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海
淺議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改進策略
李玉海
行政事業單位不同于其他企業,其在資金運作上需要國家支持,在財務管理上也更需要嚴格規范,以避免國有資產的不當使用。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有利于提高國有資金的使用效率,維護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從源頭預防和控制行政事業單位的違法違紀行為,促進廉政型、服務型政府建設。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預算管理;激勵
(一)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行政事業單位是指受國家行政機關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體制下服務于廣大人民的社會機構,一般不直接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具有非盈利性和公益性質的單位。在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往往從事的是教育、科學、文化、醫療衛生、環境等公益性職能,其經費采用全部或部分由國家財政預算管理的辦法。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是指事業單位在執行事業計劃和開展業務過程中的資金運動及其體現的經濟關系。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行政事業單位作為我國政府機構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承辦了社會組織、公益組織的職能,體現了陽光政務與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要求。其資金來源是寶貴的財政資金,因此,做好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效用,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二)影響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因素
一是宏觀政治環境及單位領導的重視程度。行政事業單位作為國家政治體系的一部分,其財務管理積極性受國家宏觀政治環境的影響。事實上,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及反腐力度的加大,行政事業單位對財務管理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增加,財務管理環境也在不斷改善。二是內部管理的規范性。內部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力等是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頻頻出現問題的重要因素。一些單位有令不遵、疏于管理,給了一些違規行為以可乘之機。三是財務監督體系的完備性和嚴肅性。在內部,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責任管理體系,控制環境不佳;在外部,人大、財務、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并沒有深度參與其中,監督疲軟。四是財務人員的能力和素質。行政事業單位財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不少單位持證上崗率低,人員年齡老化、學歷層次偏低,難以適應信息時代復雜財務活動的管理需求。
(一)預算管理問題
預算控制是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主要收支原則。當前,一些事業單位存在超支、不按預算列支等現象。一些行政事業單位“三公”經費管理不嚴,超標接待、公費旅游、公車私用等問題時有發生;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違規購置辦公用品、高檔煙酒、禮品等。專項資金管理不嚴,資金被擠占挪用。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在資金賬戶管理上未做到賬戶分開,基礎賬戶和專項賬戶混同,資金核算上也未獨立開來,留下管理漏洞;在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上,部分單位也未遵循“專款專用”的原則,擠占、挪用專項資金。如2010年河南農業廳挪用專項資金建辦公大樓;虛報項目,冒領冒支項目資金。未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收支”不分,“票款”不分,坐收坐支問題比較突出,給貪腐浪費、資金挪用等以可乘之機。
(二)結算管理問題
雖然當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普遍引入了“公務卡”制度,但大額現金結算問題仍然時有發生;一些行政事業單位還用現金來支付單位內部員工的福利、津補貼等,一次現金支出可能達到幾萬元。往來結算票據不規范。往來結算票據的購領存繳等環節存在漏洞,如結報不及時,票據管理不嚴,票據損毀、遺失等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利用往來結算票據收取其他非稅收入,或違規收費,改變收入性質,逃避監管。白條入賬,賬面現金余額過大。一些行政事業單位仍然存在白條抵庫的問題,隨意頂抵現金,不利于監管,也使得賬面現金余額過大。
(三)資產管理問題
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疏漏。一些單位缺乏健全的備查賬簿,資產沒有及時登記入賬,也沒有定期進行盤點;疏于管理,固定資產缺乏定期保養和維護,辦公設備存在浪費,耗材、紙張等用品消耗過速。一些行政事業單位沒有從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超標購置資產,導致資產閑置、浪費;同時,在資產購置上,個別單位沒有完全遵循政府集中采購招標制度,假標、陪標等時有發生。資產產權關系不明。對單位內部資產沒有進行產權確權登記,尤其是一些單位在改制、拆分或變更后的資產遺失、產權歸屬不明。一些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經營處置不規范。在資產的閑置、報廢管理上,也缺乏資產評估環節;此外,在涉密資產管理上,沒有遵循涉密規定,發生失泄密事故。
(四)審計監督問題
當前的體系下,由于政府審計往往針對專門項目、離任審計等開展,由于人手、經費等原因,難以做到對一些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常規性的審計工作。而行政事業單位由于規模或其他原因,特別是基層單位,建立內部審計機構的單位很少,因此對于內部審計工作無法也不能完善、普遍地開展。一些事業單位在重大決策時缺乏必要的風險評估機制,未遵循“三重一大”相關流程,對關鍵崗位、關鍵風險點、關鍵環節缺乏必要的機制建設和管理措施;財政、人大、審計等監督僅停留在合規性監督上,對財務活動的合理性、經濟性沒有進行評價。
(五)信息公開問題
信息公開不及時。財務年度結束后沒有及時公布財務信息,重大經濟決策或財務活動結束后信息公布不及時,導致監督滯后。信息公開渠道過少。缺乏統一的財務信息公開平臺。信息公開內容過少。不少行政事業單位僅公布財務收支總額,難以了解其具體的財務收支明細;好一點的單位也僅公開了大類的收支總額,缺乏資金活動明細,難以對單位的財務活動進行評價和監督。
(一)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監管的力度,增強機關部門的財務風險意識
持續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監管的力度,完善外部管理環境。中央政府應以“八項規定”和相關政策規定為基礎,繼續出臺新的行政監管法規、政策,細化實施辦法,加強對地方的廉政監管。同時,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強對反腐廉政的宣傳力度,強化巡檢監督,增強對各地行政事業單位的震懾。行政事業單位也應在內部廣泛動員和宣傳,提高廣大干部職工對財務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參與意識和配合度。
(二)健全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系,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機制
行政事業單位應從自身內部管理入手,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增強財務管理能力。健全內控組織,建立內控聯動機制或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議事規則和歸口責任部門。引入風險評估管理,對單位內部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監控和風險管理。明確重點領域、重點崗位、關鍵環節的風險監測點,定期進行風險監測排查。制定應急管理預案。規范內部財務管理活動,建立不相容控制機制,完善內部審批控制體系,明確責任管理。加強部門預算管理,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適用性,增強預算執行和監督。嚴格采購管理,創新集中定點采購單位管理制度,擴大集中采購范圍,減少營私機會。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加強單位現金結算管理,推行公務卡結算。
(三)引入多方力量積極參與,構建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大監督體系
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協調人大、政協、財政、紀檢、監察、審計、人事、發改、建設等部門,構建責任明確、層次分明的財務監管體系。明確各部門的財務監管范圍、內容、責任,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人大應加強預算審核和決算管理,并在立法層面完善地方財務監管法規建設。財務部門應加強預算審批和國庫管理,制定財務活動規則和監督辦法。審計部門應加強審計監督,通過經濟責任審計、績效審計、預算執行審計等履行職能,強化審計監察。暢通財務監管體系內部信息溝通和傳遞渠道,增強各部門之間的橫向聯系,促進信息和資源共享,提高監督效率和監管質量。此外,還應充分運用財務監管成果,建立責任追究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增強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約束力。
(四)加快人力資源建設,全面提升財務人員管理水平和素質
從單位內部財務管理實際需求出發,明確財務人員培養目標,科學制定人力資源管理計劃,并保障經費落實。拓寬進人渠道,引入新鮮血液,優化財務人員結構,實現財務人員全面持證上崗。重視對財務人員的繼續教育,加大財務人員培訓力度,重點加強對中高級財務人員的培養力度。并以高級財務人員為骨干,帶動整體財務能力提升。重視對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將財務管理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建立財務人員激勵約束機制,通過黨員模范崗、創先爭優、評選表彰等活動,刺激財務人員工作干事的熱情。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和獎懲措施,嚴格責任追究。
行政事業單位掌握著大量的行政管理資源,關系國家和人民利益,對其資源使用效率的評價和監管尤為必要。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增強風險意識,健全內控機制,加強人員培養,不斷提高財務管理和風險防范能力,全面促進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實現更好的社會效益。
[1]劉梅芳.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4(05).
[2]吳文臣.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 2014(02).
(作者單位:招遠市人民政府泉山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