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
蔣麗麗 (甘肅省臨澤縣第一中學 734200)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應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給學生口語表達的信心、時間、方法和平臺,通過課前五分鐘、課堂上的“讀”“說”“議”“評”“辯”以及課外的語言類活動,逐步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 口語表達活動
當今,口語表達能力在日常工作、學習,尤其是人際交往和思想交流中非常重要。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各類考試并沒有涉及對口語表達能力的考查,大多數語文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閱讀、寫作上,而忽視了口語教學。因而導致學生寫得好,說不好,面對試卷可以洋洋灑灑,當眾講話卻語無倫次。對此,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師急需沖破應試教育的牢籠,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有計劃、有層次、有目的地開展口語訓練,做到“四個給”。
一是給學生信心。性格內向的學生不善于表達,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缺乏表達的欲望,而只是缺少勇氣和自信。因而,課堂上一個問題提出來,教師應多留心那些“寡言者”,通過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句激勵的話來鼓勵他們,讓他們由“心動”到“嘴動”,讓他們樹立“我想說”“我敢說”“我說了”的自信。
二是給學生時間。進入高中后,很多學生都把大段的時間留給數理化英,學習語文的時間少之又少。而大多數的語文教師又將這屈指可數的語文學習時間用來進行知識的灌輸、答題技巧的指導等,很少有教師能慷慨地舍出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整理、發言。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就要讓語文課堂變成學生鍛煉和展示口才的舞臺。
三是給學生方法。首先,要指導學生“能說”。說話應做到清楚、連貫、流暢,能完整地敘述一件事情,清晰地說明一種事物,鮮明地闡述一個觀點。其次,要指導學生“會道”。在“能說”的基礎上要求說得再好一些,給人以一定的美感,要像節目主持人那樣榫嚴縫合、流暢自然,像評書演員那樣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再次,要指導學生“善辯”,利用各種說話技巧,把自己的意圖準確清晰地傳遞給聽眾,并能正確立論,言之鑿鑿,及時反駁,一語中的。
四是給學生平臺。教師應在課內和課外為學生營造說的環境,搭建說的平臺,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盡情地發揮。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逐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一是課前五分鐘。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每節課前的五分鐘能力訓練是一種用時不多、但能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活動。我的具體做法是:每節課前利用五分鐘的時間,由學生輪流到臺前演說課前準備的內容,內容主要包括成語推介、熱點評說、新聞觀察、美文欣賞、詩詞賞析、素材積累等,學生選取其中一兩種形式展開演講。這一活動在短時間內或許難見成效,但長期堅持必定會對學生表達、聆聽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是課堂五活動。其一,有感情地讀。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根據生動形象的文字描述進行再造、重現,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如我在進行《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時,指導學生通過朗讀充分體現豪放之情,而李清照的《聲聲慢》卻要表現出那種老年無依、失落孤寂之情。教師也可以適時為學生播放合乎情境的背景音樂,以強化學生的角色意識,增強朗讀效果,如《荷塘月色》的朗讀指導中可配班得瑞的《初雪》樂曲。總之,只要語文教師努力,通過充滿情感和靈性的有效朗讀一定會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其二,有條理地說。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做課堂學習的主體。那么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我認為關鍵在“說”上。教師在課堂中應創設“說”的情境,對于記敘類文章,可讓學生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復述課文,如《鴻門宴》《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對于戲劇類文章,可讓學生融情于境,分角色表演,如《雷雨》《哈姆雷特》等;對于議論類文本,可讓學生概括作者的觀點,進而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拿來主義》《勸學》等。除了引導性的提問外,教師還應注意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說話有層次、有條理。
其三,有目的地議。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文本的難易程度、學生的理解能力,針對文本內容、主旨、寫作特色、現實意義等提出有價值的探究論題,讓學生以小組或同桌為單位開展有目的的議。如在《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教學中,筆者在學生之前理解的基礎上,設計了“儒家認為世俗之樂會讓人放蕩無節制,孟子為何還說‘今之樂由古之樂也’?”的探究問題。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之后,不僅明白了這是孟子“由樂(yuè)轉樂(lè)”的談話技巧,還挖掘出了文本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即孟子“民為貴”的思想。當然在學生動口議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走下講臺,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調動每位學生發表意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四,有針對性地評。在教學時,教師要適時、正確地運用評價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評價的對象可以是一堂課、一個片斷,甚至是一句話。評價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師生互評、生生互評、自評等。比如,學生可以從普通話水平、說話音量、語氣語調等方面評價同學的回答,也可以對自己或他人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不足之處進行評價。總之,教師應轉變評價觀念,引導學生參與評價,讓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評價中得到提升。
其五,有思想地辯。“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光,相擊而發靈光”,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有思想地辯必不可少。教師可以從文言詞匯的理解、課文人物性格的評判、課文寫作特色的分析等方面來設計辯論活動。如我進行戲劇《雷雨》教學時,基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開展了“周樸園愛或不愛魯侍萍”的辯論,經過一番思考后,課堂瞬間變成了唇槍舌戰的戰場,在“愛”與“不愛”的辯論中,周樸園這一核心人物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更加明確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
三是課余五載體。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僅靠40分鐘的語文課堂是不夠的。因此,語文教師應想方設法地拓寬學生的語言環境,尋找盡可能多的活動形式,組織各種語言類比賽,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會、讀書沙龍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等。
總之,能說會道、口若懸河的好口才是逐步培養出來的。培養高中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既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走出過去應試教育的誤區,更新教育理念,增強口語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使他們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
(責編 張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