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溪 于亞麗
摘 要:闡述了文化產權的概念及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存在的意義,描述了構建東北地區統一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基本思路:通過建立統一信息平臺、統一交易規則,建立區域集中管理體系,以省級文化交易機構為紐帶,從構建東北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基本框架入手,形成涵蓋區域內各重點城市方便快捷的市場網絡,逐步推動東北地區統一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形成。
關鍵詞:文化產權;市場;東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2-0057-02
引言
文化產業是從事創意生產和銷售的產業,是一個以精神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為主要特征的產業系統。創新和科研是文化產業進步的源泉,這也決定了文化產業是一種高風險、高投入的行業。布爾迪索認為,文化資源本身具有一種能力,它可以創造很高的附加值,能給文化資源擁有者帶來顯著的收益[1]。將文化資源應用于商業生產過程,以其稀缺性來生產文化產品,便可以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因此,它同其他生產資源一樣,擁有了“產權”。
文化產權市場的發展,一方面可以使文化產權交易信息公開化,打通文化產業與社會大眾進行溝通的渠道,增加交易透明度;另一方面,減少了交易費用,形成規模集約效應[2]。皇甫曉明和賴章德提出,文化產權交易平臺是文化產權價值的發現地,通過文化產權交易平臺,可以將文化產權的所有者與投資者聯系起來,聚集各類的專業交易中介服務機構,為需要金融支持的文化產權人提供資金支持[3]。文化產權交易所是文化、資源、中介機構之外的第四方平臺,它的出現是通過增加新的投資品種,從而聚集社會閑散資金,引導和改變資金的流向,并最終使市場細分,產業鏈完善[4]。文化產權交易市場是實現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有效連接的紐帶,它涵蓋的業務不僅僅將藝術品進行份額化和證券化,還可以服務于文化類企業,進行各種所有制的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知識產權、債權、股權交易,為文化產權擁有者及投資方構建橋梁[5]。
一、東北地區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發展概況
東北地區作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文化產業一直比較落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產業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緩慢,文化資源沒有被充分挖掘。東北地區有大量的國有文化,企業發展模式都比較落后,需要進行改革。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作為國有資本的流通渠道,對于文化產業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民營資本想要進入文化產業,以及實現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都需要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來完成。目前,東北有三家大型文化產權交易所,分別是遼寧沈陽文化知識產權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吉林省文化產權交易所、黑龍江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文化產權交易所的成立,使當地文化產業市場具備了文化產權和創意產業交易、文化產權和創意產業發展投融資服務、文化企業孵化成長服務三大功能。但是,三省市的文化產權交易比較獨立,缺乏地域之間的合作和往來,信息共享的范圍比較窄,交易對象也比較局限,嚴重的影響了文化產權交易的效率,區域之間的壁壘不消除,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就很難得到長足的發展。因為各地區文化產權交易程序及規則不同,導致文化產權的異地交易及流動需要耗費較大的成本,不利于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推進東北地區統一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構建,對于東北地區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統一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基本框架
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統一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并不意味著要將現有的市場格局整體推翻,而要借鑒以往的發展經驗和成果,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采取先整合清理省內機構、后對接省際機構的思路進行推進。首先,對各行政區內交易機構進行整合,按照統一的標準和制度設立省級產權交易中心,負責對基層交易平臺管理,并向統一文化產權交易平臺推薦項目掛牌。作為統一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核心建設者,省內文化產權交易機構應加快推動自身整合,改變現有獨立、分散的格局,在特定的組織形態下統一交易規則和信息發布,為構建統一文化產權交易市場打下基礎。然后,由地方政府出面進行經濟區域內的聯盟,在東北地區選擇經濟基礎良好、地域環境相對優越、硬件設施標準、科技人才集中的區域中心城市,由東北地區各地方政府共同出資、共同合作進行設立統一文化產權交易市場,負責指導省級交易平臺,制訂統一規范的運作規則、交易流程、信息披露和監管,協調跨區域掛牌、交易和交流推介等事項。各省的產權交易中心作為統一產權交易市場的窗口而存在,形成層次分明又緊密聯動的一體化金字塔式市場結構。東北地區統一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基本框架如圖1。
三、對策與建議
1.加快建設和完善統一的文化產權交易管理信息系統和產權交易服務系統,這是實現產權交易市場一體化的基礎和首要條件。在各省級文化產權交易機構網站共同設置“東北文化產權交易信息”窗口,匯集東北地區各機構的最新掛牌項目信息,以統一標準、統一格式通過該信息窗口同步發布,方便客戶查閱、咨詢。時機成熟后,各機構可聯合創建區域性產權交易網,緊密鏈接各省級文化產權交易機構乃至各市交易機構,將分散的信息資源集成到一個信息管理平臺之上,為區域內社會各界及各產權交易機構提供統一的信息咨詢及交易平臺,增強信息時效性和交互性。通過統一的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研究制訂信息標準化的管理辦法,使市場成員之間可實行互相委托掛牌交易,實現交易聯網運行、資源共享。
2.盡快實現統一的文化產權市場交易程序,以降低交易費用,推動文化產權合理、高效率流動。在文化企業申請在交易所掛牌交易的環節,由需要進行文化產權交易的買方或賣方向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提出申請,由產權交易中心委托各專業中介機構對交易項目進行審查,對于符合掛牌條件的項目,給予特定代碼,并輸入東北文化產權交易信息平臺,各交易主體可以在統一的信息網上查詢交易信息;在產權交易項目交割環節上,制訂規范的文化產權轉讓合同,明確產權的歸屬權;對于文化產權的變更登記,由產權的出讓方在企業所在地辦理并錄入統一信息平臺;在結算方面,應該由各地文化產權交易機構共同協商制訂交易手續費。
3.成立區域內文化產權交易聯合管理委員會。要完善內部協調機制,調節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就應組建區域性的組織部門,負責搜集各方意見,并負責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的交易規則統一和業務規范標準,引導各個交易平臺的整合。在此過程中,參與區域整合的各方有必要以簽訂契約的方式明確各個參與主體的角色,并合理界定各自責任和權利邊界,確保市場運作的規范性和風險的可控性。由區域內行政部門主要分管領導組成聯合管委會作為主管部門負責推動,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搭建行政溝通交流平臺,選定區域內經濟實力強、發展規范的文化產權市場作為區域產權交易市場的中心市場,其余市場以分市場形式存在,將權利統一集中于中心市場交易委員會,而委員會專門向聯合管委會負責。
東北各省應根據“合作、聯動、發展”的宗旨來推動統一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形成,逐步實現交易規則和審核標準的統一,以保證產權交易的規范化運作。通過由各級政府聯合文化部門、產權管理部門,制定有關產權交易市場的運行規則、管理辦法等,推進產權交易市場的規范運作,進而達到區域內文化產權交易跨地域發展,推動文化產權交易市場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布爾迪索.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7-59.
[2] 何琪,高長春.我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形成與功能研究[J].蘭州學刊,2011,(8):57-60.
[3] 皇甫曉濤,賴章德.關于文化產權交易的理論思考[J].中國美術,2011,(6):6-8.
[4] 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文化對接資本的第一平臺[J].領導決策信息,2009,(25):20-21.
[5] 朱李鳴,西沐.從戰略高度重視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建設[J].浙江經濟,2011,(12):16-17.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