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英++鐘世虎
摘 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如教育制度、戶籍制度,因此為了避免各種制度的約束我們提倡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通過農業產業鏈升級,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的附加值等方法。為了解農業產業鏈升級對農村勞動力吸納能力的大小,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方法,對二者的相關性和數量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關鍵詞:農業產業鏈升級;農業產業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3-0034-02
如何解決“三農”問題一直是大家所關注的,其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解決“三農”問題方式之一??梢杂脙煞N方式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一是從地域空間看分為就地轉移和異地轉移,二是從產業結構看是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大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城市,既能促進城市的發展同時也能給城市發展帶來不便。因此就地轉移成為其中可能的方式。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著手研究,且大致估算了農業產業鏈升級對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規模,大致上了解了農業產業鏈升級在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作用。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現狀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認識:
劉易斯經典理論認為農村勞動力邊際生產力接近于零時的多出的勞動力可以看作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一般人理解農村剩余勞動力即是當農村勞動力總需求少于總供求時,超過農村生產需求量處于失業或者半失業的那部分勞動力就是農村剩余勞動力。
農業剩余勞動力即是農業勞動力供給與需求之差,根據這些,我們可以得出2011年大概有852萬人為農村剩余的勞動力數量,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1%。
二、農業產業鏈升級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之一
農業產業鏈升級是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合作為一個整體產業來運行。把加工業、商業、服務業與農業有機結合,這樣就可以把農業的范圍從第一產業擴展到工業、服務業領域。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相互結合,使其成為一個多產品產出的部門,從而擴大了農業產業鏈。也使得對農村勞動力需求與勞動力在農業的就業擴大,確實推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村以及農業之間就業。
(一)發展龍頭企業帶動型
延長農業產業鏈首先要求龍頭企業深加工農產品,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升級,同時提高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采用一些組織形式把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相連接如采用 “農業合作社”、“公司+農戶”、“中介組織+企業+農戶” 形式。截至2011年省級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帶來了27萬個就業崗位,其中有24萬個農村勞動力崗位。共計支付報酬33億元。
(二)產業集群發展加速
在農業產業鏈升級的帶動作用下,所有類型生產要素快速的向主導產業以及區域集合。生產加工銷售同時貿業工業農業一體化的勢頭更加清楚,一些優勢產業已經初步構成了產業集群,農業產業鏈升級最終實現產業集群現象,產業集群的出現又會帶來城鎮的蔓延和興旺,而城鎮的蔓延和興旺又會驅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三、農業產業鏈升級及其吸納農村勞動力狀況
(一)數據來源
目前,數據主要來自農業部產業化辦公室以及各新聞網發布的數據。主要是關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農業產業化組織的總數、帶動農戶增收額、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戶數量、農業產業化吸納的農村勞動力。具體(見下頁表1)。
(二)研究方法
農村勞動力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影響下被吸納就業的情況:
農業產業化吸納的農村勞動力為因變量(y),農業產業化組織的總數為自變量(x),對二者之間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方法,分析農業產業化發展對農村勞動力吸納的作用。從圖1可以看出,農業產業數量、農業產業化吸納農村勞動力數量都在逐漸遞增。
1.模型設定
從圖1的結果可知,農業產業化吸納農村勞動力數量以及農業產業數量都逐年增加。因此,擬合出農業產業化數量(x)和農村勞動力數量轉移(y)的散點圖可見,農業產業化數量變化與農村勞動力數量轉移呈線性關系,因此,建立如下線性計量經濟模型:
y=a+bx+u
其中,回歸系數是b,隨機擾動項是u,常數項是a。
2.參數估計
假設所建模型及隨機擾動項u滿足古典假設,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計其參數,且運用計算機軟件EVIEWS對其參數進行計量經濟分析,結果顯示,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與農業產業化數量變化之間呈線性關系,其計量經濟模型:
其中,變量的相關性R2=0.975 F=243.93 DW=2.683。
3.模型檢驗
(1)經濟意義檢驗。通過估計所得參數系數b=82.06,可以說明農業產業化組織數量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呈正相關關系。也進一步說明農業產業化組織數量的增加會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2)統計檢驗。t假設檢驗,假設H0∶b=0,H1∶b≠0?;貧w系數b的標準誤差和t值分別為5.254、15.618。取a=0.05,查t分布表得t0.025(6)=2.447。因為tb>
2.447,所以拒絕原假設。表明,農業產業化組織數量的增加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有顯著的影響。
4.結論
當農業產業化組織數量增加1個單位時,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82.06個單位。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組織的投入,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組織的發展,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業統計年鑒[EB/OL].http://lib.cnki.net/cyfd/J149-N2013060001.html.
[2] 蔣智華.當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19):51-54.
[3] 葛菁華.貴州省農業現代化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影響的計量經濟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0,(8):232-234.
[4] 谷永芬,吳倩.中國農業產業鏈升級路徑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11,(8):88-93.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