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摘 要】我國經過一系列的經濟改革,經濟快速發展。銀行的資產量不斷增加,貸款規模逐漸擴大,同時不良資產也不斷增加。盡管進行了多年的銀行業改革,我國銀行業仍然受到大量壞賬的困擾。所以要正確的認識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銀行不良資產帶來的問題。
本文一方面通過銀行自身的原因進行探究,比如管理體制缺陷、員工素質不高、內部制約機制不合理、銀行間的無序競爭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對銀行所處的經濟環境進行了分析,比如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遺留的歷史因素、金融監管乏力、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等方面進行了深刻探究。結合內因和外因,全面分析了我國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同時提出了一些解決銀行不良資產的建議,如不良資產證券化、加強政府作用、建設全面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等。
【關鍵詞】銀行資產;不良資產;不良資產證券化
一、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
金融企業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是具有復雜性,在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國家,這種風險主要是由于銀行自身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屬于市場風險;而我國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與他們有著很大的區別。造成不良資產的原因不僅是自身經營不善,而且也受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的影響,也有歷史的因素。本文將會從各個方面進行探究。
1.銀行內部監控體系薄弱。
銀行內部監控體系薄弱,導致信貸資任難以落實到具體的基層行內部部門、各類人員相互之間缺乏合理的相互的制衡機制,責、權不清,沒有建立起貸款風險評估、防范、監督體系。銀行內部制度的無效性,盲目放貸。在決定貸款決策時,對具體情況了解不全面,缺乏對貸款企業技術力量、財務管理、產、供、銷情況、還款能力等因素的綜合調查評估。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的無效和不完善是商業銀行產生不良資產的重要內部因素。
2.管理體制缺陷。
管理體制缺陷是造成不良資產產生的另一原因。銀行在股改以前,存在著產權不明晰、政府機構越位管理、所有者缺位、經營者越位或不到位、激勵機制薄弱、經濟約束機制乏力等問題,這些都會導致銀行不良資產的產生,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低下也是不良資產形成的重要內部原因。我國商業銀行目前還存在不合理的治理結構或者治理結構名存但沒有發揮作用、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等問題,這些存在的問題導致了我國銀行不良資產的增加。
3.銀行內部人員素質不高。
我國銀行有些值貸人員和基層領導人員素質不高,對企業發放貸款時,往往只是局限于“能收息”或“有結算”。少數人道德敗壞,在貸款發放中以權謀私,發放人情、私人貸款,嚴重違反貸款紀律。這些沒有經過認真審核的貸款,在回收時就會發生困難,只能少數或者部分收回,這是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時經濟體制改革20多年來,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組織和行為也逐步多元化,但銀行人員自身的業務能力沒有提高,沒有用發展和變化的角度去看,對企業的貸款申請仍然按照傳統的方法進行分析。當企業經營不理想,償債能力較弱,銀行沒有及時發現問題,發放的貸款要及時收回的難度很大,使銀行貸款風險增大,這也是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4.銀行間無序競爭。
銀行同業無序、非理性的競爭,所以讓有些企業有了可乘之機。近年來,隨著中國金融改革的深化,一些股份制銀行、區域性銀行都出現了,由于定位不明確,很多中小銀行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無序競爭。我們的法律制度和金融監管機制在這方面不健全,導致一些操作片面強調規模的銀行,忽視了貸款的質量和效率,這是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重要原因。
5.企業的原因。
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行業競爭加劇,企業無法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管理制度不合理、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等都造成了企業難以發展。企業信用觀念淡薄,鉆國家政策的空子,在銀行貸款后不及時歸還貸款或者故意造成無法歸還等是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同時信息不對稱誘發銀行逆向選擇和企業道德風險。銀行主要依靠外部信息來評價借款人的品質、財務狀況和擔保,以決定是否發放貸,不能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可靠的評估,導致銀行發放貸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6.法律法規不健全。
現在我國關于金融業的法律制度,雖然一直在不斷完善,但目前制度仍不夠健全,我國對信貸市場的法律體系仍然滯后。雖然有《公司法》、《破產法》,但沒有《信貸法》、《消費信貸法》等一些按照國際慣例和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所必須建立的重要法律制度。
同時存在執法不嚴的情況,在實際操作中,一是地方保護主義現象普遍,行政干預司法公正的現象經常發生;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突出,使得銀行在依法維權工作中處于被動地位,往往是銀行“贏了官司輸了錢”,銀行在“依法收貸”的過程中處境尷尬。
7.金融監管不力。
近年來,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逐步完善,金融監管力度也在不斷加強,但與國際先進金融監管相比,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還存在不少問題。
中國的金融監管仍然偏向注重合規性,忽視了風險監管。合規監控市場靈敏度相對較差,一般措施滯后于市場的發展,導致不能及時的財務風險;中國的公司治理與不夠重視銀行的內部控制金融監管機構往往忙于外部監管,特別是銀行行長的職務及職責的管理團隊不夠清晰,缺乏有效的監督行使職責;中國的金融監管部門,以現場檢查的主要方式,調節商業銀行,監管機構被動跟隨上司和指示的要求,完成規定的統計報表和檢查工作,難以對整個銀行業實施全面、定期、預防性的監督;同時,一些監管者和被監管,以維持一個非正常的交往,所以他們不能做到公正、公平行使監管職責,不能合法地妥善處置金融風險。
8.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
我國信用體系建設處于剛剛建立的階段,雖然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征信體系建設與推廣的力度,但信息采集的內容、方式和范圍都有待于完善。征信系統還沒有與工商、稅務、海關、證券、法院、審計、保險、技術監督等部門實施橫向聯網,社保、醫保、水電、燃氣、電信等繳交支付信息還沒有納入征信系統中,因而還不能全面的掌握企業和個人的信息資料。而且近年來,我國社會、企業信用日益淡化和惡化。有些企業法人或自然人信用觀念淡薄,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逃廢銀行債務,其主要方式有:采取抽空原單位,組建新法人的辦法,甩掉包袱,輕裝突圍,使銀行債權懸空;改頭換面組建新公司,原有貸款本息掛賬,或是直接向銀行提出豁免貸款本息,并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假破產,真逃債,破產后將生產資料分成幾塊成立新企業,而不落實債務,使銀行討債無門。
二、解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建議
1.正確發揮政府的作用。
在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過程中,的確需要政府的支持。銀行體系的安全關系到整個經濟的穩定,并且銀行的資本規模也不是一般機構可以比的,必須要有政府的資金和信用支持。但是,政府在此過程中發揮的應該是一個啟動作用,引導而非主導不良資產的處理。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本地的企業,支持企業“賴賬”的行為極大地損害了商業銀行的利益。商業銀行是一個企業,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機構,而不是承擔社會責任。因此,政府應該正確發揮自己的作用,支持銀行處理不良資產,但是不能利用自身的權利來迫使銀行承擔應由政府或企業承擔的責任。
2.法律法規的保障。
在處理不良資產的過程中,需要涉及到許多的法律程序,如破產、清償甚至訴訟等。一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法律體系可以明確不良資產處理過程中各方的權、責、利,防止一些惡意逃廢債的企業利用法律的漏洞鉆空子,保障債權人的利益。此外,我國實行的是分業經營體制,但是在不良資產處理過程中需要采用的許多手段,包括資產證券化等都跨越了分業的界限,處于法律上的空白地帶。因此,為了保證資產管理公司能夠順利地采用多樣化的手段,應該對這種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立法支持,避免因為法律的缺失影響不良資產處理的效率。
3.鼓勵資產管理公司要采取多樣化的手段。
充分利用金融市場推動不良資產二級市場的發展,從各國的經驗來看,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處理不良資產是一個通行的法則。資產證券化、債轉股、資產置換等都需要依托資本市場進行。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流動性,而這正是不良資產最需要的。因此,在治理不良資產的過程中,除了傳統的催收、展期外,應該采用更有效率的資本市場進行運作。這一方面需要資本市場的金融創新,為治理不良資產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另一方面需要資產管理公司引進相應的綜合型人才,能夠應付金融、法律方面的各種問題,才能有效地利用多樣化手段盤活不良資產。
4.積極的引進外資。
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引進外資可以利用國外機構的經驗和技術,以及外資帶來的國外金融市場,加速不良資產的處置。同時,外資的引入也可以對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形成競爭壓力。我國的資產管理公司是政策性的,沒有預算和績效的硬約束,這也是不良資產處置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外資的引入可以對資產管理公司形成外在壓力,相當于在一個壟斷的環境中引入競爭,勢必提高整個市場的效率。目前,中行、工行、建行已經分別與花期集團、高盛集團和摩根斯坦利合作處理不良資產,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是在與外資合作的過程中,國有商業銀行應該注意保護自身的利益,不能盲目地全部采用打包出售的方法,要分清好資產和壞資產,對于好資產要保留最終收益的權利,以求最大限度地回收資產。
5.不良資產證券化。
不良資產證券化是處置我國銀行不良資產比較有效的途徑。資產證券化是一種金融創新工具,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是商業銀行化解不良資產風險,解決銀行長期資金與短期負債期限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的有效途徑。資產證券化是銀行將其持有的流動性較差的資產或貸款,按期限、利率、風險等因素匯集為資產或貸款組合,以該資產或貸款組合作擔保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證券的做法,資產證券化最早出現于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住宅抵押貸款市場。所以我國可以效仿西方國家,進行不良資產證券化。
······參考文獻···························
[1]陳關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及對策[J].市場周刊(管理探索),2005,(1):39-41.
[2]安啟雷,武安江.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分析[J].區域金融研究,2009,(5):10-13.
[3]劉恒.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原因及對策研究[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4):147-148.
[4]羅文.淺析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法律成因及防范[J].經營管理者,2009,(1):133-134.
[5]金玉姣.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11):170-171.
[6]閻晨.淺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成因與化解[J].環渤海經濟瞭望,2007,(7):28-31.
[7]沈炳熙,馬賤陽.關于我國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幾點認識[J].金融研究,2007,(12):198-204.
[8]尹慧.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分析[J].理論界,2011,(9):60-61.
[9]衣吟方,黃世英.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原因探析[J].北方經濟,2011,(22):68-69.
[10]汪潔,顧婧.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12,(3):367-369.
(作者單位:建行江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