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為了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盈余分配規范化,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創新農村社會管理。2013年暑假期間,采用調查問卷與訪談等方式,對湖北省荊州市105家合作社的盈余分配現狀進行了實地調研。結果顯示,盈余分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合作社盈余的分配決策權過于集中,合作社盈余分配項目及比例不完善等,使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未按國家相關法律規定有效進行,必須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點,優化其盈余分配的比例,按時召開社員代表大會,強化盈余分配規范化。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盈余分配;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3-0028-03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經營體制的一項重大創新,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節約了農業經營的相關交易費用,同時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2006,張曉山)[1]。截至2014年,荊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明顯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101.9萬戶,比上月底增長3.72%。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民合作組織的一種,有助于有效提高農民的組織程度,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加農民收益(張曉山,2009)[2]。目前,雖然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但是卻存在著很多問題,如合作社盈余分配中存在著盈余界定模糊、資本報酬過度等問題,亟待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法律法規宣傳等措施加以完善(2011,鄭丹)[3]。現已有相當多的學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合作社盈余分配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在兩種不同的合作社盈余利益分配標準中,有部分學者認為,社員傾向于按出資額與交易量比例中較大的標準進行盈余利益分配,同時,合作社利益分配制度應當依據內部契約的標準,堅持以交易額分配為主(陳建敏、黃森慰[4],2012;盧新國[5],2018)。
縱觀前人的研究,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盈余分配的研究采用定性方法的較多,主要觀點集中在盈余分配方式選擇上的差異,并對其討論論證,在數據選擇上。本文主要基于荊州市各個縣區的合作社的財務訪談數據,實證研究了合作社在盈余分配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相對應的對策建議。
一、湖北省荊州市合作社盈余分配的現狀分析
(一)調查樣本及特征
1.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來自2013年10月湖北省農民創業培訓班的調查。調查采用隨機抽樣、調查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共發放問卷120張,獲得有效問卷105份,有效率為87.50%。各縣區的有效樣本數量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樣本合作社地區分布情況
2.樣本基本特征
本次調查的105家合作社主要涉及到被調查合作社盈余分配和合作社自身的基本情況的調查(見下頁表2)。
(二)湖北省荊州市合作社盈余分配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合作社管理者及其成員對盈余分配的理解不夠
盈余分配是合作社財務管理的核心,也是處理組織與成員之間利益關系的紐帶。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37條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是指當年收益在彌補虧損、提取公積金后的盈余。在調研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大多數管理者都對盈余分配了解不夠深刻,缺乏系統的學習和知識積累。他們大多認為,合作社的盈余是當年的收益,提取公積金及公益金的較少。在問卷調查中,有30%的合作社管理者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同時在公積金是否量化到個人這個問題上,65%的合作社管理者都沒有。合作社管理者和社員對盈余分配相關知識的補充亟待加強。
2.合作社盈余的分配決策權過于集中
目前,湖北省荊州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按要求在召開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的合作社較少,導致合作社內部決策權過于集中,損害了大多數成員的利益。《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四章第22條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大會由全體成員組成,是合作社的權力機構,批準盈余分配方案是成員大會的職權之一。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大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調查顯示,合作社的成員大會召開的次數較少,幾乎不召開的有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占11.43%,其中每年召開一次的有23家合作社,占21.90%。因此,大多數合作社都沒有按規章制度落實合作社重大事務的決策權,損害了合作社社員的權益,也使合作社盈余的分配決策權過于集中。
3.合作社盈余分配的項目及提取的程序不規范
因具體合作社經營業務、管理方式等不同,合作社提取盈余分配項目及程序不規范,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湖北省荊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于初級階段,合作社提取盈余分配的各個項目并不全面,有些合作社因為規模過小,內部結構基本不符合規定,盈余分配的提取幾乎沒有一個固定合理的章程。同時,在提取了盈余分配的個別項目的合作社中,其提取的程序不規范。據所調查的問卷,荊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股金分紅方面的提取數目較大,數量為98個,比例占93.33%;提取盈余公積的合作社數量為34個,比例占32.38%;提取公益金的合作社數量為23個,比例占21.90%。在合作社盈余分配各項目的提取程序上,如公共積累的提取,合作社的管理者反映,其大多數都是按照本合作社的盈余隨意提取的。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提取公共積累,股金分紅和惠顧返還時有待改進(見表3)。
二、對策建議
(一)明晰合作社的產權關系
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湖北省荊州市不少合作經濟組織的投資主體己在一元化的主體下正在逐步向多元化傾向發展,基于此,首先,我省應鼓勵更多的實業主體與農民合作社有效合作,增加合作社的資本需求。其次,我省應完善合作社產權立法,合作社作為法人應當具有法人制度的一般特征,享有獨立的、確定的財產,具有法人財產所有權[6]。在界定合作經濟產權時,必須對合作社的各個部分資產進行合理明確的界定,并明晰產權,增強合作社的競爭力,充分發揮合作社對農民的帶動作用。
(二)推行財務公開,健全合作社內部監督機制
加強合作社的內部監督機制,推行財務公開,加強內部審計監督。首先要發揮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作用,監督農村合作社是否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從事經營及社會活動。其次合作社的各級主管部門要嚴格按照合作社規章制度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合作社法》,實行財務公開,加大監督力度,真正對合作社的日常財務和工作進行監督。同時,對于個別合乎規范的合作社,應予以獎勵措施,如評為先進模范合作社等,確保合作社的財務制度規范合理。然而對于不符合《合作社法》的合作社應針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嚴格規范,注重多教育。
(三)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員素質,加強業務培訓
從我省合作社的現實來看,人力資本極度稀缺,特別是合作社高層管理人員,這使得合作社的產權結構向少數優勢的成員集中,最終造成理事長權力過大,綜合能力需求更強。因此,加大合作社人才的教育與培養至關重要。首先,全面提升合作社人力資源水平,認真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等文件,加深合作社社員對合作社全面系統的了解,為建立合作社高層管理機構儲備人才。其次,湖北省荊州市政府實施人才培訓工程,設立專門的管理人員培訓班,大力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定期組織他們去合作社事業較發達地區實地考察學習,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辦社能力。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員整體素質,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進一步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曉山.淺析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與農業基本經營制度的創新[J].中國黨政論壇,2006,(6).
[2] 張曉山,苑鵬.介作經濟理論與中國農民介作社的實踐[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
[3] 鄭丹.農民專業合作社盈余分配狀況探究[J].中國農村經濟,2011,(4).
[4] 陳建敏,等.林業專業合作社盈余利益分配標準的經濟學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
[5] 盧新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盈余分配現狀及對策研究[J].調研世界,2008,(5).
[6] 王濤.農民專業合作杜產權制度的立法不足及其完善[J].理論研究,2012,(6).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