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生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研究
劉寶生
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控制,各事業單位也在遵循規章制度的精神來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因為內部控制規范主要是針對企業來制定的,所以制度沒有過多關注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獨特性,導致內部控制失效。本文首先闡述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特點,分析自我評價體系的科學性,闡述評價體系的內容,然后提出完善內部控制評價的建議,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正常進行。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
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意識正在不斷提升,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前些年,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無章可循、無法可依,但是隨著2014年1月1日《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的正式施行,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也逐漸走上正途。但是從實際運行情況上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在執行上經常出現失效的情況。下文將從評價制度等方面入手,對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措施進行分析。
1.公共服務
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和企業的內部控制存在較大的差別,事業單位運行目標必須滿足公共服務基本需求,其基本職能是為社會整體服務的一種動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財力與工作人員的支撐。事業單位雖然可以在正常履行政府職能的前提之下降低運行成本,但是事業單位的工作的核心是要向社會大眾提供無償的產品以及服務,所以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和企業的內部控制在運行目標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通常情況下企業更側重于目標能否盈利,而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注重社會關注與公共服務工作的實際效率。
2.法律約束
企業內部控制和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存在極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事業單位權力行使方面。企業的管理結構以及內部治理體系如何確定,都需要通過所有者的批準方可,內部規制性比較明顯。但是事業單位在外部行為和內部權力行為上都會嚴格的受到法律約束,外部規制特點顯著。從法律外部監管以及法律的內部控制等諸多考慮因素上分析,企業內部控制體系雖然也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但整體影響較小。在《預算法》以及《政府采購法》中,立法機構以及相關行政機構通過法律的模式明確了事業單位的社會職能、活動方式以及業務范圍等,明確要求事業單位必須按照法定程序來分配權力,保證執行單位的所有行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合規也是一大誘因,合規目標會導致管理人員對法律條款格外敏感,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一些行為會被外界認定成非市場模式的經濟行為,將其視為政治任務。
1.指標選取
首先要保證指標的全面性,因為評價體系指標滲透到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始終,會設計到單位內部所有的工作人員,所以全面性是指標的首要條件。其次要滿足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必須要以實際情況為標準,反映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特點,保證指標的合理性。最后要奉行獨立性原則,通過構建具有獨立性的指標來保證各個評價環節相互獨立。
2.評價內容
首先要對整體控制環境進行評價,因為控制環境才是事業單位內控的基礎,如果控制環境出現問題,不僅會影響到單位負責人員對內部控制工作的關注度,也會影響工作人員的責任感。控制環境的自我評價通常是指對單位的運行情況以及組織結構等制度建設問題進行的評價。風險管理也是評價的關鍵點之一,風險管理評價主要側重對風險識別能力以及風險控制能力,明確單位內部風險管理辦法是否明確以及風險的預警機制是否完善,總結平常工作時間內對風險的解決措施是否有效,以便減少風險的產生幾率。其次要對控制活動進行評價,控制活動的評價內容包含了面對風險時所應該采用的措施以及相關行為,對行為是否有效進行評價,屬于內部控制工作核心點。評價內容包含事業單位會計設置是否合理以及各崗位職責是否明確。整合工作人員個人素質,對從崗位和素質情況入手判定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是否滿足崗位需求,對會計基礎控制工作的完整性進行評價,明確預算管理的規范性,調查各部門之間溝通的流暢性,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入手分析單位規章制度是否完善。對信息溝通進行評價,從事業單位的信息處理能力方面入手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含溝通系統建設情況以及溝通系統的整體運行情況,結合內部控制信息實際處理情況判定單位信息技術的使用效率,對日后發展提供基本方向,通過與已發生情況進行對比的方式判定信息溝通系統所具備的可靠性及真實性。最后對內部監督機制進行評價,事業單位的內部監督機制評價主要工作內容包含評價內部控制監督制度以及分析監督系統是否完善,對評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改進,對監督工作是否落到實處進行評價。
3.評價程序
首先需要站在內部控制內容的角度,對詳細的自我評價方式進行明確,選定評價工作的主要對象,制定詳細的評價規劃,保證評價方式具有可行性與科學性。聘請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專業工作人員作為評價引導員,帶領小組內部成員對評價的主要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如果分析過程中出現分歧,需要結合日常工作經驗,采取投票制等模式來確定最終工作方向。單位方面可以定期對培訓評價小組的成員進行業務培訓,讓這部分工作人員全方位掌握評價的程序以及最終目的。考慮成本效益,確定評價小組的人員,定期召開評價問題的研討會,從評價的結果以及單位近段時間內所出現的問題入手進行深入分析,單位的相關責任人則要全方位了解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情況,出現問題及時調整,各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共同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減少負面影響。最后由評價小組成員對評價過程進行分析,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將評價結果以報告的形式上交到上級單位,將整改措施落到實處。針對評價中可以體現出的問題,相關負責人必須要高度關注,認真研究問題的解決方法,加大內部審查力度,提升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時效性。
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入,內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本文從當前我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與企業內部控制點差異性方面入手,分析其特性,之后通過評價的方式提出提升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時效性的方式,旨在完善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將其控制作用最大化發揮。
[1]蔡志剛.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淺析[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12,02(01):132-136.
[2]柴大江,李繼民.淺析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2,11(04):56-58.
[3]王棣華,陳艷紅.從COSO框架淺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構建與完善[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03):22-26.
(作者單位:河北豐潤車軸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