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賦
(彭陽縣第一小學,寧夏 彭陽 756500)
詩媒相諧無窮趣 賞得古詩別樣美
馬賦
(彭陽縣第一小學,寧夏 彭陽 756500)
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用極為有限的詩句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但這讓小學生理解起來難免晦澀難懂,導致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不高。而交互式的電子白板智能平臺的運用,可以讓小學生置身于一種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情景中,大大調動小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促使小學生很好的理解古詩詞,感受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韻律美,彌補了傳統古詩教學的枯燥和乏味。
交互式電子白板;多媒體電子設備;古詩學習;體驗詩歌的美;提高語文素養
今年我校安裝了交互式電子白板。經過一年來參與課題研究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老師,我有深刻的體會和感悟。
交互式電子白板是融合了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與電子通信技術,成為人與計算機進行交互的智能平臺。與傳統教育相比,這是一場深刻的課堂變革,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有了可借助的先進手段,讓知識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課堂中轉化。特別是小學生可以通過電子白板在語文課上更好地領會古代詩歌中的情感。
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用極為有限的詩句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但這讓小學生理解起來難免晦澀難懂,導致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不高。而交互式的電子白板智能平臺的運用,可以讓小學生置身于一種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情景中,大大調動小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促使小學生很好的理解古詩詞,感受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韻律美,彌補了傳統古詩教學的枯燥和乏味。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古詩的課堂教學首先要依據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創設一個情境。為學生創建一個形象逼真、色彩鮮艷、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就可以以情激趣,撥動學生的心弦,蕩起思維的火花,把學生帶進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
例如,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在教學《清平樂 村居》時一開始就設計了古詩城堡環節,將畫面藏在撲克背后,點擊白板出示相關的圖片,讓孩子看圖猜古詩,大大調動了學生對本課的關注興趣,后面的詞的學習、師生互動埋下了伏筆。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只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白板出示隱藏的畫面,一點一點的豐富畫面,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教學《小池》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運用白板的即時批注功能,根據學生的回答即時批注,幫助學生體會詞表達的意境;“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使用了白板中的音頻播放工具,在恰當的時機給學生的朗讀配樂。使古詩詞的誦讀更有韻味,更有意境,使課堂更加生動。學生配樂而唱,此刻,學生伴隨著柔美的音樂,浮想聯翩……一幅優美的初夏趣味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古詩或寫景、或抒情、或狀物、或議論,都是作者人生價值觀與審美情感的統一體。但詩人所處時代與當今大不相同。教師只有讓學生走進詩人心靈、走進文本、進入詩的意境,才能與作者的感情融為一體,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才能更好地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電腦網絡,讓學生通過參與搜集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了生機活力。那些寫作背景、詩人故事、詩歌評價引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領會了詩歌意境,理解了詩歌意思。從而化解難點,由淺入深地把握了古詩內涵。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設計教案時我把朗讀古詩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個別讀,聽錄音朗讀、齊聲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詞后讓學生反復朗讀,配樂朗讀,配樂吟唱。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聲情并茂,方肯罷休。同時,出示相應的畫面,展現與之相適應的意境,讓學生伴著舒緩的音樂,特定的背景畫面中反復誦讀古詩詞,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語文素養。
實踐證明,現代先進的電子設備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古詩文教學中大顯身手,把這些優美的經典詩文鮮活生動的呈現在我們面前,使學生接受信息的過程由眼一耳一腦多種感官協同進行思維加工,引導學生進入一個聲、光、情、影結合的美妙世界,穿越時空去感受古代先賢們的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感受到了學習古詩文帶來的精神上的充實,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蔡林森.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所開發中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G623.23
A
1671-864X(2015)1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