文化烙印,致使不同區域經濟走向不同軌道。正如上面所說的,眼下我國東部、中西部地區經濟有著明顯差距,首先不排斥歷史、現實等因素的作用,但區域文化在之中的作用也萬萬不可小覷。
在我國,沿海的區域由于地域優勢,跟國外交往容易,這就讓東部不只擁有自身文化,又能接收不同的國外文化。從歷史角度,沿海區域距離中央較遠,皇權對其的作用、影響也就頗小,這就讓東部在文化形成時更開放、更創新、更能接納國外的文化。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在國外思想的作用下,東部人民有著濃烈的商品意識,經營中也賦予更多的開創性、靈活性,在商品經濟占龍頭地位的今天,這些對東部經濟是無形的、巨大的精神財富。
跟東部區域正好相反的是,中部地區由于地域劣勢,跟國外文化接觸頗少。再加之從歷史角度剖析,中部正是皇權的中央位置,受封建文化作用極深,保守、排斥外來文化便成了自然。缺乏國外思想的作用,中部人民的商品意識與東部人民相比顯得很薄弱,不管是市場敏感性還是競爭意識上都不如東部。這樣,在商品經濟如此濃烈的今天,對中部地區是很難堪的。
再對比西部地區,由于地處邊疆,該區域又幾乎都是少數民族,一是自然環境與東、中部比更惡劣,客觀條件不允許;二是地處邊遠,跟漢族溝通太少,對漢族先進文化容納太少,當地人民也就不夠開化,主觀條件也不允許,這些都是西部經濟止步不前的重要因素。
2.文化觀念的作用
這100多年來,在經濟認識上,人類經過4個階段的變更,所以區域經濟在發展模式上也經過4次更新,具體見表所示。
1900年至1950年間,文化觀念上把農業作為經濟的根基,當然,這種觀念不只是這50年間,而要追述到中國很早前,甚至留存到這個時候的主導觀念。與之對應,區域經濟在發展模式上盡量依靠農業,水平增長極其緩慢。
1950年至1970年間,文化觀念上把工業當作經濟根基,區域經濟轉為依靠工業,也因此自然資源被過分開發,環境的污染猛然加劇,人們對財富呈現“嬰兒對母乳”般的狀態,貧窮、富裕的差距大迅速演變成重大社會問題。
1970年至1990年間,文化觀念上以精神文明建設為準,區域經濟轉為精神同物質同等比重的發展模式。
1990年到今天,文化上變為“開發自然資源,不可只考慮當代人,也要為后代考慮”的觀念,區域經濟轉為“可持續發展”的新觀念。
人類之所以發展經濟,是為了改善現狀、讓生活更好的有效行為。行為是由觀念發出指令而行動的,因此觀念不同、行為模式也大相徑庭。上述4個階段,正是文化觀念(譬如:人地觀、倫理觀、自然觀、價值觀)變更在經濟發展中非常典型的體現。文化觀念創新直接導致區域經濟變換發展模式,可見文化觀念在推動作用上有多么強大。
2.文化定勢的作用
文化定勢在指:遵照自己所處區域的文化模式,對他人的文化作理解、評價。
這就造成“恐怕很難有誰可以完全用毫無偏見、純潔的眼光來認識周圍世界”的現象。當區域文化在碰到客體文化時,也難以將客體文化全方位吸收,而是遵照自身文化,對與自身文化相符的吸收掉,與自身文化不符的不是修改性接收就是全然拋棄,總的來說在吸收上存在特別明顯的選擇吸收情況。
先看對國外文化在吸收上的文化定勢。我國的借鑒僅表現為僅引進國外先進物質,比如:科學技術、生產設備、管理方式等。而國外精神上的先進,比如:開拓、求實、創新的精神等,卻始終停步不前。這種文化定勢的后果是:盡管我國把先進技術引進來了,經濟發展依舊沒有原動力、后繼力。
再來看國內不同區域文化在吸收時的文化定勢。這里舉兩個例子,第一,在中西部,尤其是某些農村地區,盡管大型企業駐扎在這些地方,但由于沒有跟農村實際的文化結合,存在隔離性,各自發展各自的,這樣大型企業跟區域經濟不會有真正的交流,那么在經濟推動上,大型企業對農村這些落后區域收效甚微。第二,類似我國對國外文化在吸收上的定勢一樣,經濟走在前面的地區總結出的前衛的發展模式,在別的地區無法推廣。究其原因是:人們在對這些模式進行學習時,只看重把物質上能模仿就行,卻未思考、學習經濟走在前面的地區在思考方式、精神上的精華。
三、對區域文化跟區域經濟的建議
1.文化策略制定
區域經濟的滯后,不僅僅是一堆經濟統計指標的落后,最深處的緣由該是在文化觀念上人們的滯后。往往經濟越發滯后的地區,該區域的人們在創新、商品意識上都會顯得滯后。所以經濟滯后地區不僅要對經濟策略快速改善,更要對文化策略加以制定,使人們從精神上從排外、保守等不良的模式上跳出來,從文化上實現到現代人的蛻變。在文化策略上,應對以下方面特別加強。
(1)人才培養
一是用發展教育、就地培養人才的辦法,二是直接引進大量具備現代文化色彩的人才,無論是哪一種,都讓這些人才來對該區域滯后的經濟建設作領導,不僅對該區域經濟迸發新的活力,同時也起一種榜樣作用,讓該區域文化逐步更新。
(2)重視教育
不論是人才的培養還是地區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該區域在教育普及、教學質量方面的提高起關鍵作用。過去,落后地區往往把高分作為唯一的教育目標,當地的孩子把讀書當作離開至小生存的這片窮困土地的唯一手段,而現在應擺脫這種滯后的教育方式,面對現實,對真心為家鄉服務的人才著重培養。只有如此,才能讓人才不會流向外地,“教育先為家鄉貢獻”的目標才可能真正實現。
(3)側重文化基礎設施構建
經濟滯后區域在文化基礎設施上普遍落后,這對該區域在文化交流、建設上都大大的不利。所以文化設施應立刻加強建設,包括:文化娛樂、體育、新聞傳播等。有了這些,人們對現代文化才能接觸更多,地區的文化建設才能更上一個臺階。
2.改善對外界文化的態度
(1)改善對西方文化的不歡迎態度
東方、西方在文化上一直以來走的就是完全不相同的兩條道路。
我國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文明古國,有著極為發達的古代文明和優秀的文化傳統。但是,古代文化也并非都是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也頗為顯著。典型的例子是封建文化引領我國2000多年,統治者關注的是自身利益如何確保、等級如何被維持。封建文化被當作思想的武器,在等級維護上作用重大。尤其在以下三個方面最為可悲,第一,把客觀的事物拿來作研究對象,跟自然科學有關的不屑一顧;第二,老百姓在生產中、勞動技能這些發揮聰明的方面被極端鄙視;第三,對老百姓的個性、創造性上完全采取扼殺或者壓制的方式,大力推動愚民政策。
對比西方文化,就會發現與東方全然不同。西方有個人人皆知的人物,那就是亞里士多德。他指出:首先,文化是對客觀世界進行反映的一種知識,接著才該有“形而上”的說法。亞里士多德本人的觀念對西方影響甚重,他讓未來的西方文化有關自然科學的東西飽含更多。至文藝復興后,西方文化添加了獨立意識、個人主體在內,這讓個人的創新意識、冒險精神被完全解放。先把西方文化里那些沒落又腐朽的東西拋開不談,這些先進又積極的西方文化卻恰是中國文化最為缺乏的。
中國文化講究“取別人的長處來補自己的短處”,因此我國必須把這2000多年來的文化定勢打破,尤其區域文化內束縛性的民族主義該被徹底破除。從人類進步、社會發展兩大高度上,以全新的角度來判別東方、西方各自文化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一方面中國文化優秀的地方要大力弘揚,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好的地方也要大力借鑒。長此下去,區域經濟不只得到很好的指導,中華民族在生存、發展上也有著巨大的、現實的意義。
(2)改善對外地文化的態度
除了改善對西方文化一點不歡迎的態度,我國在區域間的文化交流上也該更加具備包容性。疆域廣闊、民族眾多造成地域的文化豐富多彩,這是我國值得驕傲的地方。同時,各地區要跳出保守又固執的想法,對不同區域的文化先進之處進行學習,再將吸收的跟自身文化交融,會更利于區域文化朝健康方向進展,為區域經濟繼續發展作巨大的精神支柱。
3.促進青少年文化轉型
青少年不只是一個地區新燃起的一股力量,還是區域經濟在未來建設上起主導的力量。由此培養出“既具有工業社會節奏感又具有信息社會開拓精神”的現代文化人,無論是區域經濟轉型還是繼續發展都具備極其重大的價值與意義。
人在青少年時,由于受傳統文化之中消極面的影響甚小,對新興事物、前衛思想的接收能力較高,再加上是自然、價值、人生三觀的重要形成期,下意識地教育、引導,就能培養出引領區域文化的青少年。這項任務不僅迫切,也具備現實、可行性。
四、結束語
區域經濟在發展模式上是資金增加、技術的創新、產業結構、制度的創新等綜合下的結果。但區域經濟又受區域文化的作用,某地的文化越創新、越先進,該區域的經濟就發達,某地的文化越保守、越滯后,該區域的經濟也同樣滯后。因此發展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有著不言而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夏麗麗.文化因素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初探[J].人文地理,2012,12(4):22-26.
[2]王成菊.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分析,2012,2(3):31-36.
[3]朱潔婷.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初探——以如皋市為例[D].昆明理工大學,2012.
[4]殷曉峰.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與效應評價——以東北地區為例[D].東北師范大學,2011.
[5]趙茂林.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模式的影響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3,1(15):61-68.
作者簡介:鄧亞光(1993.7- ),女,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人,本科,渤海大學經法學院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