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改玲
摘 要:本文提出,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它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
關鍵詞:反思 目標 教材 過程 效果
為了提高自己教育教學水平,作為教師,要不斷實踐、不斷反思。現就鋁及其化合物的教學進行如下反思。
一、教學目標
教師先從“拿破侖鋁王冠的故事”導入,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探究鋁單質及其化合物用途及性質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利用生活用品“鋁鍋、鋁盆、鋁箔包裝材料、電纜等”圖片展示鋁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利用“紅寶石、藍寶石,耐火坩堝、耐火管”等圖片展示氧化鋁的性質及用途。利用生活中實例“1988年江西省特大洪水,全省90個縣遭受洪澇災害,水體大部分被污染,但災情過后,群眾很快就有干凈衛生的水喝。這其中幕后功臣是誰呢?”引出明礬凈水原理。通過讓學生分析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位于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階梯線附近),推測鋁元素具有兩性(金屬性、非金屬性),同時鋁單質、氧化鋁、氫氧化鋁也具有兩性,激發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其性質的興趣與熱情,并驅使他們完成鋁及其化合物性質(兩性)學習。
教師在活動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層次,科學、系統、合理地組織化學教學,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有機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并有意識地貫穿到教學過程中。
二、教材使用
鋁及其化合物是職高醫藥衛生類化學中元素及其化合物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學習,讓學生從物質類別角度復習和鞏固物質的通性,如金屬元素的金屬性、對應氧化物為堿性氧化物(金屬氧化物)的性質、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為堿的堿性;非金屬元素的非金屬性、對應氧化物為酸性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的性質及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為酸的酸性。再從鋁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推測其具有兩性:金屬性、非金屬性,鋁、氧化鋁、氫氧化鋁也都具有兩性,通過他們都能與強酸、強堿反應的探究實驗,完成對其兩性的認識、驗證,得出他們具有兩性的根源是鋁元素具有兩性,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理解。從鋁及其化合物的日常用途,如鋁制餐具不能長期存放酸性或堿性物質,復合木地板的表層中大多加有氧化鋁來提高地板的耐磨性,氫氧化鋁可以治療胃酸過多,明礬凈水等,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知識怎樣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服務,真正體會到化學的實際價值及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以“知識技能、活動、科學素養”三條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自主構建知識技能、自主形成科學素養。首先利用生活用品“鋁鍋、鋁盆、鋁箔包裝材料、電纜等”圖片展示鋁的物理性質及用途,讓學生閱讀學案上鋁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并思考:鋁制餐具不能長期存放酸性或堿性物質?為什么鋁制容器常溫下可盛裝濃硫酸或硝酸?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學案上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金屬與非金屬界線附近)推測其的兩性:金屬性、非金屬性。再通過實驗完成鋁兩性(鋁既能與強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又能與強堿反應生成偏鋁酸鹽和水反應)的學習。利用“紅寶石、藍寶石,耐火坩堝、耐火管”等圖片展示氧化鋁的性質及用途,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學案鋁具兩性推測其氧化物也具有兩性:既是非金屬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又是金屬氧化物(堿性氧化物)。并通過試驗探究完成氧化鋁兩性學習,引導學生由氧化鋁的兩性推測其對應的水化物氫氧化鋁也具有兩性:酸性(偏鋁酸)、堿性(氫氧化鋁與強酸反應生成鹽和水,與強堿反應生成偏鋁酸鹽和水),并通過實驗探究完成氫氧化鋁的兩性及如何制氫氧化鋁、氫氧化鋁可治療胃酸過多的學習。再利用閱讀學案中生活實例“1988年江西省特大洪水……”引出明礬凈水原理,最后引導學生把每個過程聯系起來構成鋁及其化合物的知識網絡從而達到本節教學目標。
學生在鋁及其化合物的知識網絡構建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還學習了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精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完成教學目標。
四、教學效果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穿插鋁及其化合物日常生活用途,與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感受到化學魅力和實際應用價值;學生學會了分析、歸納總結鋁、氧化鋁、氫氧化鋁兩性,并學會了寫相應化學方程式技巧;學生以一個“小科學家”的角色親身體驗了一次較為完整的科學思維訓練,逐步形成科學觀念、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會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喚起了探索知識的興趣,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
(作者單位:山西省鄉寧縣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