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振斌 王軍 楊濤

摘 要:為了提高課外體育活動質量,解決小學課外體育活動質量管理中存在的管理行為被動、職責不清、監控內容偏頗、方式單一、調控不力、保障制度不全等問題,依據陽光體育活動目標,建立了課外體育活動質量標準、要求以及質量管理的組織、保障、監控與激勵四個系統。實踐證明,質量保障體系的實施提升了學校體育政策的執行力與執行效力。
關鍵詞:小學;課外體育活動;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01-0052-02
一、課外體育活動質量管理的主要特點
1.協同性。學校教學、教務、政教、少先隊、后勤等部門或家長協同參與管理。課外體育活動與體育課教學管理并重。
2.多樣性。課外體育活動涉及課間、大課間、俱樂部或體育社團、校外鍛煉等形式,因此,針對不同的形式需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活動規范,采取多樣的監督評價方法,以便有效診斷、評價、改進與提高。
3.發展性。建立與實施質量保障體系著眼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及學校體育特色的形成。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需要適應師生和學校共同發展的需要。
4.協商性。協商貫穿于質量管理的全過程。協商主體涉及干部、師生、專家、家長等。內容包括質量規范的制定、資源利用、運動項目選擇、評價證據提供或教學活動進度調整等。
5.校本化。依據有關政策、理論,因校制宜,確定質量監督與保障辦法。
二、小學課外體育活動質量保障體系的構成
課外體育活動質量保障體系由四部分構成(圖1),使課外體育活動管理做到目標明確、標準與要求全面、職責分明、保障制度健全、監督評價客觀、調控及時、激勵有效。
1.建立分層聯動、責任明晰的組織保障系統
第一層,由正、副校長組成決策指揮系統,聘請專家參與指導。負責健全管理組織與各成員的崗位職責,制定學校內部體育政策,對課外體育活動進行全面管理。
第二層,以教導主任與大隊輔導員為核心的教學質量管理系統。負責指導、協調與活動質量監控。教導主任分管體育俱樂部、校外鍛煉,大隊輔導員分管大課間、體育社團、眼保健操以及課間體育活動的引導。其他部門負責行政管理:教務主任負責選聘俱樂部教師、制定課表等。德育主任主抓宣傳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總務主任保障常用器材、設備的添置、維護。科研室主任負責組織小課題研究等。
第三層,以教研組長為核心的執行系統。教研組長組織教研,與體育教師一起研制、落實活動計劃,對課外體育活動進行技術指導,并協助分管干部進行質量監督、評價等。正副班主任負責本班大課間體育活動、組織學生選擇活動項目等。保健教師負責衛生與疾病防控以及眼保操指導等。
2.健全科學規范的質量保障系統
保障系統由兩部分組成(圖2)。“活動過程保障”涵蓋課外體育活動的準備、實施、效果等管理細則。“資源與環境保障”涉及教師的專業發展、經費與硬件條件、學校文化環境建設等全方位的保障制度,并建立針對中層干部的《質量監督管理工作評價表》。
3.建立質量監控系統,落實對各教學活動與管理環節的動態管理
根據《課外體育活動質量評價標準、要求》中的內容,中層干部對各活動環節進行監控。依據《課外體育活動質量監督管理工作評價表》,校長定期對中層干部的管理工作進行監控評價,及時發現并協商解決問題。質量監控包括六項制度和三個環節的9個主要監控方法(圖3)。
①檢查:包括對各種教學資料的查閱;課外體育活動過程等的巡查;學生“達標”成績的抽查;校外鍛煉等的專項檢查;改進問題的督察,等等。
②聽課:主要針對俱樂部或學生社團活動。聽課形式有隨機、預約、考核、研討、匯報、展示等。
③調查:“評教評學”問卷、師生座談或隨機訪談。
④評價:按照自評與互評、定性與定量、隨機與定期、規范與鼓勵創新相結合等原則,平常適時檢查記載。月底將各項檢查按一定權重計算得分,記載在“教師月查表”中(表1)。期末再將月查與期末各項檢查、問卷、學生成績等折算成分數并匯總(表2)。
⑤談話:干部與教師或教師與學生干部及時溝通,反饋檢查意見。對較大問題,進行個別談話,督促并幫助解決問題。
⑥會議:校務會上反饋信息、診斷問題、商議對策。月末和學期末在教師大會上進行總結。
⑦公示:在校園網或公示欄中公示月查、期末評分以及各種評比獎勵結果。
4.完善激勵系統,促進師生主動發展
針對競賽、展示和質量考評結果等,分別對干部教師或學生進行不同等級的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或懲戒。對存在的異議,由校務會協調解決。激勵系統由獎懲制度與仲裁辦法組成(圖4)。
三、實施效果
我們對全校學生以及相關教師、分管干部進行了兩學年的實驗,運用調查、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實施效果進行了驗證。
1.課外體育活動監督與保障體系的實施發揮了學校管理組織的合力,促進了教學管理行為的規范和課程間的均衡發展,保障了陽光體育活動長效機制的形成,提高了學校體育政策的執行力(表3)。保障體系使質量管理處在一個有明確的工作職責與質量標準、全方位的保障、有效的監督調控、客觀的評價考核與有效激勵的環境中運行,有益于增強干部教師的責任心與主動作為意識。
2.監督與保障體系的實施推進了課外體育活動的改革,使課(校)內外體育有機結合,豐富了活動內容與實施方式,增加了學生選擇、嘗試和體驗的機會,加之競賽、宣傳與獎勵等制度的落實,激發了學生的鍛煉興趣和進取精神,促進了學生鍛煉與良好健康習慣的養成以及體育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提高。實驗前后學生體育總成績均分為82分和89分,體質健康標準的達標率為89%、94%,優秀率為9.5%、15%,實驗前后學生學年人均參加各級競賽、展示次數為1.2和3.1、平均獲獎比例為21%和36%。綜合統計家長、學生問卷與學校測評結果,實驗前后學生健康行為的良好率為92%、99%,其中飲食習慣、生活衛生、視力保護、鍛煉行為的多數指標差異明顯。實驗前后學生認為“自己有1~2項體育特長”的分別為76%和92%。
四、建議
質量保障體系是一個動態、發展和多因素有機融合的整體[2],需要學校根據體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要求,因地制宜,不斷優化結構內容,完善實施措施;需要分管干部掌握體育教學管理規范,并處理好監控與教師“自控”之間的關系,把握好監控頻度,關注教師心理認同感與主觀能動性,使監控與支持、幫助、指導、促進有機結合;需要教研組長專業引領作用的發揮和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以提高活動計劃的科學與教學實施的高效;需要學校形成積極的執行文化環境,使學校體育政策內化為行為,形成自主約束、主動改進、積極創新、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王書彥,周登嵩.學校體育政策執行力的評價指標體系[J].體育學刊,2010(06):46-50.
[2]李朝品,等.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0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