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的叢建輝博士、劉學敏教授等學者在2014年第4期《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上發表了題為“城市碳排放核算的邊界界定及其測度方法”一文中指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于2013年9月發布了其第五次評估的首份報告,該報告進一步提高了對人類活動引發全球氣候變暖的確信程度。城市作為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區域,必然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熱點和重點地區,其低碳化發展對實現全球減排目標至關重要。因此,許多國家把城市視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空間載體,全力推進低碳城市建設。“可測量才可管理”,建設低碳城市的首要前提是科學地核算城市碳排放量、編制城市碳排放清單,以便于管理者清晰、準確地掌握城市各個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其中,消費視角核算屬于目前理論探討的熱點和前沿領域,城市轄區內各種主體(政府、企業、居民)消費商品和服務的行為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其排放源可以來自城市地理邊界內,也可以來自地理邊界外。
中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格外重視城市層面的溫室氣體減排,于2010年和2012年分兩批確定了36個低碳試點城市,明確要求這些試點城市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但目前城市碳排放核算因受制于邊界界定問題及測度方法的不一致,滯后于低碳城市建設的需要。科學地核算城市碳排放量是低碳城市建設的首要環節,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重大。與西方國家城市相比,中國城市在空間結構、管理方式及統計體系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特殊性,此外國內不同城市相互之間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消費習慣等也各不相同。因此,中國城市碳排放核算需要在參考各清單指南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并充分考慮不同區域之間的異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