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征
摘 要: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對于課堂政治理論教育而言的,其具有目標的隱蔽性、形式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及效果潛在性等特點。目前,我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徑主要有定期的組織生活、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新媒體的輿論宣傳、專業課堂及導師的言傳身教等等。現階段,我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環境的營造、制度的健全、人才的培養、對學生心理的把握等幾大方面下功夫,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高校 隱性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c)-0226-02
1 相關概念解析
1.1 隱性教育
隱性教育又可稱為隱性課程、潛在課程,一般指學生無意識地獲得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隱性課程理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美國學者杜威及其學生提出的“學習三部曲”,即主學習、副學習和附學習。而后,美國教育學家杰克遜在1968年出版的《班級生活》一書中正式提出隱性課程概念,隱性課程是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的或非計劃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等。我國出版的《教育大辭典》對隱性課程的定義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顯性課程”相對。
1.2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美國學者W·阿普爾、英國學者M·F·D·揚等研究者認為,學校不是一個觀念的開發市場,特定的社會集團傾向于把特定種類的知識篩選出來,并結合到課程中去,這些內容以隱含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與態度,發揮著維持、復制、再生產現存社會制度的作用。在我國,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教育主體將主流意識形態以各種易被學生接受的形式,滲透到教育對象的學習、生活各環節中,以補充第一課程的失效性,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合格公民。
2 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是針對顯性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育而言的。無論是從目標、形式、內容和效果等方面看,它都具有明顯的特點。
2.1 目標的隱蔽性
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是蘊藏在教育對象參加的各類活動之中,其教育目標是教育者按照教育對象的實際需要和社會發展要求事先設定的,隱藏在其豐富、活潑的活動形式下,易于被教育對象接受,降低排斥感。
2.2 內容的豐富性
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涉及價值、情感、家庭、社會、國家等等生產生活領域的各個環節,其內容的豐富性可見一斑。現階段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多的偏重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較高的職業素質,使其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立足社會。
2.3 影響的潛在性
隱性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隱”,不僅教育目的“隱”,同時其結果也具有“隱”的特點。它不同于第一課堂的學習,可用試卷、成績判定其教育成果,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生活中的點滴潛隱默化地影響到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中的。它的效果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表現出來。
3 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徑
現階段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一方面是通過對第一課堂的延伸,即從專業課和導師的日常教學活動入手;另一方面是通過第二課堂的補充,即從豐富的組織生活、校園文化生活及社會實踐活動著眼,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各個領域。
3.1 黨團支部的組織生活教育
黨團支部的組織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黨校、團校的定期的培養教育,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可以極大的提高青年學生的凝聚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他們了解國情、黨情、社情,關心國家大事和世界局勢,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
3.2 日常校園文化生活的教育
大學校園文化生活十分豐富,各類社團組織林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可以利用這些平臺,通過舉辦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藝、體育活動,以及各類大型講座、比賽,寓教于樂,滲透團結、友愛、合作、創新、誠信等價值觀和道德觀,培養當代青年的優秀思想道德品質。
3.3 社會實踐的感化教育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在實踐中,高校青年才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投身生產生活第一線,通過各類社會調研、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等活動,認識國情,提高綜合能力,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其熱愛社會、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以便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利用所學更好的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3.4 新媒體的輿論傳播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替代和缺少的基本工具。新時期,各類新興媒體成為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利用微博、博客、空間、微信等形式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向大學生提供學習、生活、工作、心理咨詢等各類服務,占領著輿論陣地。同時,電視、廣播、報刊雜志、手機等傳統媒體的輿論宣傳和教育作用也同樣發揮著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全方位宣傳主流意識形態,保證國家文化安全。
4 如何進一步提高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尚有待進一步發展,目前在環境營造、制度建設與完善、人才培養及學生心理把握等方面均有發展空間,其實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4.1 抓環境,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的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古以來,廣大教育者就十分重視教育環境的營造。在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育者必須重視營造、利用和諧的教育環境,打造良好的政治、學術、文化、生活氛圍,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使大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4.2 抓制度,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健全的制度是提高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必不可少的保障。現階段我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處在初步發展階段,更多的表現為偶然性和隨意性,尚沒有形成系統的教育制度,教學環節設計、評價標準體系等亟待完善,需要進一步提高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3 抓人才,打造專業的教師團隊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還局限于對第一課堂教師的培養,而很少有穩定的、專業的隱性教育團隊,而更多的是由團組織的指導教師擔任,其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有待提高,理論水平和隱性教育意識還需進一步增強,打造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經驗豐富、能夠長期指導學生教學實踐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團隊是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金曉萌,曹軍.論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93-195.
[2] 張俊景.淺談高校學生德育狀況及隱性教育[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07(7):120.
[3] 莫麗琴,齊俊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J].德育研究,2011(32):73-74.
[4] 李延青,李志強.淺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及其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9):172-173.
[5] 江立成,朱克平.高校思想政治隱性教育資源芻議[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