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桐
摘 要:當前,人口老齡化正在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趨勢,中國已于1999年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是在經濟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由于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老年人口養老制度問題也逐漸突出,就中國目前的人口老齡化現狀來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呈階段性,人口規模大,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人口“未富先老”。因而完善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十分重要且必要。通過對中國與英國兩種相似但又本質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的比較分析,完成對英國養老制度建立過程中經驗的一些借鑒和其失敗教訓的規避,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正確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困難等其他問題。取之所長,補己之短,通過對英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分析比較,提出對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有益的決策方案及發展方向。
關鍵詞:養老基金;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制度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3-0053-02
當前,人口老齡化正在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趨勢,中國已于1999年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是在經濟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由于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老年人口養老制度問題也逐漸突出,就中國目前的人口老齡化現狀來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呈階段性,人口規模大,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人口“未富先老”。因而完善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十分重要且必要。
一個國家采取哪種養老保障體系,主要取決于本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人口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和比例。中國養老保險制度起步較晚,發展不完善,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受到經濟發展程度的制約。相比較之下,已有近百年歷史的英國養老保險制度就相對較為完善,對于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及問題解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制度體系比較
英國的“三支柱”體系,以法定的國家基本養老金為第一支柱,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收入,這是對公民的基本保障。第二支柱則是較為復雜和主要的部分,分別從國家和企業的角度來提供養老金,使得雇員的保障水平提高,并且在選擇養老保險方式中多了“協議退出”的自由。第三支柱的自愿更多地體現了養老保險的自由性,私人保險單的加入讓社會養老保險多樣性增加,進一步擴大了養老保險的保障范圍。
相比之下,中國的三個層次跟英國的“三支柱”體系相契合,多層次的養老體系具有較高的效率,中國國情的復雜性也決定了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應當堅持建立并完善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的指導思想,基本養老保險按國家統一政策規定強制實施的為保障廣大離退休人員基本生活需要,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由國家宏觀指導,企業內部決策執行,企業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在國家規定的實施政策和實施條件下為本企業職工建立輔助性養老保險,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則由職工個人自愿參加、自愿選擇經辦機構,屬于補充性保險。
二、繳費與給付方式比較
在英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下,英國國家基本養老保險計劃繳費通過征收國民保險稅的方式實現。投保人達到一定年齡,繳納一定數量的保險費,除可以領取統一標準的基本養老金外,還可以領取根據其原工資收入計算的附加養老金,以及根據交納保險費數額計算的“分級”養老金。英國現行養老保險資金籌集,采取的是投保個人及所在企業交納保險費,收支不足部分由國家財政補貼的方法。英國依人們收入來源和收入水平的不同,將投保人劃分為四類,分別是受雇者,年收入達到一定水平的個體經營者,收入微薄者,以及年收入超過一定標準的個體經營者。除第一類投保人可享受所有的國民保險待遇之外,其余三類只能領取一部分保險待遇。
中國三個層次的基金來源各有不同,第一個層次的基本社會養老保險,是有國家、企業和職工三方共同籌資的,建立個人賬戶,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第二個層次的補充養老保險基金,主要方式有企業年金、雇員持股制等,采取的是完全積累制。第三個層次來源于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
三、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比較
英國國家養老金計劃主要分國家基本養老金和國家第二養老金。國家基本養老金以強制性、費率統一和全民覆蓋為特征,只要是符合領取條件的退休人員都可以領取國家基本養老金。國家第二養老金計劃的主要目標人群是中低收入者以及看護長期患病或身體殘疾者的從業人員。作為國家養老金體系的一部分,它的準入門檻很低,任何已繳納了國家基本養老金保費同時又沒有參加職業養老金或個人養老金計劃的雇員將自動具備享受資格。
而中國新農保針對無業無社保的農村居民;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針對無業無社保的城鎮居民;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主要針對在職職工,城鎮居民也可以選擇交職工養老保險。就養老保險覆蓋面來講,中國與英國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四、制度運行效果比較
英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早,體系完整,以貝弗里奇報告為標志的社會保障建設為世人留下了重要貢獻。時隔半個多世紀,英國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在社會保險之中融入了社會救助和某些福利的色彩,這一方面使得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有了更加確切的保障,另一方面,也逐步背上了福利包袱,面臨只能進不能退,有工作最好、沒工作也無所謂,不改革不行、改革也難的兩難境地,福利“大鍋飯”明顯。
而在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在實施運行的過程中,除了取得巨大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制度的完善,穩定了社會發展,并為中國公民提供了一定的養老保障,緩解了部分由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問題,但同時也暴露了許多有待研究和解決的復雜性問題,相當比例的已參保人員存在不愿意參保的傾向,基本制度的長期推行與可持續發展存在潛在風險,改革所預期的政策有效性不明顯,群眾的滿意度有待加強,更有制度上的漏洞,導致養老保險基金的“空賬”問題,使個人賬戶成為空戶。
五、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方向
在養老保險體制改革方面,中國可以借鑒的地方還有很多,積極吸取和借鑒英國養老保險制度發展演變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為建立健全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提供有益啟示。
1.加強與改革配套的立法工作
從英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演變歷程可以發現,法律的保障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會保障的兩大特征是強制性和社會性,無論從養老保險的資金籌集還是給付方式,缺少了法律的保障必將出現混亂。加強與改革與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相配套的立法工作,用法律的強制力保障養老保險制度的正常運行,是改革的重點。針對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在法制方面的缺陷,我們可以有針對行地進行的改革。
一是頒布建立綜合性的全國性的養老保險立法,通過對地方的立法成果進行比較和研究,借鑒以英國為首的國外養老保險法制體系,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
二是將法律條例細化,分門別類地制定關于養老保險的律法,如規定養老保險的基金來源,限定養老保險制度的收益人條件,根據經濟的發展狀況和社會養老保險水平確定征繳比例,實行養老保險基金來源與去處的透明化,接受法律和公眾的監督。
三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養老保險基金制度,通過法律的強制性,對養老保險基金進行法律上的監督,明確觸犯法律的代價,填補在基金體制上的漏洞,逐步將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解決,規避基金風險和財政風險。
2.明確政府和市場在養老保險中的責任
中國目前也正處于經濟飛速發展的社會轉型時期,明確界定政府和市場在養老保險中的責任非常必要,否則政府的越位、缺失或錯位都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在個人賬戶空賬和轉制成本問題上,政府應該承擔主體責任。中國實行的“統賬結合”模式是為了保障退休職工的生活水平,但是近年來由于退休人員的急劇增加,各地都因無法滿足退休金的支付問題而挪用了個人賬戶。政府可以通過變現國有資產存量、發行認可債券、開征社會保障稅等多種方式償還養老保險隱性債務,并通過完善基金投資制度,確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在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中,政府對基本養老保險應負有主要責任。在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的任務由國家負責,擔負這部分養老金的籌集管理和發放,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可以由政府大力引導和監督。
3.建立靈活的養老保險機制
中國的經濟狀況比較復雜,相對于英國,中國的人口更多,社會問題更復雜,所面臨的經濟狀況也更為多樣性,因而在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中,更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從現實情況出發,建立靈活多樣的適宜中國經濟建設的養老制度。
養老制度是工業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養老保險改革是宏觀經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應把社會保障體制作為構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英國的經驗,制訂靈活適應的養老保險計劃,提高養老金權益的“便攜性”,增強勞動力市場流動性和市場彈性,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六、總結
通過對英國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初步研究,和對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的深入理解,并將兩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在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完善方面,中國還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在分析別國的基礎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緩解由人口老齡化等一系列現狀所引發的問題,更好地適應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為公民的養老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劉璇.英國養老保險制度淺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8,(2).
[2] 陶正丹.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 呂小平.英國的養老保險制度[J].中國勞動科學,1988,(2).
[4] 人社部.英國養老金制度考察報告[R].
[5] 張金峰.社會養老保險行政的運行效果分析[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7,(6).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