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肩
新常態下國有企業審計創新的三大方向
王鐵肩
《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在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獲得了審議通過,國務院同時頒布了《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這兩個文件為國有企業審計工作的開展樹立了目標,明確了方向,厘清了操作規程。根據《審計法》之規定,審計機關針對國有企業中的負債、資產等進行審計與監督。本文在此背景下從方向與內容轉變、安排與組織轉變、方式與作用轉變等三大方面對國有企業審計工作改革創新路徑進行了分析與探討,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一些粗淺參考。
新常態;國有企業;審計
審計作為國家民生事項的保護傘,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方面,以權力監督制約權力,覆蓋我國經濟社會的各方面如民主監督、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國家經濟決策等。股權結構優化,即允許存在多種形式的國有資產如獨資、參股、絕對(相對)控股,是中國經濟新階段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而審計作為每個企業必不可少的工作,其方式也將發生相應變化。具體來說,現存的財務審計、專項審計等方式將存續,除此之外也將發展新的審計內容。此次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上述頒發的兩個文件無疑賦予了審計工作新的內涵,將審計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至新高度。
加強生態文明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是審計的新課題。對自然資源領域的審計,是對傳統審計觀念和作用的一次重要創新。具體而言,審計新常態表現在拓寬審計的廣度,加深審計的深度,與國有企業改革緊密聯系。廣度表現在范圍從原來的國有企業及縣級政府擴展到多級政府,深度表現在形式從事后審計擴展到事中和事前審計。審計內容覆蓋經濟發展、生態文明、調控政策、依法行政和廉潔從政。
在新常態下,國企審計的重要內容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審查經濟政策的落實情況與決策部署情況,保障政策的執行實施;二是查找企業中存在的潛在風險、舞弊風險和體制問題,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三是堅決查處重大違法違紀行為,促進新常態反腐倡廉的實施;四是對企業進行系統性測試,確認內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和經濟事件決策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五是促進企業規范管理,保證企業財務收支、資產、負債和權益真實、可靠、合法。
1.方向從國企審計向國資審計轉變、內容從財務審計向綜合審計轉變
以管資本為主、對國有資產監管體系予以建立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目標。換句話說就是,在不久的將來除了少數企業與行業之外,完全的國有企業將會慢慢消失,最終剩下的只有國有資本。國有資本將會成為各級國資委監管的主要對象,同時出資人的職能主要表現為資本運營的職能。從這個改革方向來看,我們必須對未來的審計方向進行認真的思考。現在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表現為用國資改革帶動國企的全面改革,將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作為主要導向,對混合所有制經濟進行大力發展,不斷推動國有企業向著公眾公司的道路轉變,進一步明確政府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近年來隨著改革步伐的不斷深入,傳統國有企業越來越少,同時審計方向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轉變。
結合審計署署長劉家義關于“免疫系統論”的相關闡述,國有企業審計應該從查錯糾弊等方向轉變為更加完善的管理體制上,對經濟風險進行預防和抵御,同時有效維護綜合審計的健康發展。隨著國資國企改革的深入發展,從宏觀上來看,審計工作應該重點關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等相關問題;從微觀上來看,應該重點關注企業人才創新素質建設和發展創新環境,同時還要充分關注國有企業的各類重大投資項目、資產質量等相關問題。現階段為了對這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發展進行保障,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大力發展,還應該重點關注存在于混合所有制發展過程中那些與國有產權交易相關的審計問題,進而保證國有資產安全。
2.組織從自行審計向購買服務轉變、安排從年度計劃向跟蹤審計轉變
黨的十八大強調加強社會管理,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在這種形勢下國務院應該逐步改變政府職能,在公共服務工作中做出重大部署,進一步明確和利用社會力量,在公共服務中逐步加強政府購買力度。隨著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不斷發展,政府從國有企業唯一股東逐步轉變為控股股東。這種情況下需要國家審計與環境變化相適應做出一些適當的調整。國家審計因為受到自身審計力量的限制,為了進一步保證審計范圍全覆蓋的要求,應該走向“間接監督”的道路,真正發揮政府的監督職能,通過對社會審計等相關服務的大量購買,達成一種“效益性”、“經濟性”、“法紀性”的監督,最終完成對存在于國資國企改革進程中的相關重大事項的審計與監督。
在我國,各級審計機關在每年的年初都會對審計計劃進行編制,相關法律規定,將項目計劃交給本級政府批準,之后報告給上一級審計機關。上級機構下達本年度審計項目后,執行過程中不能擅自變更,審計項目組和相關單位要保質保量完成。審計項目計劃的完成在各級審計計劃中是本年度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但是一般來說年度計劃以事后審計為主要方式,這種審計方式顯得預防性不足,這一輪改革的影響意義深遠,在國資國企改革到來時,跟蹤審計要逐漸成為國家審計工作中的最重要方式,因為這種方式的實行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存在于企業運行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并采取積極的措施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使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最終對改革風險進行有效控制。
3.方式從全面審計向專項審計轉變、作用從監督審計向管理審計轉變
現階段我國國有企業審計主要走的是領導經濟責任審計以及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的道路,這種審計方式一般是全面審計的方式,雖然審查得徹底,效果顯著,但是在審查過程中卻費時費力,工作量非常大,審計組從進駐開始一直到完成審計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且審計成果在短時間之內是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嚴重缺乏審計的時效性。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應該對審計方式與方法進行進一步的創新,例如針對國資國企改革進程中存在的某個具體問題(產業集中、產權轉讓等)展開針對多企業的專項審計調查,針對不同類型的審計項目發現存在于其中的苗頭性問題和普遍性問題,同時提出相應的審計建議。
長時間以來我國重視審計監督作用的發揮,嚴重忽視了審計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審計建設功能也很難得到有效發揮。從微觀層面上來看,審計工作應該針對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著手,對影響企業績效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降低風險、提高績效的相關審計建議;從中觀層面上來看,審計工作應該針對相關行業政策提出有效的建議,進一步推動行業主管部門完善相關標準政策;從宏觀層面上來看,一些國有企業承擔著部分政府職能,其審計工作應該將重點放在為政府提供相關政策建議上,同時政府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也要將國家審計建議吸收進來。因為這些審計建議本身存在著科學的體系,不僅包括制度構成,同時還包括體制設計等。
綜上所述,在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中,審計工作無疑發生著深刻變革。一方面我們要強調以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導向,來加強審計工作理論和方式方法的創新研究,另一方面也要為企業發展與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以此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繁榮。
[1]陳希暉,夏明東.“免疫系統論”下的國有企業審計定位——基于國家審計的思考[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0,(1):22-26.
[2]甘肅省審計廳國有企業審計課題組.對有中國特色的企業審計的幾點思考[J].開發研究,2009,(2):121-123.
[3]袁偉蘭,牛慧.國資委監管體制下的國有企業審計風險[J].中國農業會計,2008,(9):14-16.
[4]文瑤.國家治理視角下國有企業審計的重點和內容[J].財會研究,2013,(10):62-63.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