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電視傳媒視角的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2015-03-14 10:19:20陶長江王穎梅
關鍵詞:文化

陶長江,魯 敏,王穎梅

(1.四川農業大學旅游學院,成都611830;2.四川成都易寶科技有限公司,成都610032;3.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經濟管理分院,成都611130)

基于電視傳媒視角的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陶長江1,魯 敏2,王穎梅3

(1.四川農業大學旅游學院,成都611830;2.四川成都易寶科技有限公司,成都610032;3.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經濟管理分院,成都611130)

有效保護和傳承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工作的核心。為探討電視傳媒應用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可行性和著力點,課題組基于對羌族、非羌族的問卷調查和對羌學專家、電視節目編導的半結構訪談獲取的數據,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發現:羌族和非羌族就電視傳媒在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作用和運用上存在認知差異;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不到位,急需有效的宣傳方式;電視傳媒是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重要且有效的方式;電視傳媒作用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最有效的作品形式是“電影、綜藝節目和電視劇”,其次是選秀節目和紀錄片。

電視傳媒;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一 前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印記,是本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識[1]。由于大眾對非遺的活態性、傳承性和變異性缺乏深刻認識,加之社會經濟發展導致少數民族文化特性處于逐步喪失的危險境地,我國少數民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存在諸多問題。但可喜的是,一批優秀的以少數民族文化為題材的電視傳媒作品進入大眾視野,推動著少數民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如《冰山上的來客》、《走進香巴拉》、《金鳳花開》、《長白山下我的家》和《新疆姑娘》等電視劇作品以及以《花腰新娘》、《山間鈴響馬幫來》、《蘆笙戀歌》、《邊寨烽火》、《劉三姐》和《阿詩瑪》為代表的電影作品。

羌族非遺內容豐富,囊括民間習俗、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和傳統手工藝,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布的所有項目[2],但羌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非遺主要通過口傳心授和實物來記錄和傳承。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給羌族非遺的傳承保護帶來巨大災難:非遺傳承人和研究人員傷亡嚴重,大量珍貴文物遭損毀。地震后,采取科學可行的方式加強對羌族非遺的保護傳承顯得尤為迫切。回顧近五年關于羌族非遺的研究文獻,多數研究者贊同采用博物館式的靜態保護和重視傳承人(以“釋比”為代表)的活態保護來實現羌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但多停留在災后重建規劃方案的討論、保護和傳承模式理論上的總結,尚缺少具體措施方案的實證研究成果。

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傳媒在發展和傳播文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主流傳媒的電視具有傳播信息及時、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等優點,可否運用電視傳媒以助于羌族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學界尚缺乏相關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分析羌族非遺保護傳承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問卷調查和半結構訪談的數據分析方式,探討采用電視傳媒手段來保護和傳承羌族非遺的可行性和著力點。

二文獻回顧

國內對非遺的研究較為成熟,研究主題從保護模式、開發方式、相關法律政策到傳承主體、保護主題均有諸多研究成果[1][3]。針對羌族非遺的研究,運用Note Express 2軟件查證從2007年至2013年國內期刊文章、會議論文、報紙文章、學位論文共57篇,其中期刊文章47篇。汶川地震后,研究者開始重視羌族非遺的研究主題,相關文獻數量達53篇,從2008年到2013年分別是7篇、11篇、8篇、11篇、11篇和5篇。

從論文發表年限和研究主題看,2008年汶川地震后,相關學者在第一時間關注到羌族非遺的保存問題,基于地震給羌族非遺帶來的巨大破壞,指出搶救羌族非遺的重要性[4];歸納整理出羌族非遺內容豐富,包括世界非遺所規定的五大種類[5];羌族遺產文化空間主要由天火坪、勒色坪、火塘屋、照樓臺、芋初壩、議話坪等組成[6]。研究者指出地震給阿壩羌族非遺的生存空間和文化空間帶來嚴重威脅[7];并就羌樓及時搶救的重要性[8]、羌語和釋比文化的搶救對策[9-10]做了研究。2009年的研究聚焦于震后羌族非遺的傳承和重建問題。災后北川羌族非遺的傳承研究新思路是將羌族非遺置于北川獨特的自然、人文系統中,探尋其與人的發展的互動關系[11]。要實現羌族非遺的災后重建,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依法實施羌族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發揮學校在羌族保護與非遺傳承中的教育功能,積極呵護羌族非遺傳承人[12];關注羌文化數據庫建設和災后重建中羌文化元素的融入等[13];除此而外,為更好保存羌族非遺,高校圖書館大有作為[14];將藏羌鍋莊引入民族地區的高校體育課中,也有利于藏羌非遺的保護[15]。

2010年至2013年的相關研究重點可概括為三點:一是基于災后重建規劃,分析羌族非遺災后的重建[16]和保護現狀[17,18],討論異地安置對羌族非遺傳承的影響[19]和因“生存根基松動、傳承意識式微和不得已的商業操作”而導致的災后北川羌族非遺身份存在的焦慮[20];二是從宏觀角度探討羌族非遺靜態保護和活態傳承的保護模式[21]13-24[22-23]以及保護中的政府行為[24]33-38,從微觀角度探索多媒體技術[25]19-42、紀實攝影[26]和影像技術[27]在羌族非遺保護中的運用;三是就具體的羌族非遺項目,如羌年[26]、推桿[28]、瓦爾俄足節[29]29-34和釋比文化[10,30]的保護進行較深入探討。

綜上,國內對羌族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給予了持續關注,關注主題涉及羌族非遺的價值認同、非遺在地震中的受災事實以及傳承、保護模式。在羌族非遺傳承和保護研究上,目前并沒有公認的模式或切實可行的方法,研究者多立足于宏觀角度,從政府、高校、圖書館、傳承人和學者等方面做定性分析,即便是探討多媒體技術、紀實攝影和影像技術在羌族非遺保護中的運用,也多從重要性、可行性做定性闡述。

當前,面對地震的打擊以及外來文化強勢的沖擊勁頭,羌族非遺的保護傳承處于“內憂外患”的困境,其傳承保護固然離不開專業部門和專業隊伍,但更重要的還在于發揮大眾傳媒優勢,調動起全社會的熱情,培育其深厚的非遺傳承保護意識。電視作為主流大眾傳媒,是社會知識的倍增器、發生器與文明的推進器[31]。電視媒體能否在羌族非遺保護傳承中有所作為?本研究將立足于實地調研分析來得出結論。

三 電視傳媒與羌族非遺的保護傳承

(一)電視傳媒對非遺保護傳承的作用

電視媒體與平面媒體、廣播媒體、網絡媒體、戶外媒體和手機媒體共稱為現代六大媒體,據CSM2010年媒介研究的調查顯示,全國有99%的受眾在半年內看過電視,電視的日使用指數達到89.4%,兩項指標數均超過其他媒體(報紙、廣播、雜志、互聯網、車載、戶外/樓宇、手機電視),電視傳媒以其最多的受眾群、不需要識字能力、聲像結合、具有強烈的沖擊感和現場感、能夠實現歷史保存等特點占據媒體主導地位[3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建立人類活珍寶制度的指導性意見》中指出:“保護無形文化遺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通過收集、記錄、歸檔來保存它們,而更有效的方法應該是確保那些文化遺產的負載者繼續獲取更深厚的知識和技巧并傳授給下一代”①。電視憑借著畫面和聲音,利用動態和富有表現力的手法,為觀眾呈現了極具吸引力的非遺,實現與觀眾面對面的交流,使非遺的技術、技能以及知識得到很好的傳承。此外,電視媒介對受眾的要求不高,即觀眾不會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這樣可以擴大對非遺保護的覆蓋面,提高宣傳力度[33]。電視具有其它媒體所無法企及的權威性、公信力、專業性和影響力,對非遺保護工作的助力作用可概括為宣傳、保護和傳承三個方面[34]。

(二)羌族非遺保護傳承現狀

羌族自稱“爾瑪”(Rrmea),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部高原的茂縣、汶川縣、理縣、松潘縣、黑水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的北川縣,貴州省的石阡縣、江口縣以及云南省的文山州等地[9]。傳承至今的羌族非遺種類豐富,其中包括大禹崇拜;“咂酒”釀制、“羌繡”技藝、水磨漆器制作;“薩朗舞”、“盔甲舞”、“皮鼓舞”、“集會舞”、“禮儀舞”等民族傳統舞蹈;多聲部的民歌、酒歌;古老的羌笛、羌笛曲和“羌戲”;“羌歷年”、“祭山會”、“瓦爾俄足節”等傳統節日[35]。

但目前羌族非遺的保護傳承面臨巨大挑戰。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在客觀上加速消融羌民族的文化特性。羌族,被歷史學家稱為“輸血的民族”。三千多年以來,羌族向中原和其他民族輸送了大量的文化,同時也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不斷和其他民族通婚融合。由于歷史和地理因素,近200年來,羌民族自身的特征已不太明顯。歷史發展到今天,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少數民族文化同化嚴重,越來越多的羌族人陸續走出石碉房,脫下羊皮褂,放棄伴隨千年的語言,當前能說羌語的不足2萬人[35]。另一方面,汶川地震對羌族非遺造成毀滅性打擊。地震導致大約2萬多羌族人喪生或失蹤,約占羌族總人口的10%;大量文化器物被埋或遭嚴重毀損,世界急需保護非遺項目“羌年”損毀文物50多件,省級非遺項目“許家灣十二花燈戲”道具損毀80件,“口弦”道具損毀20件,此外“羌族山歌”、“莎朗”、“白什馬馬燈”、“青片龍燈”、“片口高蹺獅燈”、“大禹的傳說”等珍貴的禹羌文化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17]。我國惟一的羌族自治縣——北川縣在此次地震中被夷為平地,羌族現存的非遺實物和非遺普查資料全部被掩埋[2]。通曉羌族語言、歷史文化的羌人與民間藝人部份遇難,以禹羌文化研究專家謝興鵬、羌族音樂傳承人計學文、羌族舞蹈傳承人李紅果等為代表的一批約50多人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和研究隊伍或死亡或失蹤。

地震后,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在災后重建中積極搶救與保護羌族非遺。國家批準設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四川省發布《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26];相關部門啟動緊急保護羌族非遺的行動,包括:搶救羌族非遺珍貴資料,申報羌族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扶持與培養羌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羌文化,恢復與重建羌族文化特色建筑,創作羌族文藝精品和宣傳羌文化[17]。另外,在民間,蘿卜寨80后小伙成立了“影救爾瑪”工作組,茂縣農民自發成立爾瑪文化協會,其目的無一不是保護和傳承羌族非遺。

總的看來,震后羌族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在如火如荼開展,但目前采取的設置羌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強保護立法、搶救文物資料、扶持培養傳承人等措施的效用度有待檢驗。考慮到電視傳媒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特殊作用,將電視傳媒運用于羌族非遺保護傳承中的研究就顯得非常必要。

(三)電視傳媒在羌族非遺保護傳承中的嘗試

美國作家約翰·埃利斯曾說:“電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私生活。”[36]在大眾眼中,電視是一種重要的休閑娛樂方式。在羌族非遺的保護傳承中,電視可真實記錄、挖掘和整理非遺的原生態,以便建立活態檔案;若非遺流失,還可以根據影視記錄復活。近年來,電視傳媒提高了大眾對羌文化的關注度。據不完全統計,涉及羌族非遺的電視作品主要包括影視作品、紀錄片、綜藝節目和教學片(詳見表1)。其中,影視作品《爾瑪的婚禮》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表現當代羌族人生活的電影,帶有原生態少數民族風格,影片講述一名羌族少女在即將和漢族愛人舉行婚禮時所面臨的困惑和矛盾;紀錄片《羌族》記錄了旅游局副局長周興琦為讓更多人了解羌族文化,跋山涉水去拜見一位年近古稀的“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一個人物)的故事;旅游綜藝節目《舞動羌山》集中展示了羌族的舞蹈;教學片《西哥教你跳薩朗》介紹了羌族熱血男兒蟬西傳承羌族文化,傳習羌族薩朗舞的過程。

表1.與羌族非遺相關的電視作品

這些電視作品中涉及到的“羌”文化元素,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帶來了羌族地區旅游的興盛。汶川地震前,阿壩州旅游業的收入已占地區GDP的28.3%,占第三產業的74%,為全省第一;三個主要羌寨(桃坪羌寨、蘿卜寨、黑虎寨)的旅游收入平均也占了三產業的72%[7]。爾后,地震進一步催生了羌區旅游的全面開花,羌區被鏡頭、閃光燈記錄和追逐,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引來大批游客,羌區旅游的發展提高了居民收入,促進羌族同胞當地就業,有利于羌族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以電視為主的媒體報道使羌族地區受關注度達到空前,因此而興起的旅游熱潮也在災后重建兩三年內逐步襲來。以北川為例,具有羌族特色和現代氣息的新縣城開城以后,單就2011年春節期間,共接待游客2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650萬元。

四 實證研究

(一)研究方法

為測試電視傳媒對保護和傳承羌族非遺的可行性,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重點訪談獲取數據,采用SPSS17.0交叉列表中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問卷側重調查受眾對羌族非遺的認知度、對羌文化影視作品的知曉度,以及對電視傳媒作用于羌族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基本看法。調查時間為2012年9-10月,采取定點隨機調查,先后在北川、茂縣、成都市區和都江堰市區向大眾發放問卷201份,回收有效問卷180份,有效率為89.6%。另外,為進一步獲取電視傳媒對羌非遺的影響評價,采用半結構訪談方式,訪談了三位為羌族非遺傳承和保護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他們分別是羌族優秀詩人、阿壩州羌學學會秘書長張成緒,羌學專家、中國羌岷網總編輯焦虎山和阿壩州電視臺編導周禮旗,訪談主題是電視傳媒促進羌族非遺保護傳承的可行性、效果和意義。

(二)結果與分析

1.被訪者基本情況

被訪者中有29.4%的來自羌族地區,羌族占24.4%。在性別上,男女比例相當,分別為51.1%和48.9%;年齡構成上,以中青年為主,21-30歲的超過50%,31-40歲占18.3%。另外,86.1%的被訪者有高中以上學歷,其中具有高中、技校、中專學歷的占20%,具有大專和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各占20%和46.1%;在職業分布上較為廣泛,占總樣本比例前五位的是學生、企事業單位職工、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公務員和農民,所占比例分別是26.1%、15%、13.9%、11.7%和8.3%。

2.關于羌族和羌族非遺的認知

將“是否為羌族人”和“對羌族的了解程度”做交叉列表卡方檢測,結果顯示卡方統計量(Chisquare=53.358,P<0.001),這表明不同人群對羌族的認知存在顯著差異。另據調查,84.1%的受訪羌人自認為對羌族“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沒人表示“不了解”;而只有1/2的非羌族人表示了解羌族,且有16.9%的人群表示“不了解”。在了解羌族的渠道上,羌族與非羌族存在差異,但電視節目都是重要渠道之一。羌人選擇的前五種渠道分別是“口耳相傳、學校教育、電視節目、2008年地震和交友聊天”,非羌人選擇的是“2008年地震、電視節目、交流聊天、學校教育和網絡”。另外,羌族非遺項目在本族中的知名度遠高于其他民族。其中,羌繡在羌人心中擁有最高知名度(占被訪羌人的72.7%),其次是羌笛、羌年、羊皮鼓舞、多聲部民歌,還有36.4%、34.1%和18.2%的人知曉薩朗、瓦爾俄足和釋比文化。與之對應,80.1%的非羌人知曉羌繡,其次是羌年、羌笛、羊皮鼓舞和薩朗,另有16.9%、10.3%和7.4%的人知曉多聲部民歌、釋比文化和瓦爾俄足節。

3.電視傳媒應用于羌非遺保護的認同

被訪談的張成緒老師認為,電視傳媒將會在羌族非遺的宣傳、影響的擴大以及文化再現中起重要作用。在問卷的分析中也有類似的結論。當問及“希望通過何種方式來了解羌族非遺”時,“電視傳媒、歌舞表演和旅游”是被訪者普遍的選擇,選擇率共占總樣本的 73.3%。唯一不同的是,65.9%、63.6%、50%、50%和31.8%的羌人選擇歌舞表演、電視傳媒、旅游、羌文學作品和羌族名人(如釋比、羌文化研究者等)來了解羌族非遺,61%、58.5%、55.9%和27.9%的非羌人更傾向于通過旅游、電視傳媒、歌舞表演和羌文學作品來了解羌族非遺。選擇方式的差異,一定程度上與羌族能歌善舞的特性以及族外人群的游客心理有關。

在涉及羌族非遺的影視作品調查中,知名度相對較高的是《羌笛頌》、《爾瑪的婚禮》和《云上爾瑪》,其次是《云上人家》和《歡迎你到阿爾村》;同時,雖然羌人對相關作品的熟悉度高于非羌族人,但總體上看知名度都不高,仍有 6.8%的羌族和31.6%的非羌族人不知曉其中任何一部影視作品。這顯示出目前的羌族電視作品(包括影視作品)數量不多,知名度不高。正如張成緒老師的觀點:現有的羌族片子量少、質量不高,沒有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再現。

表2.不同人群對電視傳媒發揮的保護與傳承效果的認知

從訪談和問卷調查看,被訪者基本認同電視傳媒對羌族非遺保護傳承的積極作用。焦虎山老師認為,基于電視傳媒的角度比傳統的宣傳和保存模式更具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電視傳媒的宣傳平臺有利于羌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二是電視傳媒的方式有利于羌族非遺的記錄與研究。問卷分析結果也顯示,63.3%的被訪者認同電視傳媒的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有兩點:一是有31.7%的被訪者對電視傳媒的作用表示懷疑;二是不同人群對電視傳媒發揮的保護與傳承作用認知存在明顯差異(t=-1.710,P<0.05),羌族人認同電視傳媒對羌族非遺保護作用的比例高于非羌族人(詳見表2)。導致該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目前電視傳媒較少應用于羌族非遺保護(如相關的影視作品知名度較低),尤其是非羌人還對電視傳媒能否發揮好效果持懷疑態度。

4.電視傳媒應用于羌非遺保護傳承的作品類型

在綜藝節目、電影、電視劇、選秀節目、相關比賽和紀錄片六種電視節目類型中,“電影、綜藝節目和電視劇”被認為是對羌非遺保護傳承最有效的三種類型,其次是選秀節目和紀錄片。不同的是:羌族人認為最有效的作品類型是綜藝節目而不是電影,羌族人對電視劇和紀錄片的認可度也高于非羌族人(如表3所示)。這一定程度上跟羌族人對紀錄片的熟悉程度有關。周禮旗編導在訪談中提到,阿壩州電視臺在汶川地震前就組織拍攝了記錄羌族非遺的紀錄片《羌婚禮》、《瓦爾俄足》和《釋比還愿》,紀錄片在阿壩州有較高的知名度。

表3.不同人群對電視作品類型的保護和傳承效果的認知

五 結論與討論

(一)結論

1.羌族非遺宣傳不到位,急需有效的宣傳方式。調查中發現,羌族人群對代表本族文化精髓的非遺的了解非常有限。如釋比文化是羌族口述文化傳統的核心[10,30],但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羌族人知道釋比文化。外界對羌族更是了解不多,對羌族非遺知之甚少,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宣傳方式。

2.電視傳媒是羌族非遺保護傳承重要且有效的方式。首先,電視傳媒是很好的宣傳方式。受訪者均表示電視傳媒是了解羌族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普遍贊同通過電視傳媒、歌舞表演和旅游的方式來了解羌族非遺。其次,電視傳媒是有效保存的方式。75%的羌族人和近60%的非羌族人認同電視傳媒對羌族非遺的保護傳承的積極作用。

3.羌族和非羌族人就電視傳媒在羌族非遺保護傳承中的作用和運用上存在認知差異。與非羌族人相比,羌族人更熟悉本族的非遺,更認可電視傳媒對非遺保護傳承的積極作用,更認可采用綜藝節目來保護傳承非遺。因此,應加強非遺在羌族內部的宣傳,喚起羌族人的文化自覺。通過策劃與非遺相關的綜藝節目、電影或電視劇,將非遺滲入到電視節目中,寓教于樂,尤其可給深受各類電視節目和網絡游戲影響的羌族青少年以啟蒙教育,建立民族自豪感,引導主動保護和傳承文化。

4.電視傳媒作用于羌族非遺的保護傳承最有效的作品形式是“電影、綜藝節目和電視劇”,其次是選秀節目和紀錄片。如2004年首屆CCTV西部民歌電視大賽6位羌族老人演唱了多聲部歌曲《出征歌》和《酒歌》,第十二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羌族歌手仁青、格洛演唱的多聲部歌曲《羌族酒歌-唱不起了》獲得了原生態唱法銅獎[37]。電視節目讓羌族非遺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眼球。但要注意的是,在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中要嚴控質與量。目前有關羌族非遺的電視作品在羌族內的知名度并不高,原因不排除是因作品數量少、精品少,沒能再現優秀的羌族文化所致。另外,還應多樣化電視作品類型,除電影和綜藝節目外,可適當拍攝電視劇、策劃選秀節目和知識競賽等,如策劃“尋找云朵中的羊角花”、“薩朗姐后人選拔”和“羌族服飾電視設計大賽”等。

(二)討論

經過幾年來的修復重建,羌族非遺保護已初見成效,但也存在羌語傳承困難重重、缺乏有效的“供血”機制、缺乏羌族文化認同感等問題[38]。將電視傳媒引入羌族非遺保護傳承中是非遺數字化保護運用的延伸,也是強調基于人的活態傳承的理念。目前,電視傳媒在羌族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的重要性未得到足夠重視,有關羌族非遺的電視節目數量少、知名度小,加強電視傳媒的運用是羌族非遺保護工作的必然選擇。在此過程中,政府的支持和羌族聚居地區域合作尤為重要。如“瓦爾俄足”的一名傳承人涂仁曾向茂縣文體局提議將“瓦爾俄足節”的歌舞刻錄成光盤,以備村民農閑的時候可以邊看邊學,但文體局的人并不同意,他們認為“瓦爾俄族”是茂縣的亮點,如果有光碟,理縣、汶川的羌族一學就會了,這樣茂縣就失去了“瓦爾俄足”的獨占權[39]。此外,不容忽視的是電視創作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缺乏深度思考[40]21。電視創作應有非遺傳承人、羌族村民代表和羌學專家的參與,相關節目的拍攝和制作要求嚴謹、科學,非遺的展示要具有真實性、系統性和藝術性。

(三)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只是初淺探討了將電視傳媒運用于羌族非遺的傳承保護工作中的可能性和建議,由于語言障礙和羌族同胞居住分散的原因,在對羌族人的問卷調查和重點訪談數量上仍顯不足。下一步可探討在災后搬遷和重建村寨的背景下,應用電視傳媒到羌族非遺保護工作中的模式,討論在具體運用電視傳媒過程中如何保存羌族非遺的真實性;針對運用電視傳媒保護和傳承本族非遺,對比研究羌族和其他民族(如納西族、白族、藏族等)在運作機理和管理模式上的異同。

注釋:

①轉引自:徐用高一文,參見參考文獻[20]。

②這里包括了地震前拍攝的電影:《羌笛頌》(上世紀50年代末開機拍攝,描述羌族地區解放戰爭時期的抗戰故事)、《爾瑪的婚禮》(2007年開機拍攝)、《云上爾瑪》(2007年開機拍攝,“原生態多聲部”羌族音樂第一次被搬上電影屏幕);地震后拍攝的電影:《歡迎你到阿爾村》(2011年開機拍攝,講述地震后旅游開發公司進駐羌寨進行商業開發后發生的故事,引發人們對于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兩者關系的思考)、《云上的人家》(2011年開機拍攝,以災后重建為背景,通過一位羌族普通母親展示羌族百姓對待自然、生命、災難等問題的態度和思考)、《殺生》(2011年開機拍攝,以桃坪羌寨為拍攝地)和《鈔票飛》(2014年開機拍攝,影片選景蘿卜寨)。另外,也有微電影:《見山》(2013年開機拍攝,再現一位青年畫家和一位羌族獵人各自的人生追尋)和《莫朵格依》(2014年開機拍攝,是首部羌族母語微電影)。

[1]陶長江,吳屹,王穎梅.文化生態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研究——以廣西瑤族盤王大歌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3,(4):155-163.

[2]吳建國,張世均.“汶川地震”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6):104-107.

[3]趙李娜.人地關系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上海松江舞草龍為個案[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68-76.

[4]劉錫誠.大地震后的文化擔當——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R].北京: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座談會,2008.

[5]周毓華.羌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研究[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61-65.

[6]周毓華,趙曦.羌族文化空間的多重性與發展價值考量[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41-45.

[7]賈銀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面臨的主要問題[R].北京: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座談會,2008.

[8]高小華,張書.傳統羌寨的空間形態特征分析及其美學價值評價——四川羌寨傳統與民間藝術研究調查報告[J].職業天空,2008,(11):78.

[9]蔡文君.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淺論羌族語言面臨的困境及搶救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2008,(6):86-91.

[10]馬寧.羌族“釋比”的傳承和譜系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46-52.

[11]郭鳳鳴.斷裂與鏈接——災后北川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研究新思路[J].貴州民族研究,2009,(4):70-73.

[12]張世均.論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災后保護與傳承[J].中華文化論壇,2009,(2):123-128.

[13]周毓華.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羌族文化重建研究[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70-73.

[14]紀辰.高校圖書館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若干思考[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9,(3):48-50.

[15]李琪,秀花,劉偉.藏羌鍋莊引入民族地區高校體育課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6):97-99.

[16]陳煦,陳敘.災后重建中羌文化保護的考察與研究[J].理論與改革,2011,(1):142-145.

[17]郭鳳鳴.北川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調查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0,(2):17-21.

[18]廖恒,鄧陳亮.震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調查研究[J].音樂探索,2012,(2):13-19.

[19]徐全利,張強,李洲,等.異地安置對羌族非物質文化的影響及對策[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6):95-98.

[20]郭鳳鳴.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的文化表達——災后北川羌族藝術的保護[J].文藝爭鳴,2010,(20):107-109.

[21]徐用高.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靜態保護和活態傳承結合模式構建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22]龔珍旭.北川羌族災后重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分析(上)[J].藝術評論,2012,(1):136-140.

[23]龔珍旭.北川羌族災后重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分析(下)[J].藝術評論,2012,(2):132-135.

[24]李夏蕓.四川羌族非遺保護中政府行為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2.

[25]王璟.多媒體技術在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2.

[26]范合琪.利用紀實攝影加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從“羌年”的拍攝談起[J].四川戲劇,2013,(7):127-129.

[27]趙雪紅.影像探索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困難及應對策略[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11):180.

[28]廖恒.羌族推桿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4):123-126.

[29]劉芳.羌族“瓦爾俄足”節初探[D].重慶:重慶大學,2010.

[30]陳安強,劉漢文.汶川地震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釋比”和“釋比文化”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1,(5):55-60.

[31]趙勝昔.電視在本土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的作用——以徐州電視臺社教類專欄《社會大觀》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1):59-60.

[32]尚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地方電視傳媒的作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5-96.

[33]張麗君.電視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13,(8):134-135.

[34]李雅梅.淺談電視媒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棗莊學院學報,2012,(4):137-138.

[35]田明霞,李嬌.保護羌族“非遺” 專家有話要說[N].綿陽日報,2010-11-3(5).

[36]姜蘊菡.淺談中國古典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播——以電視傳播媒介為例[J].大眾文藝(理論),2008,(12):168.

[37]馬寧.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及保護對策——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93-97.

[38]廖恒,鄧陳亮.震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對策研究[J].當代文壇,2012,(6):141-145.

[39]趙旭東,黃承偉,盛燕.震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與保護——以羌族“瓦爾俄足節”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21-127.

[40]周瑾.“非遺類”電視專題片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鐘秋波]

F592.3

A

1000-5315(2015)01-0070-08

2014-08-20

四川省教育廳四川旅游發展研究中心課題“四川世界遺產景區安全標識系統優化研究”(LYC13-24)。

陶長江(1982—),男,重慶潼南人,四川農業大學旅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遺產與旅游;

魯敏(1990—),女,四川北川人,羌族,四川成都易寶科技有限公司策劃師;

王穎梅(1982—),女,四川成都人,成都農業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分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鄉村旅游。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在线一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午夜小视频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久久网欧美|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白浆视频|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无码人妻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无码白|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www.99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毛片|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97在线碰|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久久毛片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青青操视频在线|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色综合综合网| 欧美日韩午夜|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二| 一级不卡毛片| 国产99在线|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亚洲免费三区| 亚洲h视频在线| 日韩成人午夜|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在线亚洲小视频|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亚洲第一视频区|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女人一级毛片|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国产精品999在线|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老司机精品久久|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99视频在线免费|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久久综合干|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亚洲区第一页|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