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粉華等
摘要:為研究和驗證諸多防治技術集成的綜合應用效果,2011年,開展了水稻病毒病綜合防控技術示范應用研究,結果表明,運用機插方式集中育苗、無紡布全程覆蓋輔助抗病品種的應用、適期藥劑防治傳毒昆蟲,控制水稻病毒病效果顯著。秧田期全程覆蓋技術,能徹底隔絕1代灰飛虱對秧苗的傳毒危害,切斷傳毒鏈,達到有效控制水稻病毒病的目的,結合大田防治2代灰飛虱,對大田期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可達到95%以上。
關鍵詞:灰飛虱;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防治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 S435.112+.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2-0137-03
收稿日期:2014-11-05
基金項目: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編號:201003031);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編號:SXGC[2013]359);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編號:CX[14]2030)。
作者簡介:李粉華(1973—),女,江蘇金壇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草害監測及防治技術推廣。E-mail:jtlfh@163.com。
通信作者:朱葉芹,推廣研究員,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技術推廣。E-mail:zyq@jsagri.gov.cn。水稻條紋葉枯病、水稻黑條矮縮病均為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傳播引起的水稻重要病毒病害,危害的嚴重性被稱為水稻上的“癌癥”。水稻條紋葉枯病1998年開始在江蘇省部分稻區流行,2001年,在大部分稻區如鹽城、淮安、泰州、揚州、連云港、蘇州等地暴發流行且不斷蔓延;2002年,發生面積擴大至100萬hm2,病株率達5%~25%,重病田病株率達50%[1];2004年,發病面積達157萬hm2,占江蘇水稻種植面積的79%,成片水稻絕收;2005年,發病面積達到187萬hm2,并開始向浙江、安徽、河南、山東、上海等周邊省市蔓延,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2]。2006年以來隨著灰飛虱發生量的上升和感病品種種植面積的擴大,水稻病毒病在江蘇、浙江、山東等稻區大面積發生,并迅速上升為當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2007年,水稻黑條矮縮病首次在江蘇粳稻上普遍發生,重病田連片絕收,2008年,發病面積達26.7萬hm2,2009年,進一步上升到33.3萬hm2,給江蘇水稻生產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3]。關于傳毒媒介昆蟲灰飛虱發生危害[4-5]及傳毒[6-8]前人已開展很多研究。部分學者系統研究了灰飛虱傳水稻病毒病的發生危害規律[9-11]及防治技術[12-14],并在大面積開始應用。為研究和驗證諸多防治技術集成的綜合應用效果,我們于2011年開展了水稻病毒病綜合防控技術示范應用研究,為大面積推廣和控制危害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研究核心區位于金壇市金城鎮大亭村(31°45.966′N,119°30.442′E),地處長江下游江蘇省南部,常年水稻(粳稻)種植面積在20 000 hm2左右。常年年均氣溫15.3 ℃,年均降雨量1 063.6 mm,雨水多集中于春夏秋季。常年年均日照時數為2 035.5 h。
2011年,經免疫斑點法測定,麥田越冬代介體昆蟲灰飛虱水稻條紋葉枯病毒帶毒率9.60%[15-17]。
1.2應用技術處理
應用技術處理見表1。1.3調查與計算方法
根據測報規范,7 d調查2次示范區、對照區及大面積手栽稻病毒病與介體昆蟲灰飛虱發生動態。調查方法:(1)秧田期。示范區及大面積手栽稻秧田多秧田調查,每塊秧田30點,每點盆拍0.05 m2秧苗,計算每667 m2蟲量。對照田秧田30點,每點盆拍0.05 m2秧苗,計算每667 m2蟲量。(2)大田期。示范區及大面積手栽稻多田調查 每塊田調查盆拍60穴稻叢,計算百穴蟲量。病毒病第一顯癥高峰期,調查病毒病病情與防控效果;8月中下旬病毒病危害穩定后,再進行表1灰飛虱傳水稻病毒病綜合防控技術處理類型處理示范區面積66.67 hm2,水稻品種為武運粳23(抗條品種)[18];種子處理用25%咪鮮胺乳油2 mL、6%殺螟丹水劑6 g及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 g兌水6 kg浸稻種5 kg,浸種48 h;5月25—30日播種,塑盤育秧,秧田全程覆蓋30 g/m2無紡布,6月13—20日機插。移栽前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0 g/hm2送嫁藥帶藥移栽,7月4日用30.2%甲維·毒死蜱乳油50 mL/hm2+50%稻豐散乳油1 200 mL/hm2防治大螟、二化螟,兼治2代灰飛虱。常規手栽稻
面積1 340 hm2,品種為武運粳23、武運粳24等;種子處理用25%咪鮮胺乳油2 mL、6%殺螟丹水劑6 g及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 g兌水6 kg浸稻種5 kg,浸種48 h;5月12—15日播種,水育秧,6月13—15日手栽。移栽前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0 g/hm2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 g/hm2送嫁藥帶藥移栽,7月4日用30.2%甲維·毒死蜱乳油 750 mL/hm2+50%稻豐散乳油1 200 mL/hm2防治大螟、二化螟,兼治2代灰飛虱。對照(CK)
面積1 600 m2,秧田100 m2,水稻品種武運粳7號。5月17日浸種,浸種藥劑為25%咪鮮胺乳油2 mL加6%殺螟丹水劑6 g兌水6 kg浸稻種5 kg,浸種48 h,催芽,5月22日播種,旱育秧,地膜加遮陽網覆蓋,5月30日上午秧苗2葉期時揭開,苗期不用藥防治病蟲害。6月21日下午移栽,栽后至收割未用藥防治病蟲害。
1次調查,比較防控效果。調查方法:(1)秧田期。對照秧田5點取150株秧苗,計算病株率;示范區及大面積手栽稻多秧田各取50株秧苗計算病株率。(2)大田期。對照田5點調查150穴稻叢,計算病穴率、病株率;示范區及大面積手栽稻多田每田5點調查50穴稻叢,計算病穴率、病株率。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對灰飛虱發生動態的影響
2.1.1不同處理對秧田期灰飛虱發生動態的影響調查及燈誘結果顯示,2011年,金壇1代灰飛虱成蟲從麥田向外擴散的高峰期為5月25日至6月3日,擴散高峰日出現在5月30日。由于示范區機插秧苗秧田期全程覆蓋無紡布,6月2—21日秧田未查見傳毒介體昆蟲灰飛虱成蟲、若蟲;大面積手栽稻秧田期灰飛虱6月2日為40.25萬頭/667 m2,6月7日達55.20萬頭/667 m2,此后可能由于用藥防治的原因逐漸下降;對照田秧田期灰飛虱6月2日為24.96萬頭/667 m2,此后迅速上升,6月9日達88.56萬頭/667 m2,主要原因可能是對照秧田鄰近示范區,該區域周邊基本無裸露秧苗,周邊雜草、經濟作物上的灰飛虱集聚的結果。6月9日后秧田蟲量開始迅速自然下降(圖1)。對照田6月2—7日灰飛虱蟲量低于大面積手栽稻秧田,此后一直高于大面積手栽稻秧田。
2.1.2不同處理大田期灰飛虱發生動態對照田、大面積手栽稻、示范區3種不同處理田間傳毒介體昆蟲灰飛虱蟲量從6月下旬至7月14日均不高。7月16日至8月23日3種不同處理田間傳毒介體昆蟲灰飛虱蟲量有所上升,對照田略高于大面積手栽稻和示范區稻田。8月23日后對照田、大面積手栽稻、示范區3種不同處理田間傳毒介體昆蟲灰飛虱由于氣候條件適宜,蟲量突增,對照田由于不用藥防治,田間蟲量明顯高于大面積手栽稻田和示范區稻田(圖2)。
2.2不同處理條紋葉枯病危害情況
2.2.1不同處理秧田期條紋葉枯病危害情況示范區秧田未查見病株,秧苗移栽到大田后都達到無病的效果,水稻條紋葉枯病株防效為100%;對照田6月19日見病,6月21日移栽前病株率為0.93%,明顯高于示范區病株率,兩者差異顯著;常規手栽稻播種時間較早,6月13日見病,移栽前病株率為1.58%。
2.2.2不同處理大田期條紋葉枯病危害情況大田分蘗期調查,對照田6月27日隨著分蘗高峰的到來進入發病高峰,7月11日調查病穴率為36.00%,病株率最高達4.50%;示范區機插稻未查見發病株;大面積手栽稻6月27日調查水稻條紋葉枯病最重,病穴率7.30%,病株率3.63%(圖3)。
9月5日破口抽穗期調查,示范區的機插稻田僅田邊零星見病株;對照田發病較重,病穴率與病株率分別為56%、11.3%,與示范區差異明顯;大面積手栽稻田平均病穴率、病株率分別為5%、0.64%。表明秧田期全程覆蓋無紡布,杜絕了1代灰飛虱秧苗期的傳毒危害,減輕了大田分蘗期2代灰飛虱的蟲量,減輕了水稻拔節孕穗期條紋葉枯病的發生和危害。大面積手栽稻田由于秧田期、大田前期控制傳毒介體昆蟲灰飛虱發生和危害,同時也控制了水稻條紋葉枯病的發生和危害。
2.3大田期黑條矮縮病發生情況
大田期對照田發病明顯,分蘗后期7月16日調查,病穴率14.00%,病株率2.80%;示范區未查見病株;大面積手栽田分蘗期病穴率、病株率分別為5%、1.3%;水稻生長后期9月13日調查,對照田病穴率6.00%,病株率為2.70%,示范區內的機插稻未見病;大面積手栽稻未查見病株,防控效果差異明顯(圖4)。
2.4水稻病毒病對產量的影響
經穗期考察,對照田有效穗為215.7萬/hm2,示范區平均有效穗325.5萬/hm2,對照田比示范區減少109.8萬/hm2,有效穗降低33.73%。灰飛虱傳病毒病的危害主要是影響水稻的有效穗數。
3討論
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之所以被稱為水稻上的“癌癥”,是因為水稻一旦感染發病,田間幾乎無藥可治。這2種水稻病毒病均為媒介昆蟲灰飛虱傳播引起,治蟲防病的防治策略是灰飛虱傳水稻病毒病防治的重要手段。除秧田防治外,水稻移栽后大田初期對2代若蟲的防治同樣重要 [18-20]。大面積手栽稻田,秧田期、大田初期及時用藥防治灰飛虱,控制傳毒,不僅可延緩水稻病毒病發生危害時間,而且可大大降低發生危害程度,本研究進一步驗證了治蟲防病的科學結論。
隨著防控技術的推廣和抗病品種的種植,水稻條紋葉枯病的危害雖逐漸回落,但仍在持續流行,水稻黑條矮縮病有日趨嚴重和蔓延態勢,原因主要與灰飛虱的再猖獗、病毒的有效積累和抗性基因的單一性有關[21]。為實現水稻病毒病的可持續控制,就應該采取“抗、避、斷、治”綜合防治策略的集成應用。單項技術難以完全有效地控制水稻病毒病的發生和危害,綜合防控是水稻病毒病防治的根本出路。研究結果表明,運用機插方式集中育苗、無紡布全程覆蓋輔助抗病品種的應用、適期藥劑防治傳毒昆蟲,控制水稻病毒病效果顯著。秧田期采用全程覆蓋技術,能徹底隔絕1代灰飛虱對秧苗的傳毒危害,切斷傳毒鏈,從而達到有效控制水稻病毒病的目的。結合大田防治2代灰飛虱,對大田期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可以達到95%以上。綜合防控技術的集成應用,采用秧田防蟲網或無紡布全程覆蓋+機插秧+適期遲播+適期移栽是一個可行的選擇[21]。該集成技術突破了品種的限制,不使用化學農藥,是針對阻斷灰飛虱的傳毒而設計,可以實現對灰飛虱傳播的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2種水稻病毒病的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程兆榜,楊榮明,周益軍,等. 江蘇稻區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生新規律[J]. 江蘇農業科學,2002(1):39-41.
[2]周益軍. 水稻條紋葉枯病[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3]周彤,王英,吳麗娟,等. 水稻品種抗黑條矮縮病人工接種鑒定方法[J]. 植物保護學報,2011,38(4):301-305.
[4]孫國俊,蔣林忠,董波,等. 金壇地區灰飛虱發生動態研究[J]. 江西農業學報,2008,20(9):74-76.
[5]陳思宏,馬學文,于涌鑫,等. 灰飛虱發生動態及其主要防治措施[J]. 江蘇農業科學,2003(增刊1):13-14.
[6]Gingery R E,Nault L R,Yamashita S.Relationship between maize stripe virus and rice stripe virus[J].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1983,64(8):1765-1770.
[7]Kisimoto R.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ability of a planthopper vector: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 to acquire the rice stripe virus[J]. Virology,1967,32(1):144-152.
[8]Shinkai A. Studies on insect transmission of rice virus diseases in Japan[J]. Bulletin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a Series C,1962,14:1-112.
[9]謝聯輝. 植物病原病毒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10]程兆榜,任春梅,周益軍,等. 水稻條紋葉枯病不同地區分離物的致病性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2008,38(2):125-131.
[11]周彤,吳麗娟,王英,等. 水稻對黑條矮縮病感病生育期研究初報[J]. 華北農學報,2010,25(6):128-131.
[12]季敏,孫國俊,董波,等. 機插水稻苗期無紡布全程覆蓋控制條紋葉枯病研究[J]. 中國植保導刊,2009,29(10):18-20.
[13]孫國俊,蔣林忠,季敏,等. 機插水稻條紋葉枯病防治技術研究[J]. 江西農業學報,2009,21(1):74-76.
[14]王華弟,祝增榮,陳劍平,等. 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流行規律、監測預警與防控關鍵技術[J]. 浙江農業學報,2007,19(3):141-146.
[15]周益軍,劉海建,王貴珍,等. 灰飛虱攜帶的水稻條紋病毒免疫檢測[J]. 江蘇農業科學,2004(1):50-51.
[16]NY/T 2059—2011灰飛虱攜帶水稻條紋病毒檢測技術[S].
[17]NY/T 1609—2008水稻條紋葉枯病測報技術規范[S].
[18]朱邦輝,徐曉杰,石世杰,等. 抗條紋葉枯病新品種武運粳23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 中國稻米,2010,16(4):60-61.
[19]朱葉芹,楊榮明,刁春友. 江蘇省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生原因及治理對策[J]. 江蘇農業科學,2005(6):29-30.
[20]孫楓,徐秋芳,程兆榜,等. 中國水稻黑條矮縮病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學報,2013,29(1):195-201.
[21]周益軍,李碩,程兆榜,等. 中國水稻條紋葉枯病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學報,2012,28(5):1007-1015.鄭偉,王彬,馬驍,等. 6種殺菌劑防治火龍果莖斑病的田間藥效[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