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穎
(江漢油田清河采油廠 審計科,山東 壽光 262714)
隨著內部審計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內部審計環境也受到國際環境的深刻影響。我國在建立內部審計準則體系的過程中,始終秉承“國際化與國家化相統一”的基本思想,積極借鑒國際內部審計準則的先進理念,制訂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內部審計準則,以促進我國審計事業的快速發展,并逐漸與國際接軌。因此,比較研究中國內部審計準則與國際內部審計準則的差異性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國際內部審計實務準則框架與中國內部審計準則體系的具體內容進行比較,我們可以了解國際與中國內部審計準則二者所規范的范圍差異所在。
1.內部審計定義的異同
在中國內部審計準則體系中,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它通過運用系統、規范的方法,審查和評價組織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以促進組織完善治理、增加價值和實現目標。從內部審計職能的發展來看,我國內部審計準則的定義內涵發展已趨同國際準則。I PP F規定: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它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
2.其內含功能的異同
從內部審計的定義和功能來看,2014年我國新修訂的內部審計準則已將內部審計的職能定義為“確認”和“咨詢”,隨著內部審計業務的發展,咨詢職能將更多地出現在各類內審活動中。II A在定義中強調內部審計的職能為“確認”和“咨詢”,詞匯表中的確認服務,為獨立評估組織的治理、風險管理和控制過程而對證據進行的客觀檢查。這也說明我國內部審計準則體系已趨于完善,并和國際化接軌。
3.發展水平的差異
國際內部審計準則與中國內部審計準則在內部審計的目標、基本職能、性質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西方國家的內部審計已完成從傳統財務審計向經營審計的過渡,并開始向風險導向審計、戰略審計轉變。他們重視內部審計的咨詢與服務功能,內部審計的目標也從服務于管理當局發展為增加價值,改善組織經營,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而我國仍處于從傳統財務審計向經營審計過渡的階段,內部審計的職能雖然趨同國際準則,但審計的重點仍停留在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審計目標是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這也充分反映了中外在內部審計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處于不同階段和水平。
1.內部審計準則的內部質量控制
內部審計準則是規范內部審計工作的權威性標準,是衡量內部審計業務質量的重要尺度。我國內部審計準則第2306號《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對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做了明確的規范: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是指內部審計機構為保證其審計質量符合內部審計準則的要求而制訂和執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分為內部審計機構質量控制和內部審計項目質量控制。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和審計項目負責人通過督導、分級復核、質量評估等方式對內部審計質量進行控制。
2.國際準則的質量保證
《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標準》中1300-質量保證與改進程序,首席審計執行官必須建立并維護涵蓋內部審計活動所有方面的質量保證與改進程序。此標準要求,任何質量保證程序必須符合以下六要素,遺漏任何一個都表明沒有遵循標準。(1)必須涵蓋內部審計活動的所有方面(1300);(2)確保遵循“內部審計定義”、《標準》和《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1300);(3)包括定期的內部評估(1311);(4)包括持續性的內部評估(1311);(5)包括至少每5年一次的外部評估(1312);(6)向高級管理層和董事會報告質量保證和改進程序的結果(1320)。
3.外部評價方面的差異
(1)評價機構與人員的差異。我國對外部評價機構人員選擇有四種途徑:組織內部其他機構和人員、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咨詢公司、內部審計協會及其他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標準在2011版中特別強調了外部評估小組的資質和標準,合格的檢查人員和檢查小組需要內部審計實務和外部評估程序兩方面的勝任能力,并與所檢查的工作不存在任何實質或形式上的利益沖突,不隸屬于或受控于被評估的內部審計部門所在組織。“合格人員”是指企業之外的內部審計師、外部咨詢顧問和獨立的外部審計師(索耶內部審計)。(2)外部評價周期存在的差異。我國內部審計的外部評價時間要定期進行,而國際內部審計準則卻有年限規定。(3)外部評價范圍的差異。我國內部審計外部評價的范圍包括內部審計機構組織結構的合理程度、內部審計人員履行內部審計準則的情況、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內部審計目標的實現程度、內部自我質量控制的適當性及有效性。
通過對比,發現我國在制訂內部審計準則質量保證方面基本遵循了國際準則的要求,但在外部評估的內容上遠不及國際準則的內容詳細全面,國際準則的評價更深、更廣一些。尤其是對外部評價的年限我國沒有做具體的規定,國際準則做了更嚴格的規定;對評價小組的資質和標準,國際準則更加重視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潛在的利益沖突,我國應從這兩方面加以完善,確保內部審計活動的質量更高、效果更好。
1.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我國對內部審計師專業勝任能力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兩類規范之中。一是1201號《中國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第六條,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保持并提高專業勝任能力,按照規定參加后續教育。二是1101號《中國內部審計基本準則》第八條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勝任能力,并通過后續教育加以保持和提高。
2.I PP F中準則對內部審計師專業能力的要求更加具體,細致。內部審計師必須具備履行其職責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其他能力。在準則第1210-A2條強調了內部審計師識別并管理舞弊風險的知識能力,在1210-A3條中強調了內部審計師必須了解關鍵的信息技術風險與控制以及開展工作所具備的信息技術審計能力。
我國第2202號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績效審計》,是指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對本組織經營管理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的審查和評價,也就是修訂前所說的“三性準則”。績效審計是我國內部審計準則體系的偉大創新,也是對全球內部審計理論和實務的偉大貢獻。國際內部審計準則并沒有涉及這幾方面的內容。盡管II A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倡導管理審計,但其至今尚未就經濟性、效果性以及效率性方面頒布專門的準則。我國制訂的“三性準則”的創新之處是:首先,它充分借鑒了政府審計準則和政府審計實務中有關業績審計的精髓;其次,闡述了“三性審計”和內部控制及經營活動的關系;最后,梳理了三性之間的關系和規范了“三性審計”的評價標準。因此,中國的三性審計準則是內部審計準則的重大突破,也體現了我國內部審計準則的先進性與前瞻性。此外,為了提高管理效益和質量,我國內部審計實務指南分別對建設項目、物資采購、高校管理、企業經濟責任等領域的審計內容、審計程序、審計方法等審計活動做了明確的規定,而這些內容《國際內部審計準則框架》都沒有涉及。
通過比較,發現我國的內部審計準則尚不夠完善,不僅起步較晚,而且其發展水平和國際內部審計準則相比還處于不同的發展層次。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審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現象,并積極主動地開展這項工作。實現我國審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接軌,有助于借鑒和學習國際審計理論和實務的先進成果,大幅提升我國審計信息質量,促使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進一步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同。只有實現這個接軌,才能適應我國經濟環境的快速發展。
內部審計準則既要立足于我國國情,對內部審計做出強制性的明確規定,制訂出具有前瞻性的規范,逐步完善內部審計法律法規,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又要向國際內部審計準則靠攏;既要制訂比較全面的關于內審人員專業勝任能力的規定,提高內審人員的綜合素質,又要加強內部審計理論的研究,進而形成系統而全面的內部審計理論體系,為內部審計實務工作提供理論支持和現實指導。
[1]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內部審計準則,2014年1月1日.
[2]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研究基金系列手冊.實施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框架(第三版)[M].伍頓·安德森,等,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
[3]陳駿.內部審計探索:第13期[R].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內部審計發展研究中心,2012.
[4]王光遠,嚴暉.內部審計準則的國際比較[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0,(3).
[5]Sawyer,Lawrence,B.,Mortimer A.Dittenhofer,James H.Scheiner.索耶內部審計:代內部審計實務[M].邰先宇,等,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