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貞+吳月花
[摘要] 目的 比較ICU患者經鼻空腸管與鼻胃管實施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應用效果,選擇一條安全、高效的腸內營養途徑。 方法 將60例需行腸內營養的ICU患者按入住ICU的先后順序分為A組和B組各30例,A組置入鼻空腸管,B組置入鼻胃管,兩組使用滴入方式輸入相同的腸內營養劑,記錄兩組置管后腸內營養開始實施的時間,觀察兩組在置管7 d內并發癥的發生率,包括反流、誤吸、腹瀉、腹脹、堵管。 結果 置管后腸內營養開始實施的時間A組比B組提前,置管后在48 h內可以輸入營養液的A組有23例(76.7%),B組有9例(3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94,P<0.05);置管7 d內A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3.3%,低于B組的5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4,P<0.05)。 結論 對 ICU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經鼻空腸管途徑比經鼻胃管途徑更安全、更有效。
[關鍵詞] 鼻空腸管;鼻胃管;ICU;腸內營養
[中圖分類號] R45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1(a)-0032-03
不能經口進食的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存在嚴重的全身代謝紊亂,給予合理的營養支持非常重要。臨床工作中,只要腸道具有吸收功能,并且安全,則首選腸內營養[1]。臨床上,普遍采用經鼻胃管進行腸內營養支持。但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由于危重患者多數存在胃麻痹的原因,導致腸內營養時間推遲、發生胃內容物反流,甚至誤吸的危險。為此,本研究采用經鼻空腸管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途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1月~2014年5月在本院ICU住院需實施腸內營養的患者60例,按患者入住ICU的先后順序分為A組和B組各30例。入組標準:①經口攝食不能、不足或禁忌證的患者;②血流動力學穩定;③無腸內營養禁忌證,合并糖尿病患者除外。A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2~75歲,平均(55.2±2.4)歲;嚴重顱腦損傷1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7例,心血管疾病5例,嚴重創傷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5例,嚴重氣道燒傷3例。B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5~74歲,平均(56.1±3.5)歲;嚴重顱腦損傷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8例,心血管疾病6例,嚴重創傷致ARDS 5例,嚴重氣道燒傷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置管方法 A組使用帶導絲的鼻空腸管,長度120 cm,B組使用硅膠鼻胃管。A組置入鼻空腸管,參照臧麗麗等[2]報道的主動置管過幽門法,置管后6 h內通過X線確定導管尖端位置到達空腸上段距屈氏韌帶20 cm處,對于未達到的患者經床旁胃鏡協助將導管送至預定部位;B組按常規操作流程置入鼻胃管[3]。
1.2.2 腸內營養方法 兩組均采用持續滴入法、滴入相同的腸內營養劑瑞素,滴入營養液的濃度、溫度相同,在喂養時體位角度方面無差異,根據患者對營養液的耐受、血糖值、胃殘余量確定滴注速度。在置管后,開始實施腸內營養前,用注射器抽查胃內殘余量,殘余量>150 ml[3],推遲滴入營養劑時間。在滴注的第一個24 h內每4小時檢查胃殘余量,24 h后每8小時1次,在持續滴注過程中每4小時用溫開水沖洗鼻胃管、鼻空腸管1次,以預防堵管。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置管后腸內營養開始實施的時間,凡用注射器抽查胃內殘余量,殘余量>150 ml,推遲滴入營養劑的開始時間;觀察兩組在置管7 d內并發癥的發生率,包括反流、誤吸、腹瀉、腹脹、堵管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置管后腸內營養開始實施時間情況的比較
A組中1次順利將鼻空腸管導管尖端送至空腸位置的有27例(90.0%),其余3例(10.0%)通過胃鏡下調整順利將導管尖端送至空腸位置;B組30例均1次順利置入鼻胃管。A組置管后在48 h內開始實施腸內營養的有23例(76.7%),比B組的9例(30.0%)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94,P<0.05)(表1)。
表1 兩組置管后腸內營養開始實施時間情況的比較[n(%)]
2.2 兩組置管后并發癥情況的比較
置管后7 d內,A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3%,低于B組的5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4,P<0.05)(表2)。
表2 兩組置管后并發癥情況的比較[n(%)]
3 討論
3.1 腸內營養的應用
早期腸內營養是在患者進入ICU 24~48 h、且血流動力學穩定、無腸內營養禁忌證的情況下開始[4]。腸內營養應循序漸進,注意控制好營養液滴入的速度、濃度、速度。并注意滴入營養液時,調整合適的患者體位30°~45°,以減少誤吸的發生。危重患者在應激狀態下,胃大多數處于輕癱而出現胃潴留,影響腸內營養實施的開始時間。B組經鼻胃管輸入營養液的開始實施時間明顯晚于經鼻空腸管的A組,A組置管后在48 h內就能開始輸入營養液的例數達23例(76.7%)。因此,經鼻空腸途徑更適合ICU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實施。
3.2 鼻空腸管的優點
鼻空腸管和鼻胃管是實施腸內營養的常用途徑。經鼻腸管途徑行腸內營養,有利于小腸黏膜細胞充分吸收營養成分,維持腸道菌群功能,促進機體吸收代謝[5]。文獻報道[6-9],對不同的危重癥患者采用鼻空腸管途徑實施腸內營養,能有效地、更早地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縮短患者入住ICU的時間和降低死亡率。控制鼻飼時誤吸、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是ICU患者護理安全的重要指標。危重癥患者在急性期多數存在胃麻痹,胃動力差,易出現腹脹、腹瀉和胃內容物反流,增加誤吸風險。同時胃是一個適應性容量器官,短時間內輸入較多的營養液,容易導致反流和誤吸[10]。而鼻空腸管質地柔韌,導管尖端達到空腸,避免腸內營養液對胃、十二指腸的刺激,使其保持靜止修復狀態,對胃蠕動功能欠佳者也不易引起反流、誤吸,使患者更早地耐受腸內營養。據研究報告[11-12],經鼻空腸管途徑行腸內營養能有效降低血清胃泌素水平、胃液的分泌減少,消化道出血并發癥的發生比鼻胃管組減少。危重患者經鼻空腸管實施早期營養,有效地避免了經鼻胃管途徑的缺點。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有4例(13.3%)發生誤吸,A組無發生反流、誤吸及堵管病例,A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3%,低于B組的5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4,P<0.05),所以,對ICU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經鼻空腸管途徑比經鼻胃管途徑更安全、更有效。
[參考文獻]
[1] 王文海.ICU呼吸衰竭患者營養支持治療[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9):112-113.
[2] 臧麗麗,曹秉振,周蘭月,等.螺旋形鼻腸管床旁盲插技術在重癥腦卒中患者預防誤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8):118-120.
[3] 彭剛藝,劉雪琴.臨床護理技術規范(基礎篇)[M].2版.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3:365-366.
[4] 劉淑俊,王秋紅.重力鼻腸管在ICU患者腸內營養時預防誤吸的應用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1):204-205.
[5] 王海燕,王芳,李靜.三種鼻飼方式對ICU危重癥患者營養狀況影響的臨床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12):63-66.
[6] 木冬妹,張美芬,楊玉玲.胃管與鼻空腸管腸內營養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應用的比較[J].護理學報,2010,17(3):58-60.
[7] 天翻花,田荷花,李靜文,等.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經鼻胃管與鼻腸管營養支持的對比研究[J].內蒙古醫學,2013,45(12):1506-1508.
[8] 韓林,熊濱.ICU機械通氣患者腸內外營養支持治療的效果比較[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0,3(6):538-541.
[9] 鄭曉倩,蔡圓圓,鄭海燕.ICU危重癥患者不同營養方式耐受性、安全性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6):1479-1480.
[10] 蔣麗君,呂蔚平.不同途徑鼻飼腸內營養應用于急性卒中患者的比較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496-497.
[11] 賽航.鼻空腸管和鼻胃管腸內營養對重癥患者血清胃泌素分泌影響的比較[J].河南中醫,2013,33(B04):305-306.
[12] 曾榮城,蔣福剛,謝琪.鼻空腸管與鼻胃管在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早期腸內營養中應用效果的比較[J].中華臨床營養,2010,18(12):355-357.
(收稿日期:2014-10-27 本文編輯:郭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