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是當前我國經濟研究中較為熱點的一個論題,也是國家創新驅動戰略預期的關鍵之一。本文在國內外現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創新驅動浙江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意義,并針對浙江傳統制造業自身發展的特點,深入地研究了創新驅動浙江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創新驅動浙江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創新驅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創新驅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是以創新為驅動力,依靠科技創新全面優化傳統制造業的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布局結構和行業結構,促使傳統制造業從勞動密集型、粗放型、低附加值的發展方式向技術密集型、集約型、高附加值的發展方式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依靠民營經濟,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走內源式經濟發展道路,從一個資源經濟小省成長為經濟財政大省,GDP與財政收入連續多年居國內第四,一躍進入“全國前列”。但近年來,在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的情況下,浙江經濟增長遭遇嚴峻挑戰,產業結構失衡、勞動力素質不高、產能過剩、核心技術缺少,產業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尤為突出。同時,浙江作為東部沿海省份,勞務與商務成本上升較快,資源環境約束遞增,已難以適應大規模的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傳統制造業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大量實踐表明,現階段浙江傳統制造業要素驅動難以為繼,投資驅動日顯艱難,迫切需要轉型升級。
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作出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部署,為全省經濟發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找出新路徑、注入新動力。“十三五”時期浙江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擺脫對資源、資金等傳統要素的過度依賴,轉入依靠高新技術、高素質人力資本和知識產權等創新要素驅動的軌道,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一、創新驅動浙江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浙江經濟一直以傳統制造業為基礎和特色,推動浙江傳統制造業升級的關鍵在于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十三五”期間,浙江面臨經濟增長動力轉換、資源約束條件變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挑戰,創新驅動浙江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首先,以創新為驅動力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是浙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要求。浙江經濟發展進入后工業化階段,該發展階段決定了浙江只有通過創新驅動提升制造業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才能提高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其次,以創新為驅動力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是浙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本質需要。浙江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受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需求下降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步減弱,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商務成本攀升,原先依靠資源消耗和投資拉動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經濟增長動力源亟待轉換,需要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依靠創新確立產業競爭優勢。
再者,以創新為驅動力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是浙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由之路。浙江產業結構調整相對滯后,還沒有完全實現從輕工產業體系向具有資本與技術密集特點的重化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體系轉型。一方面,國際國內市場對勞動密集型產品需求使得浙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賴輕工業發展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浙江發展重化工業和高科技產業的基礎薄弱,難以依賴傳統要素發展重化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表明浙江產業結構調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利用創新驅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二、創新驅動浙江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問題
“十三五”期間是浙江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階段。傳統制造業轉型的成敗決定著浙江能否突破自身發展瓶頸、應對內外部環境挑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塑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浙江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創新驅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嚴峻形勢與新的挑戰。
當前,發達國家正實施的“再工業化”政策吸引中高端制造業回流,低收入國家憑借成本優勢加速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政策與低收入經濟體的制造業崛起使得浙江傳統制造業在國際分工中面臨發達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雙重”擠壓。與此同時,全球生產組織方式變革形成的全球價值鏈對浙江制造業發展帶來新的挑戰。浙江制造業多以區域集群形式和民營企業的形態存在,而且大多屬于傳統制造業,一直以“廉”取勝而非以“精”取勝,在國際分工中多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附加值低,缺少核心技術支撐,產業競爭力不強。
在新形勢下,浙江傳統制造業發展遇到的各種問題也隨之出現,如創新意識薄弱,創新投入不足,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創新人才缺乏,創新成果少,技術對外依存度高;創新成果轉化效率低,產學研用結合不夠,特別是支撐創新的公共服務、公共平臺不足;制度環境建設滯后,鼓勵企業創新的政策落實不到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體系不健全,缺乏吸引社會資本支持創新的良好機制,缺乏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
這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政府“有形之手”的運用和市場“無形之手”的發揮,需要重振內源性發展機制和管理體制,發揮浙江集群特色優勢,需要創新驅動促進傳統產業改造與發展。
三、加快創新驅動浙江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
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探索創新驅動傳統制造業升級的突破口,從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區域創新系統培育和政府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提出浙江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
1.深度推進制造企業兩化融合。浙江以民營企業居多,應充分發揮信息化優勢,以信息化改造傳統制造業,促使信息化與傳統制造業在技術、產品、業務等方面進行融合。民營企業通過信息化創新工業設計,加大對工業產品的功能、結構、形態、包裝等進行整合優化,創造并滿足更多市場需求,大幅度提升工業產品附加值,促使傳統制造業產品由“低、粗、散”向“高、精、特”方向發展。民營企業通過信息化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將商業模式創新貫穿于企業資源組織方式、融資模式、研發模式、制造方式、品牌推廣、營銷體系和文化建設等企業經營各個環節,并依靠模式創新,大力發展自主品牌。
2.建立健全產學研合作體系。積極發揮浙江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建立技術中心、研究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導企業與在浙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發合作,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開發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重點圍繞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實施一批工程化、產業化和公共服務平臺示范項目,突破一批技術瓶頸,解決行業共性技術研發難題,推動工業基礎能力邁上新臺階。
3.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政府部門應積極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外部環境,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傳統制造業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不僅需要推進企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產學研合作載體,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和推廣,引領推動傳統制造業產業改造提升、向價值鏈高端攀升;而且需要推進金融體制和稅收制度改革,改善創新實體的投融資環境,促使投融資體系更好地服務于企業自主創新,降低企業創新稅費負擔,鼓勵企業實施技術創新、更新裝備;還需要健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制訂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措施,引導制造企業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完善知識產權審判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大對專利侵權案件的查處力度,切實為企業創新提供保護措施。同時,需要全面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優化人才資源規模、質量、結構,營造有利于各類人才創業創新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陳建國.專業市場制度創新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J].學術交流,2009, (11):86-89.
[2]劉明宇,張琰.制造業協同創新的網絡化治理機制與產業升級對策[J].社會科學,2013,(4):52-58.
[3]劉志彪,張杰.從融入全球價值鏈到構建國家價值鏈:中國產業升級的戰略思考[J].學術月刊,2009(9):59-68.
[4]巫強,劉志彪.進口國質量管制條件下的出口國企業創新與產業升級[J].管理世界,2007,(2):53-61.
[5]徐康寧,馮偉.基于本土市場規模的內生化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的第三條道路[J].中國工業經濟,2010,(11):58-67.
[6]黃茂興,李軍軍.技術選擇、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9, (7):143-151.
[7]付宏,毛蘊詩,宋來勝.創新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影響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3,(9):56-68.
作者簡介:李偉慶(1973- ),男,漢族,浙江上虞人,博士后,研究方向:產業經濟與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