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氟伐他汀緩釋片劑對冠心病介入患者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
劉艷
目的分析與探究氟伐他汀緩釋片劑對冠心病介入患者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方法60例冠心病介入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普通劑組和緩釋劑組,各20例。對照組術前給予患者安慰劑,術后給予常規治療,普通劑組術前及術后給予患者氟伐他汀普通劑,緩釋劑組術前術后給予患者氟伐他汀緩釋劑,對比三組患者服藥前、術前、術后外周血丙二醛(MDA)、活性氧簇(ROS)、一氧化氮(NO)等氧化應激因子水平以及隨訪數月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再入院率不良反應等。結果三組患者外周血中MDA、NO、ROS的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普通劑組患者比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再次住院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率低,而緩釋劑組生活質量評分較前兩組更高,再次住院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率較前兩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氟伐他汀緩釋劑可明顯降低冠心病介入患者的氧化應激反應,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氟伐他汀緩釋片;冠心病;氧化應激反應
冠心病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基本病變為冠狀動脈血管硬化致使血管腔變窄或堵塞,從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根據該病的病變特點,可采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近年來PCI在臨床中取得了巨大成果,因其創口小、恢復快、安全性高等特點在臨床上廣泛應用[1]。但術后仍可有潛在風險,有研究表明氧化應激反應作用可對心血管產生一定作用,影響PCI的效果及預后。循證醫學表明,他汀類藥物可抑制氧化應激等,從而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現將本院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介入患者進行分析對比,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均需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符合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且為首次行PCI診療。排除標準:陳舊性或既往急性心肌梗死者;膽固醇濃度顯著升高者;明確的炎癥者;惡性腫瘤者,包括急性、慢性;肝腎功能嚴重下降或血液功能異常者,如凝血、出血異常;服用鎮痛消炎藥屬與類固醇類者[2]。采取隨機數表法將選患者分為對照組、普通劑組、緩釋劑組,各20例。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65.2±3.1)歲;普通劑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64.6±2.1)歲;緩釋劑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齡(65.5±1.5)歲。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術前給予患者安慰劑,術后采用常規治療與護理;普通劑組術前12 h給予患者氟伐他汀普通劑80 mg,術后在常規治療與護理基礎上每夜加服氟伐他汀普通劑40 mg。緩釋劑組術前12 h給予患者氟伐他汀緩釋劑80 mg,術后在常規治療與護理基礎上每夜加服氟伐他汀緩釋劑40 mg。分別測定三組患者給予藥物前、給予藥物后術前、術后1 d外周血中MDA、ROS、NO的水平。
1.3 觀察指標 分析對比三組患者MDA、ROS、NO的水平,以及術后6個月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MDA、NO、ROS的對比 三組患者服藥前外周血中MDA、NO、ROS的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服藥后術前與術后1 d普通劑組與對照組相比較MDA、NO低,ROS高,緩釋劑組相較于其他兩組三項指標數值都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組患者隨訪生活質量、再入院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對比 三組患者的各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普通劑組患者比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再次住院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率低,而緩釋劑組生活質量評分較其他兩組更高,再次住院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率較其他兩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三組患者MDA、NO、ROS對比(±s)
注:服藥前、三組間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與緩釋劑組比較,c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MDA(nmol/mg) NO(μmol/L) ROS(μmol/L)對照組 20 服藥前 12.07±8.72a 29.44±7.23a 0.51±0.11a服藥后術前 17.12±7.33c 28.15±4.56c 0.33±0.24c術后1 d 23.44±9.65c 29.05±9.22c 0.35±0.14c普通劑組 20 服藥前 17.56±8.22a 27.33±6.66a 0.37±0.15a服藥后術前 13.06±3.33bc 26.60±5.28bc 0.44±0.10bc術后1 d 12.83±4.32bc 27.49±5.41bc 0.46±0.09bc緩釋劑組 20 服藥前 15.77±8.26a 23.56±4.20a 0.21±0.10a服藥后術前 11.24±2.56 22.16±3.88 0.33±0.08術后1 d 9.31±3.68 22.56±4.14 0.32±0.06
表2 三組患者隨訪生活質量、評分再入院率、心血管事件對比[±s,n(%)]

表2 三組患者隨訪生活質量、評分再入院率、心血管事件對比[±s,n(%)]
注:三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緩釋劑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生活質量評分(分) 再入院 心血管事件對照組 20 61.77±9.77b 6(30.0)b 4(20.0)b普通劑組 20 78.52±6.32ab 4(20.0)ab 3(15.0)ab緩釋劑組 20 83.45±9.98 1(5.0) 1(5.0)
有大量相關文獻表明,氧化應激反應水平可與多種疾病發病機制相關,可由MDA、NO、ROS等代表,PCI操作術后并發癥除病變部位再狹窄以外,還可存在一系列與氧化應激反應相關的各臟器病變。本研究中,可見術后1 d時,三項指標數值都有明顯變化,可證實PCI操作確實可引起氧化因子水平變化,從而使氧化應激反應加劇。氧化應激反應水平升高可對心血管產生微小損傷,進而導致一系列不良心血管事件,影響患者預后效果。因此,降低氧化應激水平對冠心病患者預后起重要作用[3]。
他汀類藥物可調節血脂,并且能抑制血管內皮炎癥反應、改善其功能、穩定斑塊。氟伐他汀為他汀類藥物中完全合成化合物的一種,作用于肝臟,阻礙內源性膽固醇合成,降低血漿膽固醇濃度,是一種有效的降血脂藥物。相關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還可降低患者體內氧化應激反應,抑制介入治療術后的微小血管損傷,改善冠心病患者預后[4]。普通劑組及緩釋劑組的各項氧化因子值均較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5),可知氟伐他汀對降低氧化應激反應確實有效;緩釋劑組與普通劑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氟伐他汀緩釋劑較普通劑有效;緩釋劑組服藥前與服藥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氟伐他汀緩釋劑確實可降低氧化應激反應,但服藥后術前與術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經介入治療后,會產生與氧化應激反應水平相關的并發癥,而他汀類藥物可針對氧化應激反應產生重要作用從而抑制該種反應,氟伐他汀緩釋劑作為他汀類藥物效果更加明顯,可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1]劉娟,劉瑩.氟伐他汀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和基質金屬蛋白酶的影響.中國藥業,2010,19(5):6-7.
[2]姜濤.氟伐他汀緩釋片劑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氧化應激及術后再發心血管事件的影響.山東大學,2012.
[3]劉圣文,喬樹賓,徐波,等.經橈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的住院期間療效和主要不良心臟事件的預測因素.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3):39-41.
[4]崔進,蔣作鋒,黃偉光,等.前列地爾對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氧化應激的影響.廣東醫學,2012,33(8):1172-117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4.068
2015-08-20]
264200 山東省威海衛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