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
經濟責任審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審計理念,堅持把握總體、突出重點,強化宏觀意識和服務意識,在不斷深化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積極推進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同步經濟責任審計工作。
(一)嚴格計劃管理,加強組織協調。審計計劃的科學性是有效實現審計目標、保證審計質量的前提,是增強審計效果的關鍵。把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干部作為每年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重點,每年年初,分別由紀檢監察、組織人事和審計部門根據各自掌握的情況和工作需要,根據黨政領導干部一屆任期五年的實際,提出下一年度經濟責任審計建議方案,每年對2~3個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干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對任期不同的根據實際情況,選兩人共同擔任本職務的年度進行審計,報經市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決定,市委辦、市政府辦批轉執行。對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原則上按五年任期基本輪審一遍,做到了既突出重點,又增強審計的實效性,充分發揮了經濟責任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
(二)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審什么”的問題。書記縣市區長同步經濟責任審計,涉及審計對象的雙重性。書記縣市區長分別代表黨委、政府行使權力,并承擔相應的責任,既有相同的目標,又有不同的分工。把握好書記和區長的審計范圍是做好同步審計的關鍵。同步審計涉及面廣、內容繁多、情況復雜,政策性強,不同的縣市區審計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一般情況下,以書記縣市區長的權力運行為切入點,以法律法規為準繩,以重大決策事項為重點,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的,緊緊圍繞黨委政府重大經濟決策事項,上級黨委政府制定的經濟目標的執行和完成情況以及書記、縣市區長遵守黨風廉政建設有關規定等事項,突出“三權一廉”,將黨政主要領導干部的重大經濟事項決策權、經濟管理權、經濟政策執行權和個人廉政情況作為主要審計內容,更加關注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過程和效果。
(三)準確定位,著重解決好“怎么審”的問題。書記、縣市區長系地方黨政第一責任人,對本地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村教育、財政收支、農村工作、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方面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書記、縣市區長不直接經手財政財務收支和具體經濟事項,主要工作是在政策和決策層面,因而對書記、縣市區長的同步審計不同于對部門負責人的審計,處理好全面和重點的關系,既要全面覆蓋,又要突出重點,應圍繞“三條主線”開展同步審計。
1.圍繞重大經濟決策,審計決策的科學性和效益性。我們通過審查黨委、政府會議紀要,從財政、稅收、土地及招商引資政策等層面,著重反映重大建設項目、國有企業改制資產處置、土地使用權出讓、稅收征管等方面內容,對與財政收支相關的重大經濟決策依據、程序及執行效果進行審計。一是審查本地區的重大決策,是否充分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二是關注重大戰略部署,是否既貫徹了中央的指示精神,又符合地方的實際。三是制定的具體經濟政策,是否與黨的方針政策以及上級的指示精神保持一致,有無與法律法規相違背的方面。四是調查重大項目建設,其決策的科學性和效益性如何。如對袁州區委書記、區長同步經濟責任審計中,審計組針對袁州區實際,制定了“從微觀入手,著眼宏觀”的審計思路,在審計政府財政收支的基礎上,抓住袁州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招商引資、土地資源利用、社會事業發展、惠農政策執行等重點經濟事項開展延伸調查,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揭露了袁州區在財政改革、國有資產管理、縣域經濟秩序管理中存在監督缺位、控管不力等問題,并對其形成原因認真分析。
2.圍繞重大投資活動,審計重點項目建設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對重大投資活動的審計是對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審計的重點。審計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項目投資的經濟性與效益性,投入的到位和使用情況。重點關注政府投資領域、土地出讓、特許經營權出讓、市場準入、政府補貼或扶持項目、政府采購中有無個人以權謀私、利用個人影響干預市場經濟活動的行為。關注領導干部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效益方面發揮的作用,是否為追求短期政績,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關注領導干部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的作用,重點關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建設是否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在民生方面關注領導干部在社會保障資金投入、社保體系建設和弱勢群體社保問題和“三農”資金的投入力度與政策出臺力度方面的作用。
3.圍繞重大消費活動,審計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干部的廉潔性。消費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公務消費。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在開展公務活動中,利用財政資金消費的情況,看有無鋪張浪費、化公為私、行賄等情況。二類是個人收入與消費。通過審計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個人報銷的費用、發放的補貼、家庭的收入等情況,看有無不正當收入和不合理支出等問題。
(四)實事求是,著力解決好“怎么評”的問題。在黨政主要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同步審計中,我們堅持“誰掌權誰負責”、“誰決策誰負責”、“誰分管誰負責”原則,合理區分、科學界定黨政主要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
1.明確責任的依據和特性。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明確黨委書記、縣市區長的經濟責任,其基本依據,一是當地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這是經過黨代會、人代會反復討論確定的,應作為衡量經濟責任的重要依據;二是年度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各項經濟工作任務,并經過人大討論通過,應作為年度工作業績的指標;三是與上級黨委、政府簽訂的目標責任狀,這也是衡量其經濟責任的重要標準。
2.劃分責任類別。我們一般將黨委書記、縣市區長的經濟責任劃分為兩大類別,即宏觀經濟責任和微觀經濟責任。(1)宏觀經濟責任:一是區域宏觀經濟發展變化情況。經濟工作中是否貫徹執行了黨的方針政策,是否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與地方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主要評價指標為: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情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水平。二是社會發展情況,包括計劃生育、基礎教育、醫療保健、環境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2)微觀經濟責任:一是對重點資金的投入、使用、對重點項目的建設、重點國有企業的績效承擔責任。二是個人收入及廉政情況。從財務中反映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報銷的費用、發放的補貼、對外公務活動開支等,是否合規、合法、有無違反廉政的行為。
3.把握好兩個關系。一是黨委書記與縣市區長的經濟責任關系。在審計過程中,對部分應承擔經濟責任的事項,縣市區長與書記之間互相推諉,不愿意承擔責任。為此,必須科學合理劃分雙方的經濟責任,黨委書記、縣市區長作為地方黨政一把手,他們在承擔經濟責任方面既有共同的方面,同時也各有側重。兩者共同的經濟責任為:(1)經濟工作中是否貫徹執行了黨的方針政策,是否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與地方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的開展工作。(2)經濟目標。區域內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外貿進出口、引進外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純收入。(3)投資建設的合理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投資結構、投資效益。(4)社會目標。普九義務教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二是直接責任與間接責任的關系。直接責任是指被審計者對因行使具體行為權力而產生的經濟結果而應承擔的責任;間接經濟責任指被審計者因行使間接“管理、領導”權力產生的經濟結果應承擔的責任。黨委書記、縣市區長對個人廉政方面承擔直接經濟責任外,對其他事項一般承擔間接經濟責任。間接經濟責任又分為主要經濟責任和領導責任。主管責任具有具體業務屬性,領導責任具有行政、人事、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屬性。從這個意義上講,黨委書記、縣市區長又以承擔領導責任為主。但是,如果書記、縣市區長對某項經濟活動直接作指示、打招呼、批條子等,則黨委書記,縣市區長則要對該項經濟活動承擔直接經濟責任。(作者單位:宜春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