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婷
研發信息披露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
——以家電制造業上市公司為例
張思婷
本文以家電制造業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2年年報為樣本,分析了研發信息披露現狀。結果表明,企業對相關政策規定的執行力不足,研發支出會計處理存在主觀性,研發投入強度雖然逐年提升但總體投入水平偏低。同時分析得出資本結構、公司成長性、研發支出對企業價值的滯后性、研發信息披露成本可能是影響家電制造業上市公司研發信息披露質量的關鍵因素,并提出完善研發信息披露的對策。
研發支出;信息披露;影響因素;家電制造業
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表明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近年來,家電制造業龍頭企業紛紛采用低成本策略搶占市場份額,寡頭局面漸趨形成,但在行業下行的大環境下,企業發展舉步維艱。此時,眾多家電制造業標桿企業開始尋求戰略轉型,加強自主創新,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主力軍。財政部于2006年2月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規定企業應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計入當期損益和確認為無形資產的研究開發金額。中國證監會于2010年1月修訂頒布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5號——財務報告的一般規定》(簡稱“第15號文件”),明確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年年度報告起,在財務報表附注披露開發支出相關信息,并以該文件附件形式發布表格化的《財務報告披露格式》。為了觀察我國上市公司研發支出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本文以家電制造業上市公司為例,利用上市公司對外公開披露的年度財務報告,對研發支出會計信息披露問題進行研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影響研發信息披露質量的關鍵因素,同時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
為了研究“研究與開發支出”會計信息披露現狀,本文以TCL集團、美菱電器、美的電器、格力電器、海信科龍、海信電器、澳柯瑪、青島海爾和長虹電器等9家家電制造業標桿企業所持上市公司為樣本,主要數據取自上述9家上市公司2010-2012年對外公開披露的年度合并財務報告,合并財務報告主要來源于“巨潮資訊網(www.cninfo.com.cn) ”。研究發現,我國家電制造業研究與開發支出會計信息披露情況如下:
(一)政策執行力度不足,開發支出信息披露不充分
根據“第15號文件”的規定,上市公司應在報表附注“無形資產”項目下明確以“公司開發項目支出”表格形式反映開發支出期初數、本期增加數、本期減少數(包括計入當期損益和確認為無形資產兩部分)、期末數,并要求附上本期開發支出占本期研究開發項目支出總額的比例和通過公司內部研發形成的無形資產占無形資產期末賬面價值的比例。但在所選的9家上市公司中,只有美菱電器和長虹電器兩家上市公司完整披露了“開發項目支出”表格的內容,TCL集團只披露了開發支出的期初數和期末數,而其余6家企業均未披露開發支出信息。此外,9家上市公司均未披露本期開發支出占本期研究開發項目支出總額的比例和通過公司內部研發形成的無形資產占無形資產期末賬面價值的比例。由此可見,家電制造業上市公司對于相關政策規定的執行力還存在不足,研發支出資本化信息披露還不夠充分。
(二)研發支出會計處理存在主觀性,可比性不強
現行會計準則要求對自行研發的無形資產采用有條件資本化的會計處理,規定將研究階段的研發支出全部費用化處理,而開發階段的支出在同時滿足規定的五項條件時可以進行資本化處理。但該準則屬于原則性規定,對于研究與開發階段的劃分以及研發支出資本化五項條件的滿足主要取決于管理層的判斷,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研發信息披露的主觀性,削弱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如澳柯瑪在2010年至2012年的董事會報告中均單獨披露了研發支出項目且連續三年的“本期費用化研發支出”均等于“研發支出合計”,但其在這三年的年報中均有關于當年研發成果的文字性說明,可見該企業對研發支出采取了全部費用化的會計處理方式。這種會計處理方式既不符合配比原則,也不符合真實性原則,并可能誘發企業高管進行盈余管理,削減研發支出,從而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而從行業層面來看,研發支出會計處理的主觀性使得不同企業的研發支出信息不可比,可能影響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三)研發投入強度逐年提升,但總體投入水平偏低
研發投入強度指企業研發支出總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是反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主要指標。實踐經驗表明,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才能維持現狀,達到5%才具有競爭力。從企業層面來看,在連續披露規范披露研發支出的4家樣本企業中,有3家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逐年增加;從行業層面來看,鑒于選取的9家樣本企業均為家電制造業領域的標桿企業,在自主研發方面的表現應該領先于行業平均水平,但研究發現9家樣本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均不足5%,其中海信電器的研發投入強度最高,但也僅在2012年達到3.15%。由此可見,家電行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雖然逐年提升,但總體投入水平仍然偏低。
從上述家電制造業上市公司研發支出會計信息披露現狀來看,該行業研發信息披露質量并不理想,具體來看,美菱電器、長虹電器和TCL集團三家企業的研發信息披露質量較好,而格力電器、美的電器、青島海爾、海信科龍四家企業的研發信息披露質量則相對較差。本文分析得出影響家電制造業上市公司研發信息披露質量的關鍵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資本結構
近年來,家電市場競爭激烈,企業頻打價格戰,使得企業內源融資不足,而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又存在諸多限制,迫使企業采用債務融資政策,行業整體資產負債率偏高。而陸正華和張瑞(2014)指出財務杠桿與公司研發信息披露水平負相關,由此可以解釋家電制造業整體研發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內在因素。具體來看,研發信息披露質量較好的三家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相對較低,而研發信息披露質量較差的四家企業中,除了美的電器外,其余三家的資產負債率均偏高。由于企業研發活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資產負債率高的企業出于融資需要會傾向于隱藏相關研發信息,而資產負債率低的企業為了展示自身競爭優勢則傾向于披露更多的研發信息。進一步用流動負債率加以分析,流動負債率指流動負債占總負債總額的比重,用以反映企業對短期債權人的依賴程度。結果表明,研發信息披露質量較好的三家企業流動負債率低,而研發信息披露質量較差的四家企業流動負債率均偏高。研發支出的收益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且主要影響企業的長期獲利,而短期債權人往往更加關注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對企業長期獲利能力并不十分關心,由此可以推測,流動負債率較高的企業可能為了迎合短期債權人的需求,選擇披露較少的研發信息。
(二)公司成長性
成長性較好的企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而研發信息能夠體現企業未來競爭優勢,對企業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因此,為了獲取外部資金支持,成長性好的企業往往傾向于披露更多的研發信息以吸引投資者的關注。研究發現,研發信息披露質量較好的三家企業中,除了美菱電器以外,其余兩家企業的主營收入增長率均排名靠前,成長性較好,而研發信息披露質量較差的四家企業的主營收入增長率均排名靠后,成長性較差。可見,公司成長性與研發信息披露水平正相關,成長性較好的企業可能為吸引外部資金流入而披露更多研發信息。
(三)研發支出對企業價值的滯后效應
首先,吳云端(2014)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有條件資本化、費用化和資本化這三種研究開發支出會計處理方式對企業績效均具有滯后效應。此外研發活動高風險、收益不確定、投資回報期長等特性可能進一步促使管理層的短視行為,從而減少企業的研發投入。而王宇峰、蘇逶妍(2009)在對我國上市公司研發信息披露進行實證研究后發現研發信息披露與公司研發強度顯著正相關。因此,在行業整體研發投入不高的情況下,企業研發信息披露水平可能相應偏低。
(四)研發信息披露成本較高
首先,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的有效性不足,市場中的中小投資者進行的大多是投機行為,而非理性的投資行為。因此,相較于與企業未來發展相關的研發信息,投資者可能更加關注一些可能帶來投資機會的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業進行研發信息披露的自主性。其次,研發信息的充分披露可能泄露企業的商業機密。近年來,伴隨家電下鄉政策的退出,家電制造業整合速度加快,行業集中度逐步提高,逐漸形成寡頭市場。可以發現,格力電器、美的電器、青島海爾作為家電制造業的龍頭企業,在研發信息披露質量上的表現都不甚理想。但這三家企業在董事會報告中均強調了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由此可以推測,在市場競爭強度較大時,由于企業認為研發信息披露對潛在投資者的影響不大,可能選擇不披露或披露最少的研發信息,有效避免被競爭對手模仿,從而在市場上搶占先機。
(一)強制研發信息披露的執行機制
監管部門應制定研發信息披露的相關監管措施,督促上市公司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詳細披露研發信息。上市公司應當強化對相關政策規定的執行力,無論當年是否有開發支出,都必須按“第15號文件”及其附件的具體格式,在財務報表附注無形資產明細項目中明確披露本期開發階段的研發支出金額、開發階段計入當期損益和確認為無形資產的金額、本期開發支出占本期研究開發項目支出總額的比例、通過公司內部研發形成的無形資產占無形資產期末賬面價值的比例等信息。
(二)完善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的劃分標準
相關研究機構應當結合行業特點及典型研發項目,探討不同行業不同項目“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具體劃分標準,引導企業相關實務工作,提高會計準則的可操作性。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及發展戰略,在財務報表附注中列示其“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具體劃分標準,而不應直接照搬會計準則上的相關規定。
(三)分行業細化研發信息披露質量評級標準
證券交易所可以根據行業特點分行業細化研發信息披露質量評級標準,對于競爭強度較大的行業,可針對其保密性需求,鼓勵上市公司對公司已有專利情況、新產品情況、主要產品中研發的核心技術描述、研發人員的數量和學歷、研發機構數量及功能描述等輔助研發信息進行詳細披露,以彌補在研發支出會計信息上存在的不足。
[1]黃當玲.研發支出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以通信及相關設備制造業上市公司為例[J].財會通訊,2015,03:13-15.
[2]郭志勇,楊文培.研發支出資本化信息披露的現狀與改進[J].財會月刊,2014,09:20-22.
[3]陸正華,張瑞.創業板上市公司研發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研究[J].會計之友,2014,12:53-57.
[4]吳云端.研究開發支出會計處理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分析[J].財會通訊,2014,24:7-10+ 129.
[5]王宇峰,蘇逶妍.我國上市公司研發信息披露實證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04:108-113.
[6]劉長進.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支出信息披露的政策執行情況分析[J].財會月刊,2013,05:28-29.
[7]Mehdi Nekhili.The value relevance of R&D voluntary disclosure:Evidence from listed companies in France.CAAA Annual Conference.2010.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