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佳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夏 佳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企業會計信息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開始逐步上升。只有會計信息及時、充分、真實、公平的向廣大信息使用者進行公布披露,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然而,當前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屢有發生,危害性極大。對此,筆者特從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原因出發進行分析,并根據信息失真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會計信息;失真;原因
其一,資產不實。企業資產的權屬不明,即購入資產不及時記賬,沒有按照規定的程序辦事;其二,負債不實。即債權、債務不對應,手續確認不及時、不合法,甚至有名無實,從而引起經濟糾紛;其三,資金不實。往來款項、貨幣資金長期不對賬,從而造成現金賬、銀行帳以及庫存現金賬沒有辦法對應;其四,盈虧不實。某些企業管理層為了追求“成果”,成本費用該提不提、該攤不攤,收入核算“寅吃卯糧”,操縱企業利潤;其五,會計核算不實。企業為了逃避銀行債務、國家稅收,在資產核算過程中,不按照會計法規進行會計核算,想方設法的漏記、虛列、擠占、少列成本或者費用,轉移、隱瞞或者虛列收入等。其六,會計信息處理和披露不實。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企業會計人員濫用會計科目,虛列會計明細;在會計處理方法上,會計人員并沒有按照規定的處理方法進行會計信息處理,而是逃避稅收、粉飾財務狀況,以騙取社會的信任;在會計信息披露上,一些企業為了誤導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夸大業績,報喜不報憂,試圖回避會計隱患等;其七,稅金不實。即少計漏提、侵占企業稅款。
(一)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
企業治理機制制約著會計信息質量,這也是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性原因。目前我國許多上市公司都是國企改制而來,股權過度集中,不合理的股權結構引發公司治理結構運行效果變低。而且,許多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現象較為嚴重,股東、董事會、監事會及高管之間權責不清晰,缺乏有效的制衡機制,從而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
(二)會計信息造假成本“低”
如果會計信息造假預期成本小于造假預期收益,造假者就會產生造假沖動。現如今,我國在對企業會計信息造假行為處罰并沒有一個極為嚴厲的標準,而且監督執法機制也不健全,處罰金額最多也不過60萬元,但是相比于他們從主板市場上獲取的幾千萬甚至上億的資金而言,往往不過是九牛一毛。因此,造假者更愿意頂風作案。
(三)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亟待提高
由于企業會計人員身份不獨立,往往與企業管理層之間存在著上下級、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會計工作難免會受到領導的意識干預,例如虛假制作及披露財務信息。不僅如此,一些會計人員也會受到領導給予的利益誘惑,從而將披露的會計內容進行“美化”。顯然,作為理性人,他們在利益權衡中將不可能做到為社會履行對企業財務的監督義務。
(四)會計準則制度不完全
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通過正確的會計信息可以實施有效的經營或投資決定。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會計準則是規范企業會計行為兩個權威性制度。前者規范企業會計信息披露什么、怎么披露、何時披露等,后者規范被披露信息的內容要求。然而,目前我國會計準則依然設置不完全,主要體現于會計準則制度與會計實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滯,從而使得一些企業在會計處理之時鉆“漏洞”。
(一)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首先,強化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建設。明確企業領導人、會計部門負責人以及會計從業人員的具體工作分工和權責,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牽制制度和稽核制度,實現企業經營者與財務總監兩者之間的相互配合與監督,確保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其次,實行會計委派制。即被委派的會計人員由政府會計主管部門統一派遣,其不受企業單位的制約,獨立于企業之外,以保障其與企業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再次,規范單位負責人的責任。單位負責人是失真的“源頭”,要解決會計失真問題,就需要從“源頭”著手。即可以從制度上明確企業負責人為會計信息第一負責人,加強對企業負責人的監督與法規培訓,確保其增強遵紀守法的意識。
(二)加大懲治力度,提高造假成本
會計信息失真屢有發生從側面上也反映了我國對會計失真的法律處罰過于“輕松”,從而導致那么多企業鋌而走險,屢教不改。對此,有關部門需要結合我國企業實際,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信息失真企業的懲治力度,重點處罰相關負責人及相關責任人,提高會計造假成本,從源頭上遏制會計信息造假行為的產生。不僅如此,更要明確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懲治措施及懲治范圍,明確造假單位、中介機構、單位負責人和會計人員的賠償責任和比例。對于情節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行為,除民事處罰以外,更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
(三)加強企業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企業想要真正杜絕會計失真現象,必須要從會計從業人員著手,建立良好的企業內部環境。對此,可以加強企業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即針對在崗會計人員進行職業道德繼續教育,在他們持續學習新的會計法規、業務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會計誠信的宣傳,以“不做假賬”、“拒絕威逼利誘”為道德準則,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人生觀。如有條件,相關管理部門可以建立企業、中介機構會計人員誠信檔案管理制度,這樣就可以進一步的規劃會計人員的道德素質,優化會計從業環境。
(四)強化政府監督及社會監督力度
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是企業會計信息真實披露的有力保障。對此,政府有關部門要針對會計監督行為進行責任部門設定,例如審計機構會計監管工作權責、注冊會計師協會行業自律、證監會監管工作方向等,并定期對企業賬簿進行審查,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可靠。除此之外,社會監督力也要提上日程,尤其近些年來媒體已經成為社會大眾溝通的橋梁,筆者認為可以利用媒體監督企業市場行為,從而使會計信息更加公開化、公平化和透明化。
總之,想要根治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并非一時之事,而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當前許多企業依然存在著許多會計舞弊行為,從而給社會、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經濟隱患。針對當前存在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企業必須要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及強化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政府需加大監督懲治力度,提高造假成本;社會監督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出來,并有效利用媒體的披露功能。
[1]李秋蕾.中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監管制度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2.
[2]曾憲佳.論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民事責任[D].揚州大學,2012.
[3]唐嘯鳳.企業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2(22):130-131.
(作者單位:沙洲職業工學院紡織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