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絲
淺析納稅籌劃風險與收益的平衡
宋雨絲
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納稅籌劃,而納稅籌劃的風險與收益是并存的,如何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尋求一個最佳平衡,如何降低籌劃收益的不確定性是本文探討的關鍵所在。
納稅籌劃;風險;收益;平衡
納稅籌劃是企業對當前以及未來生產經營活動中稅務的一個整體規劃,旨在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運用相應的稅收政策以達到獲得未來現金流量的流入或者減輕企業稅負支出的目的。
納稅籌劃的風險就是指企業在進行納稅籌劃時,可能面臨眾多環境因素、政策因素、企業內部控制因素的不確定性,而使企業無法對未來的經營結果進行一個合理預期或者無法對宏觀環境中的政策導向進行準確判斷,致使稅收籌劃活動對企業稅負影響的不確定性,甚至發生違背法規的風險。企業開展納稅籌劃時,需要緊密結合當前的稅收政策,對企業的稅負進行合理的規劃。納稅籌劃的風險是必然存在,找到防范和控制納稅籌劃風險的最佳方法,對企業的戰略發展有很大裨益。
(一)判斷風險。企業的經營環境、財務環境、外部環境都在變化之中,企業在預先做出納稅籌劃方案時,可能會因為無法預估的因素導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判斷失誤,甚至可能加重稅負的風險。企業所得稅法并沒有明確對“支出稅前扣除的合理性”進行具體的解釋,而這依賴于納稅人的主觀判斷,卻可能與稅務機關的判斷相左的風險。
(二)稅收政策變動風險。納稅籌劃必須依賴于稅收政策,而稅收政策的制定和變更與政府息息相關,企業運用稅收政策進行納稅籌劃的效果與政府對政策的“剛性”有關。可能存在企業已經制定未來一段會計期間的所得稅籌劃方案,而稅收政策的變動會引起企業偏離預期的風險。目前我國稅制體系還不完善,政府在實時根據市場情況調整稅收政策,意味著籌劃方案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政策的變化很有可能會影響企業稅收籌劃的期望值和收益。原本目標是合理進行納稅籌劃,政策變化后可能會被認定為偷稅。
(三)籌融資風險。籌融資風險是指企業希望在融資籌資時盡量使用負債方式可以在稅前扣除相應成本來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而過多的負債又會對企業的形象造成不利影響,致使股東對企業失去信心,而企業的品牌形象又是軟資產中不可估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致使企業的所有者權益減少、企業的戰略目標無法達成的風險。
(四)戰略風險。戰略風險主要是企業在戰略目標制定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完全或者不對稱無法準確進行戰略方案的評估和選擇,致使經營結果與企業預期相背離,而納稅籌起到反作用的風險。
納稅籌劃的收益,就是納稅籌劃人員運用相應知識以及各種稅收政策開展納稅籌劃活動而給企業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或者相對減少的稅收支出。
(一)減輕稅負。企業進行納稅籌劃的目的是實現稅后利潤最大化。在我國2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下,稅款是構成企業成本的重要部分,因此通過納稅籌劃產生的節稅金額可以認為是企業相對的收益。
[例]某公司需籌資1000萬元資金用于新產品的研發,可以通過發行股票或企業債券的方式,假設債券年利率為8%,股息支付率為6%,每年末付息一次。企業息稅前所得為1200萬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
發行債券:企業的凈收益=(1200-1000×8%)×(1-25%)=840(萬元)
發行股票:企業的凈收益=1200×(1-25%)×(1-6%)=846(萬元)
可見,發行債券雖可在稅前扣除利息費用80萬元,少繳納企業所得稅20萬元,卻導致公司股東少取得凈收益846-840=6(萬元)。
(二)現金流量收益。企業運用相應的稅收政策,通過選擇適當的會計核算方法,把本期應納稅款遞延到以后各期繳納。這種收益可使企業減少借款或者將剩余資金用于短期放貸,可以看成是企業從政府取得的一種無息貸款,有利于企業現金的周轉。
[例]假設某企業的年投資回報率為8%,預計未來三年所取得的稅前所得相同。如果稅法規定平均、遞增、一次繳納三種方案可供選擇。
三年預計稅收總額=1500萬元
將預期稅收以公司目標投資收益率為折現率折算成現值
(1)平均法:500+500×PVIF(8%,1)+500×PVIF(8%,2)=1391.6萬元
(2)遞增法:500×PVIF(8%,1)+1000×PVIF(8%,2)=1320.25萬元
(3)一次法:1500×PVIF(8%,2)=1285.9萬元
企業一定時期內的納稅絕對總額都是1500萬元,但由于貨幣的時間價值,遞增法和一次法就如同取得一筆無息貸款,納稅人在本期有更多的資金用于投資,將來獲得更大的投資收益,相對節減了稅收。
(三)整體核算收益。納稅籌劃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會計、金融、稅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需要考慮各方面的綜合因素,整體來進行分析核算,選擇最優方案。
個人、行政單位也可以通過納稅籌劃來減輕所得稅。以稿酬個人所得稅為例。稿酬所得以個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額或定率減除規定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20%的比例稅率,并按規定對應納稅額減征30%,故其實際稅率為14%,計算公式為:
(1)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應納稅額=(每次收入額-800)×20%×(1-3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應納稅額=每次收入額×(1-20%)×20%×(1-30%)
[例]某高校教材編委會出版一本新書,由A教授主編,參編人員7人。稿酬所得共16000元,欲使總納稅最小稿酬的分配方法。
(1)均分:每人2000元,應納稅:(2000-800)×20% ×(1-30%))×8=1344元
(2)參編人員每人800元,主編10400元,應納稅:
10400×(1-20%)×20%×(1-30%)=1164.8元
在介于800元的臨界點時,不用繳納所得稅,因此兩種分配方法整體繳納的個人稿酬所得稅不同。若以整體考慮,應選擇第二種納稅方式,稅負最輕;若從個人考慮,應選擇第一種納稅方式,收益最大。
在稿酬所得發生變化,以4000元為臨界點,是否兩種分配方法繳納的所得稅依舊相同呢?
沿用上例條件,僅將稿酬所得改為40000元。
(1)均分:每人5000元,應納稅:5000×(1-20%)×20%×(1-30%)×8=4480元
(2)參編人員每人4000元,主編12000元,應納稅:
(4000-800)×20%×(1-30%)×7+12000×(1-20%)×20%×(1-30%)=4480元
可知兩種分配方式整體繳納的所得稅是相同的,這并非偶然。經過大量數據的驗算得出,以4000元為臨界點,無法通過分配來減輕稅負。納稅籌劃在此種情況下是受到局限和制約的。
(一)加強企業內部的平衡
1.完善企業內部稅務制度。企業的收益會受到銷售收入、利息支付、成本支出以及期間費用等因素的影響,企業應建立完整、規范的稅務管理制度,如增值稅發票的審核、企業所得稅的核算,加強對各項稅務的監控,才能更高效的開展納稅籌劃活動。
2.加強風險監管。大中型企業可設立專門的稅務風險管理部門,并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預警系統,對籌劃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實時觀測和監控。
3.綜合考慮。企業價值最大化應納入企業的整體投資和經營戰略,綜合運用稅收籌劃知識,不僅僅著眼于個別稅種,也不能只以節稅為基準。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做出多種備選方案,并進行專業評估,選擇以整體利益為重,而不是稅負最輕的方案。企業開展納稅籌劃應綜合考慮、全面權衡。
4.遵循成本收益原則。實現收益最大和成本最低的雙贏目標。納稅籌劃既要考慮直接成本,也要考慮間接成本,如放棄的其他方案所帶來的機會成本。只有當納稅籌劃方案的收益大于成本時才是合理可行的。
(二)加強外部的平衡
1.正確理解納稅籌劃的含義。企業的納稅籌劃必須是合法的,這是與偷稅最本質的區別,要全面的理解稅法以及相關的政策,并關注政策的導向和變化趨勢。而納稅籌劃必須與稅收政策的導向性相符合,企業可以利用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來進行納稅籌劃,注重宏觀經濟時局。
2.建立稅收政策數據庫,及時關注、廣泛收集政府稅務政策變化信息,并根據稅務政策的變化,及時調整稅務籌劃方案,使稅務籌劃處于合法狀態。納稅籌劃雖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千差萬別,并且稅收政策和納稅籌劃處于變化之中,這就要求企業在進行納稅籌劃時,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制定切合實際的納稅籌劃方案,并保持適度的靈活性。全面、準確地把握稅收政策是規避納稅籌劃風險的關鍵。
3.計量不確定因素。企業應將納稅籌劃中影響最終效果的不確定因素加以分析考慮,確定影響程度,并采用樹形分支法分別制定出不同的應對措施,以及時反饋信息和規避風險。
[1]李曉永.納稅籌劃的風險與收益分析[J].財會月刊,2007(33).
[2]張秋艷.淺析企業稅務籌劃的風險及防范[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7(07).
[3]王麗暉,康會英.新企業所得稅法下納稅籌劃的探討[J].商業會計,2009(23).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