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花
淺議公共衛生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建設
陳惠花
本文從公共衛生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特點和難點出發,依據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就如何和完善公共衛生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和制度建設進行了探討。
公共衛生單位;內部控制;財務會計;體系建設
2014年1月1日,財政部頒布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進入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對于進一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水平,規范內部控制,加強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而公共衛生單位作為我國行政事業單位中的重要一員,擔負著預防控制疾病、維護促進全民健康的重要公共服務職能,由于公共衛生單位的特殊性,其內部控制工作在推進過程中面臨著許多難題。本文立足公共衛生單位的社會職能及其特點,從公共衛生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特點和難點出發,依據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就公共衛生單位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和制度建設進行了探討。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是指一個單位為了實現事業計劃目標,促進資產安全和有效使用,保證財務會計信息真實完整,確保單位事業計劃任務的有效落實,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效果而在單位內部采取的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與措施的總稱[1]。近年來,公共衛生單位普遍建立了財務會計內部控制制度,以加強國有資產和財政資金的使用和管理,然而,與企業相比,公共衛生單位內部控制工作起步較晚,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內部控制工作認識不到位,內部控制意識薄弱
由于公共衛生單位的特殊性,與企業相比較,我國公共衛生單位內部控制工作起步較晚,相關制度和體系建設不完善,許多人尤其是單位領導和業務部門工作人員對內部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足,缺乏內部控制理念和意識,怕麻煩嫌繁瑣,消極應對甚至敷衍單位內部控制工作,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工作的推進面臨較大的阻力,嚴重影響內部控制工作的正常開展。
2.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和針對性
由于許多領導認為內部控制就是財務控制,缺乏科學的內部控制管理理念,沒有形成完整的內部控制體系,致使單位內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內部控制的內容單一,對單位項目決策與執行、資金使用效率與效果、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的規范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分析、評估、監督、控制不到位,內部控制不全面、不深入,致使單位內部控制難以真正發揮其作用。還有的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全是照本宣科,沒有結合單位自身公共衛生服務的特點和工作實際來制定適合本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和體系,致使內控制度只是掛在墻、鎖在柜里,無法真正落到實處。
3.內部控制機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相互監督和控制活動,內部控制工作缺乏獨立性和約束力
目前多數公共衛生單位內部控制機制不完善,沒有設立獨立的內部控制機構和人員,內部控制工作主要由財務部門人員或辦公室人員負責,崗位分工不明確,甚至存在兼職現象,內部控制工作缺乏不同參與部門和人員的相互監督和控制,直接影響內部控制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影響內部控制的效果,使內部控制工作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同時,許多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常常受單位領導及多種因素的干預,使內部控制制度的約束力大打折扣。加之目前上級部門對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檢查和指導也主要是針對是否有內部控制制度進行,而對制度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對制度落實的客觀性和有效性并沒有進行及時的跟蹤檢查,外部監督不到位。
4.單位經濟活動風險評估機制和信息公開制度不健全,缺乏內部控制信息的溝通與交流
財政部頒布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提出,事業單位應當建立經濟活動風險定期評估機制,對單位經濟活動存在的風險進行全面、系統和客觀評估,科學、有效的風險評估是內部控制的重要依據,但由于公共衛生單位的特殊性,更多關注政府下達的公共衛生項目是否按計劃完成,強調單位項目財政資金使用的合規性,缺乏風險評估的理念和意識,沒有對單位經濟活動和業務工作進行全面的分析評估和監督控制,未能及時發現實現公共衛生單位項目目標的風險因素,加之單位內部缺乏定期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部門之間信息溝通協調,相互配合支持不到位,影響單位項目目標的高效實現,制約公共衛生單位經濟業務活動的規范開展。
5.公共衛生單位內部控制人員素質不高,內部控制知識和能力缺乏
內部控制工作人員需要掌握財務、會計、法律、管理、統計以及單位主要業務工作方面的知識。而目前多數公共衛生單位由于編制不足,其從事內部控制工作的人員主要由財務人員或其他部門人員抽調或轉行而來,內部控制理論水平不高,專業判斷分析能力不足,對內部控制的技術和方法掌握不夠,應用不熟練,難以真正擔負起內部控制工作職責,加之,大家對內部控制工作的認識不到位,嚴重制約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規范開展。
1.強化公共衛生單位財務內部控制意識,優化內部控制環境
良好的內部控制意識是保證內部控制工作規范開展的重要條件[2],而和諧的內部控制環境是實施內部控制制度和措施的良好氛圍。公共衛生單位的管理者首先必須增強內部控制意識,提高對單位內部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建立和完善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和工作體系。要強化內部控制相關知識及重要性的宣傳動員和教育培訓,在廣大職工中強化內部控制理念,創建和諧、良好的內部控制氛圍,保證公共衛生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實。
2.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工作體系,保持內部控制的獨立性、公正性和權威性
公共衛生單位要按照《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控制體系,設立獨立的內部控制管理部門,配備專職人員,負責組織協調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組織領導單位相關部門共同承擔單位內部控制工作任務,對單位經濟活動的決策和執行進行監督、檢查、分析、評估。要明確內部控制機構不同崗位的職責,重點加強單位預算業務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購管理、資產管理、建設項目管理以及內部監督管理,實行內部控制關鍵崗位人員輪崗制度,強化內部控制不同部門和人員之間的相互監督和約束,積極發揮內部控制的監督、預警、控制作用,促進公共資產安全和財政資金的高效使用,有效防范經濟活動風險,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效果和效率。
3.規范建立公共衛生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強化內部控制
健全的財務會計內部控制制度是公共衛生單位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基礎和制度保障,公共衛生單位要根據單位自身特點,逐步建立和完善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完善內部控制工作流程,改進內部控制工作方法,明確并強化關鍵控制點管理,提高內部控制效率和效果。同時,要建立內部控制工作的監督考核制度,充分調動職工參與內部控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對單位內部控制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管理和考核,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和反饋并提出解決措施,確保單位內部控制工作有效落實,促進單位的發展。
4.建立公共衛生單位經濟活動風險評估機制,強化財務狀況及經濟活動風險預警、預測工作
公共衛生單位要依據財政部頒布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結合單位自身的特點建立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的經濟活動風險定期評估機制,建立單位內部風險管理控制體系,對單位經濟活動和業務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和問題進行全面、系統和客觀的分析和評估,及時識別和發現單位經濟業務活動存在的風險及其影響因素,暢通信息交流和反饋機制,隨時將發現的風險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上報、交流和反饋,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和處理,以有效防范和規避各種可能遇到的風險,促進公共衛生單位的規范、健康發展,促進單位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的高效發揮。
5.加強培訓學習,全面提升內部控制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內部控制是一項要求高、專業技術性強的工作,內部控制工作人員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高度的責任心,熟悉國家財經紀律制度和法律法規,還必須具備扎實的財務、會計、法律、管理、統計理論功底,熟悉本單位主要業務技術工作,有較強文字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才能真正履行好內部控制職責,有效發揮內部控制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內部控制人員思想覺悟和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提高內控人員的思想覺悟,培養實事求是、堅持原則、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同時要創建和諧的工作氛圍,強化對內控人員績效考核和獎懲,保證內部控制工作的客觀公正、真實有效落實。要強化對內控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的培養,通過進修學習和實踐交流,使單位內控人員掌握全方位的內控知識和技能,提高調查研究、綜合分析、預測判斷、溝通協調和組織管理能力,以高效履行內部控制職能。
[1]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Z].2012年12月29日,財會[2012]21號.
[2]林麗.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有效性問題探究[J].商業會計,2013,第16期,48-49.
(作者單位:昆明市人才服務中心衛生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