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
異化理論的發展及啟示
——基于馬克思、盧卡奇、弗洛姆的異化思想考察
楊洋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南京210003)
異化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理論范疇,自馬克思提出勞動異化理論后,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盧卡奇繼承了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物化理論,批判資本主義異化現象。弗洛姆則將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相結合,從文化工業影響的角度描述異化現象。三位學者的異化理論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關注社會中人的生存問題。
馬克思;盧卡奇;弗洛姆;異化理論
“異化”一詞在西方歷史發展悠久,代表人受異己力量統治的狀態。當費希特將異化引入“自我設立非我”“非我”反作用于“自我”的概念時,異化正式被引入了哲學領域。黑格爾認為異化是精神自我演化的否定之否定過程。費爾巴哈將異化描述為一個價值范疇,具有濃烈的道德批判本性。馬克思指出,這些異化觀念大都是關于“人的個性能否徹底解放、人類自由能否徹底實現的問題”。[1]382自馬克思提出異化概念以來,西方哲學的異化研究都要以馬克思的異化思想作參照,或批評或借鑒。客觀地說,后來思想家的異化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偏移了馬克思的方向,比如盧卡奇和弗洛姆。但不可否認,他們對當時社會關注的真摯表達,表達出了異化理論在不同社會時期的關注點與生命力。
(一)馬克思關于勞動異化理論。學術界很多學者都以1845年為界,將馬克思主義分為青年馬克思主義和成熟馬克思主義,“異化”正是青年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概念。特別是在其《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大量運用“異化”概念。具體講,主要是通過“異化”“外化”“自我異化”三個基本概念論述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異化現象。一是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的異化。勞動產品是人本質對象化的外在表現,從屬于勞動者,是勞動的結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產品與工人脫離,變成與工人對立的力量。“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2]52“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2]52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異化的直接表現就是勞動者生產的產品越多,就越窮,就越被統治。二是勞動自身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實質是人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活動。通過勞動,人們的聰明才智得到體現,并在勞動中感受到創造的幸福和喜悅。但在異化條件下,勞動變成人們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在勞動中勞動者“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2]54三是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類區別動物的根本特征,亦是人能動的類生活,本應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但勞動的異化導致人不能確認其類本質,把本應自由自覺的勞動變成生存的手段,勞動的本質特性喪失。四是人和人之間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的異化、勞動自身的異化、人類本質的異化必將導致人與人之間發生異化,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我異化”。此時工人之間的勞動關系是生疏的,是勞動原有之意以外的。通過馬克思對異化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馬克思眼中異化與經濟有著直接關系:工人階級的勞動產品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和商品生產的普遍化。
(二)盧卡奇的異化(物化)理論。盧卡奇雖然沒有直接提出異化概念,但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中,他提出了一個至今仍然被理論界關注和探討的話題——物化理論。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可以說是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繼承和發展。盧卡奇的物化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人的一切關系的物化”。也就是在商品生產過程中物與物的關系代替了人與人的關系,物的關系掩蓋人的關系。二是物反過來控制人。“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某種通過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相對立。”[3]147盧卡奇認為物化在資本主義的整個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是人們必然面對的直接現實。首先是主客體的物化。客體方面表現為勞動的日趨合理化,將整體勞動分解成各個部分,局部操作獨立化、原子化。主體方面,在勞動合理化的過程中人被當成是機械的一部分置于生產系統中,“隨著勞動過程越來越合理化和機械化,工人的活動越來越多地失去自己的主動性,變成一種直觀的態度,意志越來越失去”。[3]151工人之間相互隔離,客體的分割導致主客體原有的紐帶被破壞。二是物化領域的拓展。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并不只是局限于經濟領域,而是進一步論述了物化現象引起的物化意識。“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物化結構越來越深入地、注定地、決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識里。”[3]156盧卡奇將物化置于資本主義的外在和內在生活之中,認為物化在資本主義社會無處不在,已深入到人的意識中。由于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分工,物化意識導致科學和哲學的片面性,人習慣性地形成孤立地看待事物的方法,上升到哲學層面,則是放棄了對整體的認識,認識不到社會的整體發展規律。盧卡奇的物化理論雖然關注整體,但卻沒有深入單個領域,將物化概念普遍化、對象化,過分強調主客體的統一性。但不可否認,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拓展,特別是盧卡奇結合自己生活時代的資本主義現狀,將物化理論拓展到文化和意識層面,為以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研究建構了理論框架,尤其對法蘭克福學派影響甚深。
(三)弗洛姆的異化理論。弗洛姆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對馬克思的《巴黎手稿》進行解讀后,弗洛姆發表了專著——《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提出了“體驗異化理論”。弗洛姆認為,人正常的存在應是通過自身力量和自身精神的豐富性體驗自我。異化條件下,人的存在依賴人之外的力量,將個人的生活本質外現。異化是人精神和心理異化的過程。人的自主性不是依靠本身,而是依靠外在的力量。在弗洛姆看來,異化的根源為偶像崇拜。人消耗時間和精力制造偶像,卻對自己制造的偶像跪拜。“人們崇拜的偶像不是別的,只是人類自己力量的結果。”[4]68偶像崇拜從人類產生文明史就已開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愈加嚴重。在勞動生產領域之外,偶像崇拜在逐漸隱藏的同時已經深入生活的各個層面和領域。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呈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內容和特征。一是社會生產領域的異化進一步加劇。在晚期資本主義體系中,工人的自由行動權被進一步剝奪,在原子式管理下,工人勞動更加單調、更加機械,勞動成為金錢的獲取手段,人在勞動中生命價值和尊嚴被否定。二是消費過程的異化。弗洛姆認為,消費過程異化主要是由金錢的異化職能引起的,擁有金錢似乎就擁有了一切。人占有物品的目的是滿足個人的愿望,而不是為了使用。消費活動不是人性的體驗,而是被刺激起來的個人幻想的自我滿足。本應是達到幸福手段的消費成了目的,純粹為了消費而消費。三是理性轉向理智的異化。理智和理性在弗洛姆看來有本質的區別。理智是為了滿足生存進行的思想活動,是扶助肉體的存在;理性是對現象背后本質的分析,是精神的發展。精神異化表現為理性退化和理智發達,人們關注更多的是肉體的需求,精神上的需要被忽視。四是人與人的異化。人與人的關系發生了錯位,成為“兩個抽象物、兩個機器之間相互利用的關系”。[5]140利益成為人相互交往的目的,每個人都被看做是商品。人際關系的遠近由人利用價值的大小決定,利己主義成為主流,人際關系中愛與恨的感性因素已不復存在,友好的背后是冷漠、疏遠和不信任。弗洛姆通過異化無情地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物質富裕背后的心理失常,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畸形和病態,揭示工業文明對人類精神的毀滅性打擊。但弗洛姆的異化理論過于關注人的主觀感受,忽視社會關系對異化的影響,使得他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具有烏托邦色彩。
雖然馬克思、盧卡奇、弗洛姆的異化思想在范圍、方式和途徑等方面有所不同,卻是關聯密切的。三位學者的異化理論都共同關注社會中人的生存問題,都是從個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現狀出發,關注人的日常生活,并針對社會各層面人的生存情況、對人的異化提出毫不妥協的批判。
三位學者的理論關注點都是社會的人,但仍然有很大的不同。馬克思關注的是工人階級生產過程的異化,反對國民經濟學漠視人生存狀況的實證主義。在他的理論中,人道主義色彩和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摻雜在一起,控訴資本主義將工人工具化的社會現實。盧卡奇關注的是科技理性思維對社會人的異化,從商品拜物教的角度,指出物化意識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在物化的影響下,人生存的孤立化日益嚴重。弗洛姆則從心理分析出發,指出人日益淪為商品,成為抽象物和機器,成為忽視精神追求、只關注生存技能的物。雖然他們關注的人的維度不同,但毫無例外關注的都是社會的人,都是從人本主義出發。他們的異化理論無一不是人生存視域意義上的批判理論。
(一)馬克思與盧卡奇的異化理論比較。一是反科學傳統與科學傳統的對比。在盧卡奇的眼中,生命價值的意義比理性的合理性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認為,理性追求使人成了碎片,割裂了人的完整生活。盧卡奇通過物化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進行批判。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生產日益專門化,勞動過程日益合理化和機械化,變成了理性征服自然對象和人淪喪、異化的過程,理性成為壓迫人的魔鬼,工業成為工人的異化之源。盧卡奇的思想中包含了反科學傾向,既有對人生的哀嘆和同情,又有對科學的歷史性批判。馬克思的異化則是從實證主義出發,分析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現象得出的。雖然馬克思的言語中充分地表達了對異化現象的道德批判,但仍然肯定了異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產生的對象性存在,是一本打開了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2]80二是總體和局部的對比。馬克思所處的19世紀是階級對立沖突激烈的時代,矛盾的集中點在經濟和政治層面,更多的是牽涉到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文化和心理問題在工人階級中并沒有顯示出應有的重要性。換句話說,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政治、經濟上的局部異化理論,在其他領域異化則成為一個在而未顯的問題。盧卡奇的生活年代是資本主義初期,此時的資本主義物質生產基本滿足人們的需要,經濟問題之外的其他社會問題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特別是工業文明帶給人們的心理和文化問題,成為關注的重點。因此,盧卡奇強調的物化更多的是總體異化,是工人精神的外在異化環境。三是發展邏輯的不同。總體上看,馬克思和盧卡奇的異化問題都有兩個發展時期。馬克思的發展時期分為1845年以前和1845年至《資本論》寫作出版兩個時期。盧卡奇可以通過他的兩本著作進行劃分,前期以《歷史與階級意識》為代表,后期以《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為代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逐漸成熟和完善的。早期馬克思更多的是將異化理論看作是關于人類解放的思想,過于高遠宏大,空想的氛圍比較濃。在《巴黎手稿》之后,馬克思將異化定位在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在道德譴責的同時,也闡述了異化的積極意義。“普遍異化和人全面發展,作為人類歷史進程中兩個側面是一起降臨的。”[6]101盧卡奇早期的異化思想受到黑格爾的影響,后期才與馬克思的關聯更加緊密,此時的盧卡奇更多的是作為馬克思的繼承人的身份出現的。四是異化的態度不同。盧卡奇的物化思想是一種反科學的浪漫主義傾向,對物化理論從心里就有一種排斥。他想通過物化說明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在盧卡奇看來,解決物化的方式是培養無產階級的意識,實現異化的揚棄。馬克思通過異化的四個理論論證告訴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定會被異化,最終得到的只能是被壓迫和剝削,只有通過反抗才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早期馬克思對異化更多的是批判的態度,需要通過革命暴力摧毀。
(二)馬克思與弗洛姆的異化理論比較。弗洛姆的異化理論是將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主義相結合形成的。在弗洛姆看來,馬克思主義過于強調經濟和政治因素,關注的是宏觀領域,忽視了個人的強調。弗洛伊德則過分強調個人的心理因素,視角過于局限。因此,弗洛姆致力于將弗洛伊德的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方法進行有機的結合。一是理性傳統和非理性傳統。在與盧卡奇的物化思想進行對比時,已經分析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相比較而言,弗洛姆的異化理論側重從精神和心理方面分析,更多的是從人的主觀方面出發。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弗洛姆也致力于觀察和引導人類的非理性和無意識力量,從人本主義的維度對異化進行理解。二是異化概念的理解不同。馬克思的異化思想主要是指“人在存在論意義上的一種深刻的本體自反性或自我沖突,即主體創造出自己的對象反倒為這一對象所驅使和支配”。[7]23在馬克思眼中,異化是本體論層面上主體與對象的關系顛覆。弗洛姆則認為異化是人的主觀感受,“是人作為與客體相分離的主體被動地、接受地體驗世界和他自身”。[7]23三是異化原因的分析不同。弗洛姆認為異化的產生是由于人自身的矛盾。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不能完全發揮潛在能力,也就是人本應該成為潛在的自我,但由于各種原因成為現在的自我,存在與本性相距甚遠,發生了異化。在弗洛姆看來,異化一直是伴隨著人類發展的始終,無時無處不在。馬克思認為異化是社會私有制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有其必要性。異化會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消失,“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2]78四是揚棄異化的方式不同。馬克思用充滿憤怒的言語描繪工人階級的悲慘現狀,認為實現異化的揚棄主要是通過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異化理論在馬克思的心里更多的是一種宣言,通過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異化的真正消失。弗洛姆認為馬克思的異化宣言并沒有抓到真正的要害,主要原因是人不再是富有意義生活的主體。在弗洛姆看來,暴力革命并不能導致異化的消失,而是必須通過改革,在所有領域同時發生才可能實現。五是對待辯證法的態度不同。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在黑格爾的基礎上形成的。黑格爾的異化公式為絕對精神——自然界——主觀精神。馬克思的異化公式為人的本質——異化勞動——共產主義。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中明顯帶有辯證的性質。弗洛姆將異化看作是一個純粹的惡東西,只是簡單地進行批判,認為舊的異化最終將會被新的異化所替代,并沒有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維度認識異化,導致弗洛姆的異化只局限于人本主義。
(三)盧卡奇與弗洛姆的異化理論比較。一是對待馬克思的態度不同。盧卡奇始終認為自己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特別在清算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上,一直在努力地嘗試。弗洛姆只是對馬克思主義很感興趣,在馬克思理論中尋找對自己有用的思想。弗洛姆的異化理論就是個典型的事例,以異化理論證明自己的心理分析理論。這樣的差別必然會導致二者異化理論的出發點不同。盧卡奇通過哲學探討總結革命實踐,分析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革命失敗的原因,認為真正發動資本主義革命必須要無產階級意識的自我覺醒。弗洛姆是想通過異化理論向人們呈現工業文明并非是百益而無一害,帶給人們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逐漸湮滅了人們的個性和信仰。因此,要從人們的精神分析,挽救人日益消失的原有道德追求。二是理論實現方式不同。精神和意識方面是盧卡奇和弗洛姆的共同關注點。但在盧卡奇眼里,階級是一個整體。階級這個整體要在總體上有階級意識才能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成整體認識,包括經濟、政治、哲學、宗教、文化、法律等方面。通過對資產階級社會的整體異化批判,喚醒無產階級反抗意識,推翻資本主義。在盧卡奇眼中,似乎無產階級形成了階級意識就能使得物化消失,以溫和改良的手段達到改變資產階級的目的。弗洛姆的重點則放在工業文明對人類的毀滅。弗洛姆的關注不僅在無產階級,也包括資產階級。弗洛姆認為消除異化現象,要通過以愛為宗旨的宗教感染人、渲染人。三是敘述方式不同。盧卡奇的理論敘述主要為哲學分析,關注更多的是總體性,是社會主義的命運,堅持用革命實踐促進馬克思主義發展。弗洛姆則主要放在心理分析方面,關注的是人格和個人問題。他的理論大部分都與本國無產階級運動相脫離,僅僅局限于理論探討,過于抽象。
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變化,異化如今又有了新的內涵,如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詹姆遜的商品、消費、審美異化社會理論等,都可以說是異化理論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解讀。異化一詞在國內一直被當做貶義詞,一提及異化人們總是從心底排斥。究其原因是理論的關注過少,更多的是心理感受和感情發泄。雖然異化一詞主要是論述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的生存狀況,看似離我們還很遙遠,但伴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我們不能否認異化在我國的逐漸擴大趨勢。特別是當前我國生產力發展迅速,物質豐富的同時也帶來休閑文化、快樂文化的發展。“小資”“SOHO”等詞就代表了這種休閑文化的潮流。探究人們的內心精神狀況,“空虛”“無聊”等詞逐漸被人們掛在嘴邊。海德格爾曾用“煩”“畏”“死”描述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應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異化理論中汲取一些經驗和教訓,引起人們對當前生存樣態的關注,加強對人自身發展的反思。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4]弗洛姆.資本主義下的異化問題[J].哲學譯叢,1981.
[5]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8.
[6]余吾金.從“道德評價優先”到“歷史評價優先”[J].中國社會科學,2003(4).
[7]蘭俊麗.馬克思、盧卡奇、弗洛姆的異化理論及其比較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4.
B089
A
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1.11
2014-07-19
楊洋,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