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霞
供銷社社有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設計原則與路徑
姚云霞
本文通過對社有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設計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路徑。
社有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設計;原則;路徑
(一)客觀適應原則。社有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必須立足社有小微企業“服務“三農”、以經營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工業品為主、規模小、人員少等特點,對經營管理薄弱環節和風險水平等進行評估后,針對性的進行設計,并適時加以調整。確保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二)全面一致原則。社有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內容要貫穿企業決策、實施和監督、評價全過程。應當涵蓋其所發生的全部經濟業務和事項,既包括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工業品的購銷業務,又要包括農副產品、廢舊物資的收購與銷售業務;既包括對外的業務,又要包括內部的成本、費用、利潤等事項。內部控制制度一旦建立,短期內不能隨意變更。只有企業內、外部的環境、國家政策等發生了重大變化,方可加以變更。以此保證內控制度在實施和執行過程中的一貫性。
(三)關注重點原則。設計社有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時應當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重點關注企業的高風險領域和關乎全局的重要的交易和事項。對影響盈虧的重要事項和高風險領域要嚴格控制,對一些次要的事項則根據企業的規模、管理能力大小,簡單控制或不控制。
(四)相互牽制原則。社有小微企業每項經濟業務活動的完成,必須經過具有互相制約關系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控制環節,至少由彼此獨立的兩個部門或人員辦理;至少經過互不隸屬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崗位或環節,使下級受上級監督,上級受下級牽制。識別不相容崗位和不相容職務,合理界定其職責范圍;嚴格貫徹賬、錢、物分管,授權、審批、執行、記錄、保管、核對、檢查等職責分離控制;明確同級和上級聯社與社有小微企業之間的權責及制約關系,使社有小微企業受同級和上級聯社的監督同時,對同級和上級聯社進行牽制,從而達到防止錯誤和舞弊的目的。
(五)人、本、益并重原則。在設計社有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時,要考慮社有小微企業的客觀實際,權衡實施成本與預期效益,從社有小微企業員工素質的實際出發,制度內容不能過于繁雜,控制點不能過細,理解和執行的難度不能過大,以適當的成本實現有效控制。
(六)分類設計原則。社有小微企業的工業品的購進、銷售和農副產品、廢舊物資的收購、銷售兩類業務的流程、內容、渠道、資金結算規律等均存在差異,因此,在設計內部控制制度時,應該按照兩類不同業務分別梳理其業務過程,分析確定各自的控制點并采取相應的控制防范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實現控制的目標。
(七)信息化管理原則。社有小微企業必須搭建和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臺,把內部控制的流程、崗位分工和職責、關鍵控制點、控制措施等融入信息化的管理平臺,通過平臺自動反饋,并根據反饋信息進行調整。
(一)統一認識,創造良好內部控制環境。首先,管理層必須帶頭學習內部控制制度的相關文件,并將其精神貫徹到所在部門的全體員工。其次,召開動員大會.宣傳建立實施內部控制的意義、目標和總體要求,使每個員工都能明確自己在內部控制中所承擔的角色、任務和要求,形成共識。再次,組織員工結合各自崗位開展討論,明確自身工作特點、業務流程、主要風險、控制措施.使每個員工都參與控制措施制定,增強控制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實施效果。
(二)理順內部管理制度與內部控制制度的關系。社有小微企業,大多有會計、資產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但這些制度往往成碎片化。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既不是對現有管理制度全盤否定,也不是將現有管理制度簡單相加。而是在現有內部管理制度的基礎上以防范風險、過程控制、有效監管為目的,梳理業務流程,確定和描述關鍵控制點,采取控制措施,全方位建立風險評估、過程控制和監督評價體系。
(三)設計企業內部控制制度。1.進行風險評估。在進行內部控制制度設計時,必須重點關注政策風險和影響企業經營目標實現的經營風險,并加以識別、分析,針對各風險項確定控制點,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2.確定控制目標。在對企業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社有小微企業的發展戰略,確定企業內部控制目標定位。重點關注控制目標的客觀性、全面性、層次性、動態性和系統性。針對企業的不同治理結構層次、經濟業務的不同內容對企業內部控制目標進行分解,做到目標明確、分類而治。3.梳理和優化企業內部控制流程,確定關鍵控制點,制定控制措施。首先,根據其經營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廢舊物資的購銷存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對于農資、日用工業品購銷業務,重點關注購、銷計劃、購銷價格、供貨方、購銷合同、收、發貨、結算付款和收款等流程和控制措施;對于農副產品、廢舊物資的收購和銷售業務,重點關注政策變化、收購和銷售價格、收購和銷售合同、農副產品和廢舊物資驗收標準、出、入庫、收購資金來源、貨款收付等流程和控制措施;在資金收支業務上,重點關注資金預算、籌集、報批、稽核、結算、記賬、單據和印簽管理等流程和控制措施;在投、融資業務上,重點關注可行性報告、方案制定與審批、實施和效果評價等流程和控制措施。其次,根據業務流程,查找風險項,確定關鍵控制點,制定控制措施。對于大額資金支付和工程建設等高風險業務事項,必須經集體研究,制訂聯簽制度。
(四)組織實施內部控制制度。首先,進行全員培訓,使每個員工理解和掌握控制流程和規定,增強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能動性。其次,落實崗位責任制。明確經理是第一責任人;董事會承擔最終責任;監事會負責內部監督;同級聯社負責外部監督;社員代表大會負責群眾監督。經理層、董事會、監事會和社員代表大會四位一體,各負其責,共同保障內部控制制度貫徹實施。再次,設置內部控制機構,配備內部控制人員。第四,采取獎懲措施,鼓勵員工自覺執行內部控制制度。
(五)考核、評價內部控制制度。首先,考核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深度、廣度和實際績效,通過嚴格控制提高經濟效益。其次,定期根據供銷社經營業務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檢查、分析、評估和修正。
課題名稱:
本文是2011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供銷社社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研究》課題論文。
[1]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2008年5月.
[2]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配套指引解讀//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名師課堂”系列叢書,第1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11.4.
[3]周紅燕.如何建立健全供銷社內部控制制度.現代商業,2014(21).
(作者單位:安徽財貿職業學院大位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