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菲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成分的多元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社會流動不斷加快,使得中國社會的階級階層結構開始發生重大變化。江澤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人階級的新變化作了科學的分析,指出這些變化“并沒有改變中國工人階級的地位,而且從長遠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階級的整體素質,發揮工人階級的整體優勢”。深刻理解這一論斷,對于正確認識新形勢下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進一步發揮工人階級的作用,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工人階級;主人翁地位;再認識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3-0013-02
一、工人階級“主人翁”的歷史與現狀
“主人翁”一詞,最早出自《史記》,后被廣泛使用,兩千多年來一直延續著“當家作主的人”之義。之所以說工人階級是我們國家和企業的“主人翁”,是因為它能以自身先進性自覺聚集在黨旗幟下,始終做黨的堅強基石。
1921—1949年,黨依靠工人階級,成功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后又以工人階級為堅強基石,成功完成對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制度,使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之路。工人階級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創造出影響巨大的以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為主要內容的大慶精神以及“臟了我一人,干凈千萬家”的時傳祥精神等。工人階級以地位高、職業穩、收入好而自豪,“工人老大哥”的稱呼響遍全國,工人階級“主人翁”地位無可撼動。
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工人階級隊伍狀況發生明顯變化,物質生活水平在總體不斷提高之同時,也出現了部分職工相對貧困乃至絕對貧困的境況。特別是產業工人,因下崗失業、身份轉換而被底層化、邊緣化,悄然淪變為困難群體、弱勢群體。
二、正確認識新形勢下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
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國家性質決定了工人階級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但是,面對工人階級的新變化,一些人卻提出了“工人階級是否還具有主人翁地位”的疑問。綜合分析上述種種新變化,不難看出,“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國工人階級隊伍不斷擴大,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日益提高,工人階級的先進性也在發展”。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形成的工人階級主人翁地位的內涵和實質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是某些外在表現。中國的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沒有變,工人階級作為國家主人翁的經濟基礎沒有變;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沒有變,工人階級及其成員仍然依法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各種權利,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仍然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之下。因此,結論只能是,中國工人階級仍然是領導階級,具有政治上、經濟上、思想文化上的國家主人翁地位。雖然局部的變化和某些傾向值得注意和研究,但從總體上、主流上、本質上說,工人階級的社會作用越來越重要,社會地位越來越高。為了深入說明這一基本判斷,有必要澄清以下認識:
1.“大批工人下崗了、失業了,工人階級還是領導階級嗎?”工人階級在中國的領導地位是由憲法規定的,體現在社會政治生活的實際運作之中。只要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在執政,那么工人階級作為領導階級的地位就不會變,而不論少數職工是否下崗失業。這是一。其二,在中國,下崗失業的職工在整個職工隊伍中只占極少數,不影響工人階級的整體社會地位。其三,少數職工之所以會下崗失業,主要是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發展生產力的過程是以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同落后生產力相聯系的某些行業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而與這些落后行業相聯系的職工也就難免下崗失業。順應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而進行的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從根本上說有利于實現包括暫時下崗失業職工在內的工人階級的整體利益。其四,黨和政府在積極推進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的同時,一方面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加強對下崗失業職工的培訓,使他們通過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盡快走上新的勞動崗位;另一方面加緊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盡可能減少下崗失業職工的生活困難。這進一步表明了工人階級作為國家主人翁地位的不可動搖性。
2.“企業改制以后,說了算的是股東會、是‘老板,工人不再是主人了。”人民當家作主,并不是說人人都去直接管理國家事務。同樣,承認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也不能說什么事情都得由作為個體或小群體的職工說了算。職工在企業和社會中的主人翁地位,主要表現為依法享有各種權益。在國有企業中,職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基本渠道是職工代表大會。依照《公司法》的規定,職工在企業中有知情權和建議權,有監督參與權,有權組織工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工會必須履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義務。
3.“現在吃香的是知識分子,傳統的產業工人不吃香了。”在傳統工業社會中,產業工人奮戰在第一線理所當然地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如今,社會逐步進入信息社會,掌握更多知識的知識分子受到愈來愈多的社會尊重也是理所當然的“知識分子作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大大增強了工人階級的科技文化素質。”工人階級是與先進生產力相聯系的。在高新技術產業大發展的今天,大多數傳統工業產業已經或正在受到現代科技的滲透、改造和提升,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必須強調的是,知識分子地位的提高,這本身就意味著工人階級地位的提高,而不是相反。
4.“新的社會階層迅速涌現,會削弱和取代工人階級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這些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但是,就總體而言,這些新的社會階層的先進性無法同工人階級相比。中國工人階級“具有嚴格的組織性紀律性和革命的堅定性徹底性等品格”,“是推動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力量”。而“農民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同工人階級緊密團結,是推動中國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的發展不會削弱和取代工人階級的地位。
三、關注工人階級中弱勢群體的生存與發展
中國的國有企業之所以有巨大的財富成就,除了政府投資外,更多的是包括管理者在內的幾代工人的辛勤勞動的積累,這是歷史的、長期的、綜合的勞動投入積累。計劃經濟體制下,工人階級創造的剩余價值即利潤全部上繳國家,自己沒有太多的資本積累。不過當時工人雖然得到的工資比較低,但國家提供了較好的福利,最重要的是終身就業,甚至包括子女的就業權。因此,當下崗、失業的職工賴以生存的資產突然遭到剝奪,他們的基本生存就會受到威脅。他們多為中年以上、四五十歲,已經工作了幾十年,所有的積累都在國有資產中。如果國家對他們多年創造的剩余價值不補償,甚至其社會保障如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等也無法保證。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對下崗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是實現其再就業。對下崗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是實現其再就業的當務之急。中國目前的失業以結構性失業為主,加入世貿,更強化了結構性失業的趨勢。現在多數的國企下崗失業工人之所以下崗失業主要原因還是缺少技能。當前,技能培訓要注意結構平衡而且要符合下崗失業人員本身的實際。不能當一種技能為社會所一時急需能獲取大量收入時,很多人同時進行這種技能的培訓,這樣必然造成新的技能結構性失業。而且參加哪一種技能培訓,要適合每個下崗失業人員自身特點,要符合實際。技能培訓不僅解決了當前的結構性失業問題,而且具有技能的勞動者比只有體力資源的勞動者能獲取更高的利益,更利于提高其收入,而且在其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情況下,技能投入是對獲取收入更為實際的辦法。
2.積極改善工人階級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對于工人階級中下崗、失業的工人,必須實現下崗失業工人的充分就業。只有充分就業才能通過勞動獲取生活來源,提高收入,增強自身利益獲取能力,從根本上消除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從多數國企下崗失業職工的年齡層次來分析,他們所受的理論教育多于技能教育,無論理論教育內容還是實踐經歷都使他們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及對所在國企的深厚感情。下崗失業對他們來說不僅是經濟收入上的挫折,也是對其政治信念的沖擊。
四、總結
在以后的社會主義道路中,中國工人階級必將始終是推動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力量,工人階級仍然是先進階級。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工人階級將繼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不斷進取,與時俱進,必然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力軍。因此,中國工人階級要肩負起偉大的歷史使命,必須不斷強化自身,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以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充實自己,不斷提高整體素質,才能在改革過程中發揮作用,才能使工人階級的優秀品質得到繼承和升華,才能用富有時代風貌的品格去影響和帶動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 邱曉華.對工人階級主人翁地位的再認識[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1997,(5).
[2] 路耀.關于新時期工人階級主人翁地位的再認識[J].理論前沿,1997,(15).
[3] 宋育昉,趙平芬.對工人階級主人翁地位的再認識[J].黨政論壇,1990,(1).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