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向飛 傅忠寧
摘 要:系統梳理了近年來國內外關于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文獻,分別從勞動力轉移對農戶收入水平、農業以及農村社會發展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在對各種理論觀點和經驗檢驗方法進行批判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如何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對這一問題研究的建議。
關鍵詞:勞動力流動;農村發展;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2-0036-02
導論
農村勞動力流動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國際上就此問題研究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勞動力流動對于農村地區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農村勞動力的外出是城市化、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可以帶來農村地區的發展。另一種觀點則持相反態度,認為作為核心地帶的大都市的發展,是建立在農村地區的不發展基礎之上的,換言之,都市地區的發展是以對作為邊緣地帶的農村地區的剝奪和剝削為前提的(李強,2001)[1]。上述研究都是以其他國家的勞動力遷移情況為基礎的,而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呈現出與國際上勞動力遷移的一般模式不同的方式。這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次回流以及遷移很少(蔡昉,2001;盛來運,2008)[2,3]。中國特殊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方式導致勞動力流動對農村地區的影響更加長遠與復雜,也導致中國勞動力流動問題研究的特殊性。本文將國內外相關學者以中國勞動力遷移為研究對象,對其在勞動力遷移對農村經濟社會影響方面的相關文獻進行總結。從其研究的視角來看,主要集中于勞動力轉移對農戶收入水平、農業以及農村社會發展的影響三個方面。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戶收入水平的影響
一般來說,外出務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民家庭的收入水平。目前,工資性收入已經占到我國農戶家庭收入的1/3以上,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8 896元,其中工資性收入為4 025元,占總收入的45.2%。盛來運(2008)[3]指出,農民收入格局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數的不斷增加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農業收入為代表的家庭經營收入比重下降,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代表的工資性收入呈現出不斷增長的態勢。外出務工收入已成為改善外出務工者與其家庭經濟水平的主要途徑。
都陽、樸之水(2003)[4]使用農村調查資料研究表明,從整體上看,遷移家庭相對于非遷移家庭具有明顯的收入優勢。而且,遷移家庭中相對貧困家庭的收入轉移比例要高于富裕家庭,這表明遷移對緩解貧困有著積極的影響。
農民外出就業對于農戶家庭收入具有很大的改善作用,那么,具體的外出就業農民工大概能給其家庭帶回多少收入?根據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以及農業部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辦公室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專項抽查數據顯示,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年平均匯款量在3 200元—4 600元之間,占打工收入的53%—72%,而年總匯款量則大約在2 700億—5 200億元之間[5]。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國農村中還存在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農村勞動力的外出對農業的影響以積極效應為主。盛來運(2008)[3]指出,勞動力流動對農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第一,勞動力外出流動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第二,勞動力外出流動加快了農業新技術的應用。第三,勞動力外出流動提升了農業人力資本。第四,勞動力外出流動促進了土地制度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他認為,在現階段,農業勞動力的外出流動對農業的影響是積極的,勞動力流動轉移的過程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過程是同步的。在農業剩余勞動力全部轉移之前,沒有理由擔心勞動力外出會影響現代農業的發展。
也有部分學者研究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的影響是雙重的。母世春、王芳(2013)[6]以四川合江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的影響作為研究對象,其結果表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流動與重組,為農業耕地的規模生產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但與此同時,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使得大量耕地被撂荒,總體上降低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水平。
但也有一部分學者的研究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對于農業發展帶來的是負面影響。蓋慶恩等(2014)[7]基于2004—2010年全國固定調查點山西、河南、山東、江蘇和浙江的面板數據,研究結果顯示勞動力轉移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為負面效應,具體表現為農戶推出農業的概率增加,農戶家庭耕地流出率增加,農業產出增長率降低。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社會發展的影響
農村社會發展包括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方面,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將會從不同程度上對上述社會問題產生影響。
林毅夫(2008)[8]認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二、三產業轉移的城市化進程是解決農村問題、提高農民收入的最主要途徑,推進城市化即勞動力的轉移還可以更好的為新農村建設服務。蔡昉等(2004)[9]指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所引起的最大的社會經濟效果就是促進整個經濟由鄉村和農業為主導的社會向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社會轉變。
部分學者的研究表明,勞動力流動對于農村社會的影響是雙重的。許靈(2006)[10]認為,勞動力轉移對中國傳統鄉村文化的變化起到了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其中,積極因素有:為鄉村帶來了大量物質文化財富,促進了鄉村制度文化的建設與完善,加快了農民觀念文化的現代轉變,促進了傳統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消極的影響有:對村民自治提出了挑戰,沖擊了正常的鄉村文化教育,對家庭“留守妻子”、“留守老人”的不良影響。
但有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社會發展帶來了負面的影響。葉敬忠等(2006a,2006b)[11,12]就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分別從生活和情感兩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生活方面,大部分留守兒童的飲食和衣著變化不大,但隔代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照料相對欠佳;留守兒童生病會增加監護人的心理壓力;留守兒童的勞動負擔普遍增加,休閑、娛樂受到了限制;少數留守兒童在上學路上由于無人接送導致安全沒有保障;留守兒童的零花錢并沒有明顯增加;留守兒童與各類社會網絡成員關系的強弱出現了變化,與外出父母相對疏遠。在情感方面,外出父母與留守兒童之間稀少的聯系很難彌補留守兒童關愛的缺失,部分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性格成長由此受到了很大影響。
總結
整體來看,關于勞動力轉移對遷出地的影響研究涉及面很廣,但大多都是進行一般性描述與分析,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都有待提高。此外,由于研究對象比較復雜,研究對象的時間、地點、范圍等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研究所運用資料的全面性、系統性、代表性受到較大的限制,研究結論也就受到影響。另外,雖然有學者關注了勞動力轉移給農村發展帶來了一些經濟社會上的問題,但未系統性地研究這些問題產生的邏輯關系,以及這些問題對農村發展的重要性,對其層次性未作深層次的分析。而且大多數文獻都是就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當前的影響作了分析,而很少就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持續發展之間關系作系統、科學的分析。因此,未來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還需要在理論研究、經驗研究、政策研究等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系統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李強.中國外出農民工及其匯款之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1,(4):64-76.
[2] 蔡昉.勞動力遷移的兩個過程及其制度障礙[J].社會學研究,2001,(4):44-51.
[3] 盛來運.流動還是遷移——中國農民勞動力流動過程的經濟學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9-155.
[4] 都陽,樸之水.遷移與減貧——來自農戶調查的經驗證據[J].中國人口科學,2003,(4):56-62.
[5]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關于農民工匯款行為的實證研究:基于問卷調查的分析[R].2006,(11).
[6] 母世春,王芳.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基于合江鎮150戶農戶的問卷調查[J].農業經濟與科技,2013,(1):5-8.
[7] 蓋慶恩,朱喜,史清華.勞動力轉移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J].經濟學季刊,2014,(4):1147-1170.
[8] 林毅夫.中國經濟專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26-227.
[9] 蔡昉,都陽.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勞動力流動——長期性、效應和政策[J].學術研究,2004,(6):16-22.
[10] 許靈.農民流動與中國傳統鄉村文化的變化[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11] 葉敬忠,王伊歡,張克云,陸繼霞.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06,(1):57-65.
[12] 葉敬忠,王伊歡,張克云,陸繼霞.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情感生活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06,(4):19-25.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