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海娟
國有企業改制中的財務問題
龐海娟
國有企業仍然處于改革發展時期,在改制過程中需要重視財務處理問題,尤其采用國有企業存量資本置換的模式進行市場化改革的企業,財務問題更需要高度重視。文章首先分析了促進國有企業改革的推動力及財務在國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指出了國有企業改革中存在的財務問題,最后提出了改善國企改制中財務處理的措施。
國有企業;改制;財務;措施
1.國有企業改制的推動力
其一,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國有企業改制,對于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和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是國有企業改制的出發點和歸宿。
其二,適應市場競爭的有效途徑。通過改制國有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使得國有企業的全員職工建立起企業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國有企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以便更好地適應市場競爭。此外,國有企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引導市場主體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質量。
其三,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職工收入有效措施。國有企業是國家經濟支柱,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離不開國有企業效益的提高,建立有活力的經營管理體制,是國有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制度基礎。國有企業的發展還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國企職工的生計,職工有提高福利待遇的訴求,也是國企改革謀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2.國有企業改制中財務的地位
首先,財務是國有企業改制的核心內容。
國有企業改制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市場主體參股的形式,在國有企業增量資本中引入非國有資本進入,實現所有股權結構的變動。二是徹底改變原有的結構,通過存量資本的置換,實現國有企業的改制。無論是采用哪一種模式,財務都是改制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是國企改制的核心內容。
其次,財務問題關系到國企改制的成敗。
國有企業改制的目的是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經營管理體制,通過改制激發企業的經營活力,適應市場的發展,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財務問題處理不好,在改制過程中很可能背離改制的初衷,改制變成了國有企業拆分變賣的過程,直接導致改制的失敗。
第三,財務是防止改制中國有資產流失的關鍵環節
國有企業改制需要進行財務核算,企業資產需要進行清查,固定資產需要重新評估入賬,部分國有資產需要進行清理。因此,在改制中只有充分重視財務的作用,如實進行資產核算,才能防止資產的流失,順利有效實行國有企業改制。
1.部分管理者對國企改制的看法存在誤區
國有企業改制是根據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需要,建立起適應企業與市場發展的管理體制,切實提高了國企的經濟效益。可是在國企改制的實際操作中,部分管理者認為當前形勢下,改制的原因是國企不適應經濟發展形勢,改制即是將國企私有化的過程,還有的將改制進行的財務核算看作企業的拆分,對政策的曲解以及利益的驅使,改制中很多管理層的決策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
2.改制前財務管理不規范導致改制過程財務處理混亂
財務管理是企業常規管理的核心,財務管理水平是衡量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國國有企業大部分財務管理質量不高,難以做到賬實相符,管理層缺少對企業真實資產財務狀況的整體把控,在改制預案不完備的前提下進行改制,財務數據難以做到與實際相符。財務管理不規范留給資產評估的自由度過大,國有企業委托中介機構進行資產評估時缺少價值底線,對國有企業的財務造成了不利影響。
3.以新設代改制,資產處置不規范
企業進行改制,財務核算是改制的核心環節,同時也是較為繁瑣的過程。國企改制中,常規的處理過程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中間要處理很多矛盾關系,僅職代會通過這一過程就需要費很長時間。國有企業牽涉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要捋順清楚需要過程。國企改制如果也納入指標任務的情況下,部分企業為了追求改制速度,直接繞過資產評估、置換這一過程,通過設立新的企業,將原有企業以協商的形式進行資產買賣,這種不規范的操作造成不跟國企改制財務混亂。
4.改制過渡期間的收益及無形資產處理不當
企業的改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業務,按照國家相關的改制程序,中小型國有企業一般需要一個季度左右的時間,牽涉到利益管理復雜的,所用的時間可能更長。財務處理的固定資產存在折舊,而大部分資產都具有增值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收益。企業決定進行改制開始到改制完成這一過渡期間,資產產生的收益歸屬問題存在混亂,不同的企業采用的分配辦法不一樣。
無形資產通常涉及商譽、土地使用權、公管房屋使用權、企業名稱及專利等。國有企業改制中,許多企業忽視了商譽等無形資產的保護,企業改制如果將品牌和名稱改換,原有的商譽也就隨之出現波動,社會認可新的企業及品牌需要借助原有的品牌及宣傳,這需要過程,而且效果會大打折扣。
5.特殊財務項目的處理不規范
部分國有企業有國家撥款項目,后期經過改制組建新的股份制企業,國家原有撥款作為企業對國家的負債,企業分期償還國家的撥款,但是很多企業改制以后一直虧損,或者盈虧平衡,這樣便沒法償還國家的負債。但從實質意義上而言,這部分款項不算是負債,許多企業從改制開始就沒有償還過這部分“負債”,具體財務處理上只能將其作為其他應付款進行掛賬,如果這部分資金數額較大,直接導致企業賬面經營質量下降,企業一直背負著歷史的包袱經營。
1.正確認識國企改革
其一,對于國企改制過程的認識,國有企業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是企業經營模式的轉變,而且是國家經濟體制的轉變。國有企業的改革不存在有約束力的日程表,急于求成不適合國有企業的改革。國有企業的改革應該考慮實際,不是完任務,不能通過下指標、限定時間等硬性指標進行約束,否則很可能會欲速不達,改制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其二,對國企改制目的的認識。國有企業改制的目的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并且使用現代制度進行經營管理,切實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國有企業的改制不僅僅是將國有經濟模式轉變為股份制經營模式,而且要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管理效率。
其三,對國企改制具體操作的認識。國有企業改制必須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進行,充分考慮企業實際情況,必須按照規范的操作進行改制,注重規范性,杜絕改制中的不合規行為。
2.國企改制需要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
國企改制中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能夠保證國企改制不偏離改制的目的,保證改制的正確方向。其次,對改制具體操作的規范性也具有重要意義,防止部分企業領導層投機取巧,規避國家制度的約束,確保改制中財務處理的規范性。第三,設立專門機構全程監督國企改制,可以有效防止不法分子趁機竊取國家財產,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對于保護國家財產,保護普通職工的合法權益也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3.做好國有企業的清產核資工作
國有企業進行改制之前需要規范財務管理活動,防止財務管理混亂阻礙改制的進行。管理層需要提高對本企業財務的控制力,因此需要進行清產核資,在企業的資產評估前進行一次徹底的財務清理、資產核實和審計。
清產核資最好在監督機構的監督下完成,或者由上級管理部門參與完成,提高清產核資的客觀性和可信任性。完整準確的清產核資不但能夠提高管理層對企業財務的把控程度,而且能夠防止部分改制參與者利用職務之便牟取私利行為的出現,降低后續資產評估的自由度,提高國有資產評估價值的客觀性。
4.按照程序進行資產評估,選擇合適產權轉移模式
國有資產必須進行資產評估,在監督部門的監督之下,規范選擇評估機構對資產進行評估,必要時可以選擇兩家以上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提高評估價值的公允性。這樣可以防止部分人員與評估機構合謀,故意壓低國有資產,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此外國有企業需要選擇合適的產權的轉移模式,最好通過民主評議的方式決定。杜絕管理層獨斷決定的情況,產權的轉移最好通過產權交易中心辦理。
5.恰當處理特殊財務項目
其一,改制過程中必須注重保護原有企業的無形資產,除了價值較高的土地使用權、房產使用權和專利外,要注重保護企業商譽,保護在消費者心中占重要地位的國有老品牌,在現代企業制度下,賦予其更高的質量和社會認可度。
其二,以合適的方式處理國家撥款項目,財務處理時將撥款放到其他應付款科目下,應該向主管部門說明情況,征得工商稅務的同意,以國家入股等合適方式將這部分負債內化到企業所有者權益中,這對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的長遠發展有重要意義。
[1]齊平.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對策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5(3).
[2]史紀春.國有資產管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3]李波,朱玲.對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的思考[J].鐵道工程學報,2010,9:98.
[4]李萌,楊守杰.國有企業改制中的財務及分析策略[J].東方企業文化,2013.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