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歡
摘 要:作為資本邏輯的揭露者和批判者,馬克思不僅深入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和內在矛盾,也揭露了人的異化,并提了出人性復歸的積極路徑。資本邏輯批判思想既是深入理解馬克思理論體系的重要基點,也是深入理解當代社會內在矛盾的一個關鍵視角,同時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邏輯所產生的負面效應的解決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青年馬克思;資本邏輯;異化;人性復歸;現實啟示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2-0001-04
資本邏輯批判思想是馬克思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是理解馬克思理論體系的重要基點。對于他的資本邏輯批判思想,大部分學者都從其后期著作《資本論》著手研究,認為資本邏輯批判思想在其后期才形成,卻忽略了其青年時期的重要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恰恰閃現出了天才的火花,他從當時的經濟事實出發,不僅揭露了資本邏輯的運作,而且提出了瓦解資本邏輯的積極路徑。本文僅從《手稿》出發,探討青年馬克思的資本邏輯批判思想,并且結合當今中國社會現狀探討其現實啟示。
一、青年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揭露與批判
要了解何為資本邏輯,首先要了解何為資本,國民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資本是一定量的積蓄的和儲存的勞動”[1],即資本是物化的勞動。馬克思批判了國民經濟學家對資本的觀點,他認為,資本不僅僅是以物的形式存在,資本還有更深層次的兩種存在意義,一是作為一種社會關系存在,即資本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時才成為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與物的主客體關系顛倒了,物成為主體,人成為客體,資本作為一種顛倒的社會關系而存在;二是作為一定的支配權力而存在,馬克思指出,“資本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力”,在資本這種與生俱來的支配權力統治下,人受制于資本。對于資本的支配權力,馬克思在《手稿》中以貨幣為例做了生動的描述,作為資本的形式之一的貨幣成為了“萬能的力量”,“凡是我作為人不能做到的,也就是我個人的一切本質力量不能做到的,我憑借貨幣都能做到,貨幣把這些本質力量的每一種都變成它本來不是的那個東西,即變成它的對立物。”[1]
所謂資本邏輯,是指資本的內在運行規律,也就是資本自身追求利潤最大化和不斷擴張的自由本性[2]。根據《手稿》文本,資本邏輯有以下兩個層面的內在規定性。第一,資本邏輯體現在世界是以資本為最高原則的世界,資本成為統治一切的最高力量。資本追逐增殖的本性如一種魔力一般,驅使著剝削和壓迫。而資本不僅主宰了現實世界,也控制了人的精神世界。所有的需要依賴于資本,沒有現實的資本就沒有可行的需要;所有的價值服從于資本,能夠帶來金錢的才是有價值的,而人本性中真善美的光輝卻被褻瀆和掩蓋。除了資本的世界,生活世界黯然無光。第二,資本邏輯反映的本質就是個人受到抽象的統治,即資本邏輯是形而上學在現實中的運作[3]。傳統形而上學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用概念演繹一切,用同一性主宰一切,主體表現為對客體的不斷吞噬,人受到控制。正如傳統形而上學在思維領域的統治一樣,資本邏輯就是這種統治的“現實幽靈”,個人受到抽象的統治,樹立起了“資本”這個神,資本主宰一切,人迷失在神的統治中。
馬克思是通過經驗的、對國民經濟學家進行認真批判的基礎上對資本邏輯展開分析和批判的。他立足于現實的經濟事實,揭露出工資、資本和地租的實質:在資本追求自我增殖的自由本性下,工人與資本家之間、資本家與資本家之間、資本家與土地所有者之間都存在著廣泛而激烈的斗爭,資本作為最高原則支配一切。資本家與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則服從市場經濟法則,大資本吞并小資本,壟斷不斷擴大,資本的積累日益增多,資本間的競爭日益減少。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競爭則由于二者之間共通的本性,二者之間的差別最終將消失,以至于社會居民之間大致分為兩大階級,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階級。在資本邏輯的統治下,工人階級遭受著資本家階級的剝削與壓迫,在所有的斗爭中,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斗爭是絕對敵對的,并且在二者的斗爭中工人永遠是遭受著最深重的苦難的那一方,不管社會財富處于增長還是衰退狀態,工人始終是持續的貧困,不僅是物質上的貧困,而且是精神上的貧困。一方面,資本家為了追逐利潤,把工人僅僅當做是活著的機器,支付給他們的工資僅僅是夠維持這一機器繼續運轉的最低成本。工人能否作為機器繼續存活也要依賴與市場價格和資本家的興致,工人要么作為機器而存在要么餓死,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另一方面,對于資本家來說,既然工人只是作為工人而存在,那么工人是不被認為有精神世界的需求的;既然工人僅是機器而已,那么工人就沒有作為人的滿足尊嚴的必要。對于工人自身來說,在僅有的能夠維持他繼續作為機器而運轉的休息時間里,只能運行他們的吃、喝、排泄等動物的機能,他們處于極端貧困的精神世界中。
馬克思是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對資本邏輯進行批判的,他對資本邏輯的批判最終是為了實現人本性的復歸。在資本邏輯的統治下,人在不斷異化,人受到物的抽象統治。在《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剖析異化勞動的內涵具體的闡明了資本邏輯統治下人自身的喪失,他對資本邏輯的批判的最終落腳點是實現人性的復歸。馬克思闡述的異化勞動有以下四重內在規定性。
第一,物的異化。工人通過自身勞動生產出的勞動產品不屬于自己,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占有的越少,工人越貧窮,勞動產品即資本對工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這種異己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統治著工人自身。“工人對自己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1]
第二,自我異化。“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1]勞動產品是生產活動的總結,勞動產品的異化必然意味著生產本身的異化,在異化的生產過程中,構成人的本質規定性的自由自覺的對象化勞動轉變成了外在的、強制性的、屬于他人的、自我折磨和自我犧牲的、單純的謀生活動。這種活動是工人自身的喪失,工人在運用人的機能去勞動時所體會到的不過是動物一般的存在,他們只有在不勞動時,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去進行吃、喝、生殖等活動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由和舒暢。
第三,人的類本質的異化。這指的是作為人的類特性的自由的有意識的生產活動與人相脫離,僅僅成為人維持生存的一種手段。馬克思認為,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是類存在物,不僅是因為人能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把類當作自己的對象,而且人也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意識的有生命的自由的類來對待。在資本邏輯統治下,人愈加異化,人的本質與對象的關系被顛倒,“異化勞動導致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1]
第四,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這是人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生產活動、類本質的異化的直接結果。人作為社會的存在物,人對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系才能得到實現,自我只有認識了他者才能認識自我,只有承認了他者才能承認自我。如果說工人與對象化勞動的關系是異己和敵對的,那么這種關系的產生就是因為有另一個異己的、敵對的人是作為對象的主人而存在,即資本家。“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出他作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行為的關系,而且還生產出他人對他的生產和他的產品的關系,以及他對這些他人的關系。”[1]
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邏輯的表現形態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廣度上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固然有著超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是由于市場經濟是資本邏輯運行的土壤,資本邏輯也必然在當前中國的經濟條件下存在與作用。在資本邏輯的負面效應下,人的異化不可避免地以新的形式存在與擴張,商品拜物教、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無一不是人的異化的鮮明表現,它們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實現著物對人的統治。
(一)經濟領域中誠信危機嚴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為資本邏輯的擴張提供了間隙,資本無限制追逐利潤的邏輯刺激著“唯利是圖”觀念的蔓延。在這種觀念誘導下,商品生產者通過合法手段獲取正當利潤的途徑轉而成為了不擇手段牟取暴利的行徑。資本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不可否認,但不能因為只顧經濟增長卻忽略了因此產生的道德滑坡問題。在當前,市場交易中的各個主體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爾虞我詐,資本邏輯在經濟領域的負面效應集中體現為誠信危機日趨嚴重。首先,商業欺詐盛行,不良商家通過隱瞞客觀事實,發布虛假信息來騙取錢財,主要有合同欺詐、價格欺詐、廣告欺詐等多樣形式;其次,惡性競爭遍布各個行業,商家之間開展不合理價格戰、竊取商業秘密等行為不少見,平等誠信的競爭原則被拋之腦后;再次,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愈演愈烈,近年來毒大米、毒牛奶、瘦肉精、地溝油、重金屬超標化妝品、變質洗發水等安全事故不絕于耳,可見市場環境的誠信危機嚴重,污濁之氣盛行。
(二)政治領域中公權力的腐敗現象嚴重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歪風邪氣滋生腐敗,由于政治體制的不完善以及拜金主義等價值觀念的影響,當前中國公權力腐敗現象十分嚴重,權力缺乏約束,官商勾結、行賄受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跨國腐敗等違紀違規行為屢禁不止。根據中央巡視組的反饋情況和各地方的整改通報,在前三輪被巡視的21個省份中,有20個省份發現了房地產業腐敗,占比達95%[4]。而根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7月底,全國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51 600起,67 679人受到處理,18 365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5]。腐敗現象的屢禁不止恰恰是資本挾制公權力運行的體現,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使其無視社會公共利益。政治權力需要運用資本來為社會創造利益,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但是,政治權力無法保障自身對資本完全操控性,加上掌握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無法避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習氣的影響,反而造成公權力面對資本時的無力狀態,以至資本凌駕于公權力之上。
(三)精神文化生活中價值觀念扭曲、信仰缺失
資本邏輯對當前社會的價值取向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影響,資本邏輯的負面效應加上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入侵,不但沖擊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動搖著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對生命真正的價值追求被掩蓋起來,代淳樸民風而起的是對物和金錢的崇拜。由此滋生出拜物教、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一系列腐朽價值觀,這些錯誤的指向標不僅導致人們精神文化家園的空洞與匱乏,而且刺激著危害社會行為的衍生。對物的崇拜沖淡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真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商品、貨幣、資本被奉上神臺;拜金主義的盛行在人們的觀念中樹立起“金錢萬能”、“一切向錢看”的座右銘;在享樂主義的刺激下,人們只顧“今朝有酒今朝醉”,極盡所能地追求物質上和肉體上的快樂;消費主義的盛行則危害更甚,它促使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的異化,人們為了消費而消費,作為滿足人類需求手段的消費現在變成了唯一至上的目的而存在,消費的多少則成為他們對人生意義唯一的衡量標準,即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費的東西即是我的生存[6]。這些都是資本邏輯扭曲價值觀念的后果,是精神家園的荒蕪轉化為對物質的畸形占有的表現。一句話,資本邏輯下人實實在在地成為物的奴隸。
(四)生態環境惡化
馬克思認為,自然界作為人的無機的身體,在實踐領域為人類提供維持肉體生存的物質材料,在理論領域為人類提供精神和靈感的源泉。目前中國的生態環境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近幾十年來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不經過科學合理處理就濫排放,導致了嚴重的廢水污染、廢氣污染、廢渣污染和噪音污染;農業中由于糧食短缺導致的過度毀林開荒、開墾草原、圍湖造田等措施,加劇了植被破壞、濕地減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問題;資源產業中的過度開采、濫砍濫伐、盲目使用等舉措,破壞了自然資源的再生性,加劇了資源的耗竭,危及生態系統平衡。資本邏輯的擴張性會導致生態問題愈演愈烈,人類無機的身體進一步被剝奪。
三、瓦解資本邏輯,遏制資本邏輯的負面效應
(一)青年馬克思提出的瓦解資本邏輯的道路
在資本邏輯統治下,人與人之間不平等,工人遭受深重的剝削與壓迫。面對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尖銳矛盾,國民經濟學家主張通過提高工資來解決矛盾,卻并沒有看到工資本身就是異化勞動的產物。提高工資一方面并不能夠為工人贏得人的尊嚴和精神的享受,另一方面,工人在進行的依然是異化的勞動,工人在勞動時并不為勞動目的本身而勞動,而只是為了維持生存而勞動,工資作為奴役勞動的主人而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按照國民經濟學家所提倡的在社會中運行工資平等的政策也只能讓社會變成抽象的資本家,讓所有人都成為工人,而并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馬克思批判了國民經濟學家的觀點,認為他們只是看到了矛盾的表面,簡單地從平衡工資出發緩解矛盾,卻沒有發現影響工資的實質原因;看到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經濟事實,卻沒有說明私有制產生的秘密。馬克思剖析了私有制的秘密,也提出了真正解決矛盾的積極路徑。他認為,“工資是異化勞動的直接結果,而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因此,隨著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因此,要實現人性復歸,就必須克服異化勞動,要克服異化勞動就必然要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積極的揚棄私有財產,是克服異化勞動、瓦解資本邏輯的現實土壤。但揚棄私有財產的過程中是有階段性的,是具體的歷史的,隨著不同歷史條件不斷變化的,隨著揚棄私有財產的階段不斷向高級演進,理論上構建的與現實中運行的共產主義的形態也將不斷完善。“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是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當然,馬克思也指出共產主義并不是作為人發展的目標和人的社會形式存在的,而是實現人性復歸的一個現實的必然的環節。
資本邏輯實質上是形而上學在現實領域的現實運作,徹底的瓦解資本邏輯不僅要從現實的市民社會中積極揚棄私有財產,而且要從思想領域對支持資本邏輯運行的精神土壤進行批判。對此,馬克思在《手稿》中展開了對黑格爾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完善了唯物主義辯證法,對實現人性的復歸提供了現實的可能的道路。在黑格爾看來,人的本質是自我意識,人的本質的異化不過是自我意識的異化,因此要實現人性的復歸就要實現重新占有對象,而這種重新占有僅僅在純粹的思維領域中進行。馬克思批判唯心主義哲學僅僅把人當做是自我意識的抽象化的產物,卻沒有把人當成社會中的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的人來考察,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主張在思想的領域中去解釋世界,而我們要做的是更應該是改造世界。因此,馬克思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將顛倒的辯證法重新建構,主張通過實踐,到現實領域中尋求人性的解放和復歸。
馬克思認為,資本邏輯的瓦解和實現人性的復歸要擺脫兩個層面的異化,一是意識層面的異化,二是經濟層面的異化。而具體是先從思想領域開始,還是從現實領域開始,要看不同的民族那里公認的生活主要在哪個領域占主導,是觀念的生活還是現實的生活。但是不論從哪一個領域開始,最終都必須現實的實實在在的落腳于現實領域中,因為共產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現實的和直接追求實效的。馬克思主張實現人性的復歸必須要實現人的解放,人不斷解放的過程也就是人性不斷復歸的過程。人的解放要經歷三個層面的解放即經濟解放、政治解放、人的解放才能最終實現,即從現實市民社會出發,揚棄私有財產,進而在私有財產的揚棄中達到政治解放,進而最終實現人的解放,由此可見,人的解放和復歸必須通現實的實踐才能真正得到實現。
(二)“瓦解資本邏輯”對遏制資本邏輯負面效應的現實啟示
在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一系列資本邏輯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根據青年馬克思的思想,瓦解資本邏輯最終要靠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來實現。但是,共產主義是一個長期的奮斗目標,中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私有制不可能消除,共產主義也不會在近期實現,資本邏輯也就不能徹底瓦解。那么,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該如何遏制資本邏輯產生的負面效應呢?同樣實行市場經濟,對于遏制資本邏輯的幽靈,社會主義國家優越于資本主義國家之處在哪里?
瓦解資本邏輯的落腳點在實現人性的復歸。資本主義制度下,階級立場只會讓資本邏輯的負面效應無限擴張;而社會主義最能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終是為了全人類的解放,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和平等,才能正確地朝著人性復歸的道路前行,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堅定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在資本主義國家存在的問題中國也存在的原因不在于制度的理念,而在于制度的實踐。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以及制度實施過程中的人為操作不規范為資本邏輯的擴張提供了間隙。人在資本邏輯的統治下的所作所為導致的誠信危機、權力腐敗、精神扭曲以及生態惡化等問題的解決需要內外力的共同作用,因此,遏制資本邏輯的負面效應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以規范化操作,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到實處。
第一,建設信用體系,推進市民社會的完善。市民社會是公民與國家之間的中間地帶,是聯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紐帶,市民社會的完善有助于形成強有力的規范力量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經濟領域中出現的問題集中表現為誠信危機,不同的利益團體受金錢利益驅使在市場交易過程中背信棄義。在市民社會中樹立誠信之風不僅需要人們內心的自省,更需要通過加強誠信制度建設的規范性力量來外在約束,其他制度的正當運行也有賴于信用體系的完備,因此加強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完善迫在眉睫。
第二,發揚民主,實現政治祛魅,完善政治制度。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抑制公權力的腐敗有賴于政治制度的完善,通過權力的規范化操作來推進有限政府的構建。推進民主化進程和實現政治祛魅相輔相成,不僅是實現政治解放的必要前提,而且是真正推進政治平民化、實現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必要條件。只有當政治在人們心中不再戴著朦朧的面紗站在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把權力“關進籠子里”從而實現有限政府,才能讓政治不成為束縛人、統治人、壓迫人的工具從而最終實現政治解放。自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反腐倡廉工作進一步廣深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老虎蒼蠅一把抓”,將反腐工作進行到底,這正是完善政治制度,革新政治風氣的優良舉措。
第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襲,完善文化制度。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7]。正確的行為需要正確的思想引導,正確的思想需要人們內化為思想本身才能自我引導正確的行為。資本邏輯的擴張性導致的人的精神異化現象需要通過正確的價值觀來喚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為人民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抵制資本邏輯作用下產生的拜物教、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一系列腐朽的異化的價值觀念,從而實現民風淳樸、人性良善、百姓安居樂業。
第四,規范市場交易主體行為,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扭轉生態環境的嚴峻局勢不僅需要預防措施、監控措施以及救濟措施,更重要的是市場交易主體本身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保護。政府的監管性制度由于權力的不規范運行以及作為外部監控的被動性使其無法全方位地遏制環境破壞行為,事后救濟性制度只能達到一定的補救和懲戒警示作用,對環境的良好復蘇起不到治本的功效。只有將市場主體本身納入到生態環境的保護中,才能主動發出重視生態的信號,才能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