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和等
摘要: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十分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基于交流的“場環境”對建筑設計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文章對當前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主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及其實踐操作方法。
關鍵詞:建筑學專業;場效應;教學模式;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TU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5)01009205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建筑學科提出了的新要求。建筑學專業新教學模式的探討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重視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果,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和啟發,增強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探索性與研究性,提升學生的專業設計思維能力已成為當前建筑學專業教育的目標。為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專業人才,長沙理工大學建筑系建筑學專業設計課程[主要包括建筑設計基礎、建筑設計(一)—(八)、城市設計等課程]教學團隊開展了“場效應”教學模式的前期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其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 建筑學專業“場效應”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目前各類教學“場效應”的研究不斷拓展,但是系統結合高校專業特征的“場效應”教學模式與理論的研究還比較欠缺。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由于專業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就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來看,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對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理論的認識還較模糊
在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實踐中,對結合專業特征的“場效應”課堂教學的作用認識不足,其理論建構也有待進一步加強。傳統的師徒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僅注重學生繪制草圖、教師修改圖紙的單向教學模式,專業設計知識存在于教師的經驗中,而學生只能通過觀摩與模仿來學習設計,這種教學模式是混沌與隨機的,不具備系統性?!皥鲂苯虒W模式理論建構的基本出發點是,對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中的共性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升到可操作的教學方法論的層面,用于指導實踐教學[1]。 2.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體系還不夠完善
現代建筑學專業教育起源于巴黎美術學院,其特點是建筑師完全通過繪圖來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設計思想,注重草圖、制圖與渲染技能的培養;到20世紀初的包豪斯教學體系,是將抽象形式語言的訓練代替了傳統的古典建筑語言的練習;到20世紀50年代的“德州騎警”,提出以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空間共性作為建筑設計訓練的核心,使得現代建筑設計成為可以傳授的技能。總的來看,基于“德州騎警”這一建筑教育理念的基本認知來建構建筑學專業課堂教學的“場效應”體系是可行的,但對其體系還應作進一步的完善。
3.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實踐教學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通適性的“場效應”教學理論的建構,對專業特征明顯的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來說,其理論的可指導性是有限的。在結合專業設計的“場效應”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摸索中,逐漸形成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場效應”的基本原則與基本教學內容,對“場效應”教學模式中的教學環境、教學手段等問題也更加重視,將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知識點通過“場效應”教學模式,來建構其專業知識的整體性與可教性。
二、 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建構
(一)“場效應”教學模式建構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文從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特色的視野出發,結合多年來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來探討當前建筑學專業“場效應”教學模式,以期尋找相應的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規律,以及實踐教學的具體手段與措施。
理論層面:研究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特色視野下的“場效應”教學模式的結構與功能,找出適合專業設計課程特征的“場效應”教學模式的基本規律,構建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理論框架[2]。
技術應用層面:總結以往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特色教學經驗,提出與專業設計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相匹配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針對專業教育新技術,研究“場效應”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技術的應用、教學場所與環境的營建、教學方法的創新,構建適應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特征的“場效應”教學手段與措施(表1)。表1建筑學專業“場效應”教學模式改革內容、目標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具體改革內容現行教學改革目標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專業教學場所普通的專業教室專業教室的空間分隔與限定,打造大開放、中開放、小開放的專業教學空間層次專業教學場所的改造教學手段以板書+講解為主
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單向式教學以多媒體+講解為主
教師啟發與學生思考和動手的互動式教學編寫相關多媒體課件(注重課件的視覺、聽覺、沉浸等效果)教學側重點注重知識點的講解注重教學的圖例示范性課程作業設置的調整課程教學課時理論講解與學生設計側重案例的學習調整教學課時計劃課程的針對性建筑學專業的課程教學完全相同,不具有針對性按建筑學專業的專業課程差異來設置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課程針對性針對建筑學專業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以適應相應專業培養要求課程教學與作業設置的關系按照設計進程單獨設置教學作業建立設計系列訓練的內在邏輯關系試驗案例解讀—吸收借鑒—交流啟發—創作設計關系課程設置與專業后續設計課程的關系每門設計課程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完成,缺少啟發性,系列課程教學相互脫節基于場環境建立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循序漸進的教學關系密切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的關系,做到學以致用續表具體改革內容現行教學改革目標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教學的培養目的靜態的建筑設計訓練動態的設計構思訓練,培養學生形、色、體、空間的邏輯關系理順教學思路,完善課程作業的設置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傳統的藝術類培養模式結合建筑學專業特點設置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練習作業,注重具有專業特點與特色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結合專業設置課堂練習作業,培養學生的實踐與觀察能力學習方法的改變重視圖面表達重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鼓勵與引導學生動手制作模型的學習方法作業考評方式最終的圖面評分重視過程管理調整作業評分法則 注重評圖的評分效應 (二)“場效應”教學模式建構方案
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實施方案主要側重于兩個方面:第一,適合開展“場效應”教學模式的教學空間的建構;第二,適合“場效應”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摸索與總結。其實施方案的分解如(圖1),方案實施進程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對已開展的場效應教學實踐進行總結分析,找出問題與不足。對國內外已有的有關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成果和經驗進行歸納、分析和總結,并對當前已有的專業設計課程教學空間進行改造,以適應“場效應”教學的開展[3]。
第二階段,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分析當前專業設計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特征,并對其特征進行總結歸納,使其提升到方法論的層面,指導相應設計課程教學課件及教學方法的提煉;對其不足進行剖析,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與手段。
第三階段,在信息反饋的基礎上,制定較為完整的適應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及具體的方法與手段。
第四階段,成果的總結。
圖1建筑學專業“場效應”教學模式改革實施方案結構分析 (三)“場效應”教學模式建構的實施方法
第一,文獻研究法:對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對相關記載文獻的查閱與考證,總結出對當前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有借鑒意義的理論與方法。
第二,課堂觀察法:結合設計系列課程課堂教學現場,對“場效應”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觀察,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心理與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研究,為確保該教學模式的效果提供基本的信息支撐。
第三,案例分析法:對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下的教學小組進行案例跟蹤與調查,對其教學模式下的專業設計課程作業進行縱向與橫向的比較,力求適應“場效應”教學模式下的專業設計課程作業的設置與學時和知識點的合理配置,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4]。
實施“場效應”教學模式的主要方式是:一是循序漸進地更新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設計經驗傳授為主的建筑設計教學模式,為典型建筑案例信息解碼與學生自主創新進行課程信息編碼的建筑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二是由小范圍實驗到大面積推廣。對開發與制作的建筑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課程教學課件,首先在個別教師指導組內實施,積累經驗后再向其他教師推廣。
三、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一)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教學場地的建造
從傳統的單一的封閉式專業設計教學空間向多元的開放式專業設計教學空間的轉變。開放式教學空間的層次性:大開放的展廳空間(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圖2)。
圖2適應建筑學專業“場效應”教學模式的教學場地 (二)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
適應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教學手段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與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場所和環境相匹配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開發。側重于教學設備的配套與適應專業特點的現代教學技術的采用,主要是多媒體設備及建筑模型設備的配置。
第二,適應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課程教學課件的編寫與研發。結合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的術語性、圖示性、空間性,注重課件對術語的闡述、對圖示的分析和對空間的表達等(圖3),通過教學課件來承載專業設計課程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與標準。
圖3“場效應”教學模式下的協作制作設計模型示例 適應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以下二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示范性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講授專業設計知識點過程中采用案例示范教學方式。教師讓學生參與到示范教學中,學生用所學的典型建筑案例激發自身的設計潛力。教學中教師做好知識點的掌控與基本原則的把握,課堂上可以針對示范的建筑案例開展深入的討論,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了解學生在專業設計知識學習上的問題所在,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5]。
第二,啟發性的教學方法。重視理論指導與實訓的結合,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應重視在基本理論認知下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訓練。
四、結語
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場效應”教學模式的探索,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可操作性。一個教學模式不是基于經驗的傳授而是基于基本原則的總結與歸納,可操作性是其重要表現。第二,系統性。教學模式的創新是一個系統性的建構,從知識點的設置、教學場所的配置、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方法的采納等均是一個系統工程?!皥鲂苯虒W模式正是基于以上兩方面的價值,值得在建筑學專業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實踐中去探索。
參考文獻:
[1]嚴鈞,李蘇旻,鐘炯光.虛擬現實技術在傳統聚落保護中的應用研究.2007年全國建筑院系建筑數字技術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123-125.
[2]王建國,張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3]朱文一.當代中國建筑教育[J].建筑學報,2010(10):1-4.
[4]戴儉,竇強,張勇.建筑構成方法在建筑設計教學中的運用探索[J].建筑學報,2010(10):29-31.
[5]韓冬青.分析作為一種學習設計的方法[J].建筑師,200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