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嘯寅 張弘 蔡飛
導讀: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在校企合作深度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深入分析,并借鑒發達國家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有助于我們把握校企合作的本質,并在此基礎上指導我們開展以能力提升為核心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內涵建設。
多年來,國內各類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性探索,取得了豐碩的經驗和成果,為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同時,在具體的校企合作實踐過程中,諸多觀念層面、操作層面上的問題不斷浮現出來,常使得校企合作不能實現效果與效益的融合發展。借鑒國外校企合作的經驗,梳理我國當前校企合作的實踐困境,將有助于促進校企合作有效落實到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上,提升當前職教的創新水平與競爭優勢。
一、國外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概況
(一)美國的校企合作模式——營造工業環境
校企合作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的美國,經過一百多年的歷程,在國外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據一份研究文章介紹,[1]校企合作的思想萌芽始于1862年美國通過的《莫里爾贈地法》。自這部法案頒布以來,美國的校企合作經歷了一個由19世紀的早期探索,20世紀50年代初的逐步成型,到20世紀50年代末正式建立的發展歷程。在這一發展歷程中,美國大學與社會外部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這篇研究文章說:“美國著名的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這樣分析大學與社會外部關系的歷史發展進程:‘大學——宗教團體的關系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大學——國家的關系也日益減少;展望未來,將產生最激動人心的管理方法——高等教育與企業的聯系。”
《莫里爾贈地法》明確規定了受贈土地的大學,要承擔對從事農業及機械業有關的就業員工的教育義務,并支持創辦農業和機械學院,為社會工業界提供技術人才,以滿足當時美國社會農業和工業迅速發展的要求。此后美國1887年的《hatch法案》和1914年《史密斯杠桿法》鼓勵大學根據產業需要進行各種試驗與應用研究,促進了學術界與產業界的良好互動。到20世紀50年代,斯坦福大學產學研及“硅谷”的成功,成為美國校企合作進入發展成熟期的標志。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聯邦政府的資助下,大學與企業合作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在大學里營造一種工業環境,通過研究和開發培養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
(二)新加坡的校企合作模式——“教學工廠”
關于“在大學里營造一種工業環境”,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詮釋。南洋理工學院將其稱為“教學工廠”。所謂“教學工廠”,按南洋理工學院的做法,指的是在現有的教學系統(包括理論課、輔導課、實驗和項目安排)的基礎上,通過項目開發和企業項目,在教學環境內營造企業環境,由模擬到模仿再到融合,將企業實踐環境與教學環境融合在一起,使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多元化、多層次的工作環境里。這種教學模式不但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完善和有效的學習環境和過程,鼓勵和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以及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提供了教職員開發能力和專業培訓的途徑,密切了學校和企業的聯系,確保了學校培養適應企業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工業環境”或“教學工廠”指向的是各種技術類的專業,但是在南洋理工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也能夠得到一種由學院在校內開設的各類商品銷售場地所營造的“商業環境”。
(三)德國的校企合作模式——“雙元制”
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也為世人所稱頌,并且將德國的“雙元制”(以企業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看成是世界職業教育的榜樣。有研究者將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確立時期。這一時期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此時的德國隨著經濟的復蘇正面臨著巨大的高級技術人才的缺口,但是崇尚精英教育的德國卻很少專門培育技術型人才,中等職業教育水平又較低,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即是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第二時期是20世紀70年代,德國建立了校企聯合辦學的職業技術學院,學制也從四年縮短為三年。這一時期德國盡管仍然面臨著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的缺乏,但是這一時期由于校企合作開展教學活動,學校的理論教學與企業的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生畢業后即能勝任工作,深受企業歡迎。著名的“雙元制”模式即在這一時期形成。第三時期是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鞏固發展時期,通過頒布《職業學院法》,確立了應用科技大學的重要地位,并且建立了一批文科性質的行政管理應用科技大學,促進了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第四時期是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時期,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也進入了信息化、國際化的時代。[2]
通過簡略的歷史回顧,可以看到,高等職業教育始終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對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而形成的。這一本質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成效,因而也就成為我們深化校企合作、開展校企合作內涵建設的指導原則。
二、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頸矛盾
(一)基地建設的品質不高
隨著我國校企合作實踐的深入,存在的矛盾也在不斷呈現。有的院校或專業在校企合作實踐過程中,感到校企合作基地建設的品質不高,不利于校企合作目標的實現。如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感到教師的“雙師素質”有待提升,這主要是因為專任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兼職教師的理論水平還沒有達到有效互補甚至是深度融合的目的;在頂崗實習方面,存在著學校頂崗實習計劃與企業對頂崗實習工作崗位提供的矛盾沖突,導致學校按計劃安排學生進入頂崗實習時,可能企業此時并無用人需要,或沒有合適的崗位提供頂崗實習;在制度建設方面,感到校企合作還缺乏制度支持和制約,企業對頂崗實習沒有什么明確的責任和義務,只是將其當成是一條人才招聘的途徑,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內驅力。[3]
(二)深化實踐的對策匱乏
針對校企合作實踐中產生的種種問題,為深化校企合作,人們也提出了許多解決的對策。例如,比較典型的看法認為校企合作模式的選擇是校企合作是否成功的關鍵,比如將企業引入校園,建立校辦企業模式;校企合作的訂單培養模式;以學校為主導或以企業為主導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等,都是推動校企合作向深層次發展的適合的模式。[4]但是校企合作實踐的深化不可能坐等一個完善的體制機制的建立,而且體制機制構建到什么樣的狀態和程度,也仍需要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和提出。此外,即便有了一套相應的體制機制,學校是否就能有發揮其為企業服務的能力和作用?在目前狀況下,如何深化校企合作,仍是一個待解的問題。
(三)合作模式的銜接障礙
再就校企合作的模式選擇而言,應當說,校辦企業(或校中廠)模式、訂單培養模式、合作辦學模式等等都是很好的模式。但是,這些模式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方便法門,可以方便照學,實際上這其中的任何一種模式的建立和運行,都蘊含著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這里涉及到學校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教學計劃安排、教學方案設計、教師服務企業的能力、校企資源的共享、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等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主要還是依賴于學校專業教學的整體能力和服務企業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缺乏或不足,必然導致這種模式難以建立,或難以持續。其他合作模式和“校中廠”模式一樣,也都有許多影響其形成的問題。
不難看出,研究深化校企合作問題的主體主要還是學校的教師們,而且主要是站在高職教育發展的角度提出問題和對策,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訴求卻少有論及。實際上,企業在校企合作中也并不是不重視、不積極,相反,許多企業尤其是許多眼光長遠的企業對校企合作表現出了充沛的熱情,以及對校企合作深度發展的渴求,這是許多研究者所沒有注意或觸及到的事實。應該看到,企業在校企合作中是有其自身的利益訴求的,問題是企業的利益訴求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得以實現,這是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校企合作的深化是難以實現的。當然,這個問題最后還是應當歸結為教師們服務企業的能力,以及對企業利益訴求的清晰的認識。校企合作其實是一種“相互補充,共同促進”的發展模式,校企合作只有在不斷相互補充的過程中才能逐步走向深入。
說明:本文系住建部《高職高專房地產類專業“四個合作”校企互動運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建人專函﹝2012﹞22號)課題后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趙玖香.校企合作發展歷程及研究現狀概述[J].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2011(2).
[2]殷紅.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及對我國高職校企合作的啟示[D].天津大學,2012.
[3]張鳳英.物業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存在問題與對策[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8).
[4]張嚴心,趙軍榮.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經濟視角,2012(7).
責任編輯:張 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