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章繼剛,田耿家,邱芳暉
調查發現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的癡呆患病率為5.0%,其中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病率最高[1]。VD患者往往表現為計算理解能力、記憶力減退,嚴重者可出現視覺、情感、言語及人格的持續性損害[2]。本研究對VD患者給予綜合康復訓練,效果良好,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2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VD患者120例,均符合老年VD的診斷標準[3],癡呆前均識字,無文盲患者。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60例。①觀察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74.82±10.02)歲;病程(6.47±3.21)個月;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評分15~19分,平均為(16.33±3.17)分,按文盲者<17分,小學文化<20分,中學或以上文化<23分標準進行[4];長谷川癡呆量表(Hasegama's dementia scale, HDS)評分(18.14±3.84)分[6];小學文化18例,中學文化31例,大學及以上文化者11例。②對照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齡(75.22±9.87)歲;病程(6.32±4.08)個月;MMSE評分(16.66±3.09)分;HDS評分(18.52±3.63)分;小學文化16例,中學文化32例,大學及以上文化者12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臨床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綜合康復訓練,具體方法如下。①認知功能訓練:a.定向力訓練,要求患者講述有關人物、地點、時間、日期、天氣等;b.推理訓練,讓患者說出一個物品的用途或與此相關的其他事項,如“鉛筆被用來寫字”等;c.分析和綜合、計算及判斷能力訓練,如讓患者將實物卡片與名稱卡片配對,囑患者按照數字大小依次排列卡片,并反復強化糾正,計算簡單加減法、乘除法等;d.言語及記憶力訓練,喚起患者的遠時記憶,讓患者按時間先后順序回憶孩提及年輕時期的趣事,可用書籍、影像、音樂、照片等資料幫助患者回憶;以上訓練方式采用治療師或醫師一對一的形式,同時,采用統一卡片形式進行訓練,每天2次,每次30~60min。②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訓練:根據患者情況選擇與其接近熟悉的且與ADL能力有關的活動進行訓練,如可以指導患者洗臉、刷牙、如廁、穿脫衣物等。每個動作可以將其分解后分步指導完成,即從簡單到復雜,從一個步驟到整個活動,循序漸進。每天2次,每次30min。③其他訓練:對患者來說,除了以上比較枯燥的訓練方法外,還可以指導患者進行繪畫活動,進行音樂鑒賞活動以及文娛游戲活動等,讓患者在訓練中體驗娛樂,在娛樂中達到訓練目的,具體安排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每個活動進行時間為30min。以上訓練由專門的具有資質的康復治療師完成。
1.3 評定標準 分別于入組時、治療半年、1年后各評定1次。ADL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arthel Index,BI)評測[5];認知功能采用MMSE檢測[4]:滿分30分,文盲<17分,小學文化程度<20分,中學以上文化程度<24分為有認知障礙;癡呆程度采用HDS評測[6]:按文盲<17分,小學文化程度<20分,中學以上文化程度<24分為判斷癡呆程度依據。

訓練半年后,觀察組BI、MMSE及HDS評分及對照組BI評分均高于組內訓練前(P<0.05),且訓練1年后與半年后的評分比較也明顯提高(P<0.05)。訓練半年及1年后,觀察組BI、MMSE及HD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MMSE和HDS評分訓練前后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訓練前后BI、MMSE及HDS評分比較 分,
與訓練前比較,aP<0.05;與半年后比較,b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cP<0.05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老年癡呆的發病率逐步升高[7],給患者家屬和家庭乃至社會都帶來了一定的負擔[8]。臨床上藥物治療效果往往不盡人意,近些年康復訓練逐漸被運用到癡呆患者的預后治療中[9-11]。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綜合康復訓練的觀察組不管在ADL能力方面,還是MMSE和HDS方面均較對照組明顯好轉,且觀察組半年后及1年后的各評分均較訓練前顯著提高,說明綜合康復訓練對VD患者有顯著的療效,與胡承平等[12]的報道結果相似。觀察組進行ADL能力訓練,通過日常生活活動的模擬訓練,不僅加強患者自理和適應能力,還能給患者大腦一定的刺激,以延緩大腦功能的衰退,因此,研究證實了有效的康復訓練可以延緩VD病情的發展。本研究結果顯示,不間斷的康復訓練能夠不斷提高VD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示近期具有很明顯的康復效果,而不接受康復訓練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遠不及接受康復訓練者。本研究對照組可能在臨床藥物的維持治療作用下,病情在短期時間內得到了相對的控制。隨著康復時程的延長,觀察組MMSE評分和HDS評分逐漸增高,而對照組變化不明顯,提示康復治療效果與有效的思維訓練、記憶力訓練、計算能力訓練等相關,各種訓練不但給大腦帶來了有益的刺激,也加快了腦部血液循環及腦細胞的新城代謝,從而改善了記憶力及認知能力,減緩了癡呆嚴重程度[13]。
本研究證實了綜合康復訓練對VD患者療效的延續性,對于康復訓練對VD患者的遠期治療效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 牛鐵軒,譚紀平,管錦群,等.認知訓練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1):52-55.
[2] 李芙英.血管性認知障礙的治療與康復新進展[J].中國康復, 2012,27(5):379-381.
[3] 趙先偉,朱信忠,杜怡峰,等.社區綜合康復干預對血管性癡呆的作用[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7):531-533.
[4] 張雪艷,李翔,王玉波,等.運動訓練干預臥床不起癡呆患者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7):630-633.
[5] 丘錦彪.社區綜合干預措施對老年性癡呆患者康復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2,9(20):141-143.
[6] 張麗華.康復訓練對老年癡呆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09,21(3):283-284.
[7] 李嵐,沈君.老年癡呆患者康復訓練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09,24(3):179-179.
[8] 劉金玉,肖露,吳結梅.康復訓練對老年癡呆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2):24-25.
[9] Chen LP,Wang FW,Zuo F,et al.Clinical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senilevascular dementia[J].J Tradit Chin Med,2011,31(3):178-181.
[10] 徐揚,惲曉平,閆中瑞.阿爾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癡呆知覺啟動效應的研究[J].山東醫藥,2012,52(33):9-11.
[11] Miyata K,Tamai H,Uno A,et al.Congenitalportal systemic encephalopathymisdiagnosed as senile dementia[J].Intern Med,2009,48(5):321-324.
[12] 胡承平,瞿正萬,傅紅梅,等.老年癡呆患者綜合康復訓練提高生存質量有效性評估[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2):154-157.
[13] 汪德秀.急診老年期癡呆患者的主要家庭照顧者對老年期癡呆安全的認知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3):26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