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英
隨著新修訂的發票管理辦法的頒布實施,完善了制售和使用假發票、不依法開具發票等違法行為的防控措施,加大了對發票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但我們也應當清醒的認識到,制售和使用假發票的違法行為依舊時有發生。2014年6月18日,審計署公布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2012年度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結果顯示,國泰基金2010年以來,使用假發票套取資金4 330.04萬元,用于賬外支付銷售人員獎勵,其中2012年發生1 793.25萬元。筆者認為要想從源頭上根治假發票違法犯罪行為,除了在監管和查處過程中要加大力度外,還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長效執法機制,最終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標本兼治的工作格局。本文就當前審計機關在查賬過程中發現的對行政事業單位使用假發票監督的難點問題,作一些嘗試性的剖析與思考。
“2009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指出,預算單位接受和使用虛假發票列支問題比較普遍。抽查56個中央部門已報銷的29 363張可疑發票中,有5 170張為虛假發票,列支金額為1.42億元。其中,8個部門本級和34個所屬單位在無真實經濟業務背景的情況下,利用虛假發票套取資金9 784.14萬元,主要用于發放職工福利補貼等;12個部門本級和37個所屬單位對票據審核把關不嚴,接受虛假發票報賬4 456.66萬元。
以后年度的審計署關于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雖未直接提及接受和使用虛假發票列支的問題,但都提到虛構支出、騙取財政資金的問題。
現階段審計對行政事業單位使用假發票監督的難點:
一、發票識別查詢系統不完善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非法制售假發票的違法犯罪活動也逐步向專業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不論是普通發票、增值稅發票還是服務業發票,只要是能用來報銷的票據,不法分子都不顧一切的“插手”其中,這些假發票模仿程度之高,足以以假亂真,讓人難辨真偽。雖然,稅務機關網站提供了發票鑒別查詢系統,為一線審計干部鑒定發票真偽提供了必要的參考,但是稅務機關網站查詢結果后卻加備注,如:某某省國稅稅務網站在發票查詢結果后備注:(1)查詢2次以上有可能是被套用代碼、號碼的發票,查驗真偽請與當地國稅機關聯系。(2)查詢結果僅供參考,如需要進一步驗證相關信息請與發售稅務機關聯系。也就是說,目前只能由開票方所在稅務機關根據發票出售情況判斷發票真正的真偽,審計人員要定性行政事業單位使用假發票報賬的行為必須通過當地稅務機關認證,不僅渠道不暢,而且結論周期較長,遇到真票假開情況時甚至會出現無從查證的情況,對查處造成負面影響。
二、發票管理監督制度不完善
為防止假發票的制作、擴散和使用,新出臺的《發票管理辦法》增加規定:禁止非法代開發票;不得介紹他人轉讓發票;對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是假發票的,不得受讓、開具、存放、攜帶、郵寄和運輸;不得以其他憑證代替發票使用;并規定稅務機關應當提供查詢發票真偽的便捷渠道的規定。同時,《發票管理辦法》簡化了發票領購程序,從正面引導納稅人合法使用發票,拒用假發票。上述這些矛頭直指“假發票”的有力措施,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仍面臨許多措施細化和配套保障的問題。首先,辨別發票的真偽,審計機關無方便、迅捷的渠道,且稅務機關內部本身還存在著鑒定假發票程序不清、職責不明的情況,就更不用說是針對普通老百姓的便捷渠道了。其次,稅務機關在實際檢查工作中一定程度存在重視涉稅的日常檢查而忽視或弱化發票的專項檢查的現象。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發票使用情況缺乏經常性檢查,過程監督力度的不足,給違法者以可乘之機。
三、發票打擊處罰制度不完善
新出臺的《發票管理辦法》,雖然進一步加大了對發票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提高了對發票違法行為的罰款數額。但現實情況是行政事業單位經濟事項基本免稅,稅務機關平時檢查少,審計機關在審計時發現行政事業單位使用假發票需要處罰時,卻遇到制度上的處罰盲點,如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五條“稅務機關對違反發票管理法規的行為進行處罰,應將處理決定書面通知當事人;對違反發票管理法規的案件,應立案查處。......”的規定,也就是說,只有稅務機關對違反發票管理法規的行為進行處罰。筆者認為應在嚴格執行對制售和使用假發票處罰的同時,應強調“不符合規定的發票,不得作為財務報銷憑證,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拒收”的規定,要從使用假發票這里入手,苛以重責,治以重罪,樹立拒絕假發票的意識。規范財務和報銷制度,嚴格落實責任。對報銷過程中簽字的主管人員、辦理的財務人員,對用假發票報銷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放水行為,也要追究責任,通過新聞媒體進行曝光,加大其違法成本,堵住使用假發票獲得個人利益的機會,假發票就失去了存在空間,制售者也就喪失了獲利渠道,根治假發票泛濫才能真正實現,從而建立起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的市場經濟環境。
(作者單位:宜春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