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田 飛 朱建華
地方媒體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報道重大突發事件
——《長江日報》沉船事件報道的啟示
□ 文/田 飛 朱建華
2015年6月1日晚9時30分左右,載著四百余人的“東方之星”客輪,突遇惡劣天氣在長江監利水域翻沉,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在對這一突發事件的全媒體報道中,《長江日報》刊發的沉船被吊起的單幅圖片作品,獲得廣泛采用和傳播。同時,該報設置的微博直播話題總閱讀數高達1.3億人次,跟帖評論等超過12萬條,在運用互聯網思維展現傳統媒體專業能力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長江日報 互聯網思維 重大突發事件報道
6月2日凌晨2時40分,《長江日報》攝影記者陳卓正好還沒睡,在手機新聞客戶端看到剛推送的監利長江段游輪沉沒(最早消息把地點誤報成石首)的短訊,雖然僅幾十個字,但覺得事情重大,請示值班主任后,于凌晨3時自己開車直奔200公里外的湖北省監利縣大馬洲水域江面失事現場。由于動身早,陳卓成為第一個到達現場的專業攝影記者。清晨7時許,陳卓第一時間用手機拍攝并向報社傳回現場救援照片。而此時,很多媒體記者還在趕往現場的路上,或者雖接近現場但正尋求突破警戒線。
清晨6時許,《長江日報》啟動重大突發事件報道應急機制,采編各個環節開始運轉,打破紙媒24小時新聞播報的周期:前方記者發回的圖文第一時間在《長江日報》新媒體平臺首發,而不是留到次日見報。前后方24小時聯動,圖文編輯、網絡技術人員各崗位全天候值守,PC端網站、微博、微信賬號實時更新,讓信息采編與信息傳播同步進行。
8時17分,陳卓的現場圖片通過《長江日報》官方微信發布,題為《長江日報記者實拍客輪救援現場,祈禱458人安好!》(注:后經過有關部門調查核實,最終確認客船上實有人員454人)。由于《長江日報》前后方行動較快,當日早間“《長江日報》記者實拍客輪救援現場”的照片,被騰訊網等多家門戶網站轉載。這為后期《長江日報》用新媒體報道“東方之星”救援現場并取得良好的網絡傳播效果,奠定了基礎。
網絡時代快人一步只是階段性制勝的法寶;而要想贏得戰役,就必須拿出真正的新聞精品。新華社、法新社、路透社以及國內外眾多媒體均派記者前往采訪沉船事件,作為當地媒體,《長江日報》深感任務艱巨。
接下來,以陳卓為代表的《長江日報》采訪團隊克服大雨、泥濘、現場管制等諸多困難,搜尋線索聚焦關鍵新聞場景,不敢有半點松懈,接連拍下了救援人員俯身敲擊船底與被困者聯絡、從翻沉的“東方之星”號中救出65歲朱紅美老人、21歲重慶籍船員陳書涵等重要瞬間,并及時傳回報社,源源不斷地為后方新媒體傳播供給優秀新聞作品。
救援工作進入第三天,雨終于停了。傍晚時分,西邊天空的云層中,泛出了些許紅色霞光,眼前的“東方之星”船底,在這個背景之下顯得格外令人痛惜。見此情景,陳卓想,出事的大都是“夕陽紅”旅行團的老人,沉船置于這樣的背景中,是可以有更多新聞信息含量的。
6月5日,經過救援人員日夜奮戰,倒扣江中數日的“東方之星”客輪,一點一點被扳正。傍晚,船體完全扶正,四層甲板全部露出水面。當晚7時多,薄云后面的太陽再次映紅天空,“東方之星”以完整姿態靜靜呈現在眼前,救援官兵開始集合,整齊地站在岸邊準備進入剛剛出水的客輪上實施搜救。由于有了昨天現場的思考,陳卓迅速找到制高點,選好角度,拍下這一看似寧靜卻能引起人們巨大情感沖動的畫面。
影像在快門聲中定格,數據在電波中傳送,《長江日報》新媒體客戶端在接到圖片的第一時間對外發布,這張照片被迅速轉發,瞬時傳遍整個互聯網。有網友留言:這個畫面,雖然看不到任何悲慘的東西,但就是讓人落淚!
當天晚上,國內報紙就此照片約稿的電話此起彼伏。第二天,《長江日報》以《夕陽之下 一如你從未離開》為題通欄刊發這張照片及其報道。包括《新京報》《東方早報》《中國日報》等全國數十家報紙都在頭版大幅刊發這一作品。
國內專業攝影報紙《人民攝影》經過匯總比較,也覺得這張作品信息量大、視覺語言包含的情感元素豐富,是這一報道場景中最典型、最優秀的攝影作品,當期在頭版通欄巨幅刊發。
“專注、極致、口碑、快”是互聯網思維的典型特征。這些思維也貫穿到《長江日報》此次救援報道的全過程當中。
如何第一時間快速發布現場救援信息,選擇發布平臺十分重要。“兩微一端”是新媒體平臺的“標配”,“兩微”指微博、微信,“一端”指新聞客戶端。
這三個發布平臺的運作規律和效果是不同的。若選擇媒體自己開發的新聞客戶端作為主要發布平臺,其受眾人數有限,傳播效果難以最大化。再看微信,微信公眾號主要依托朋友圈作分享式傳播,并不適合推送即時性、碎片化信息,而且,推送還要微信后臺審核,且限制推送條數,并不利于重大突發事件的快速發布。相比之下,微博不僅有數億用戶作為基礎,發布不受次數限制,也無需對發布內容進行事先審核。
鑒于上述認識,《長江日報》新媒體把官方微博作為信息發布的主平臺,迅速建立“#長江日報在現場#”和“#長江救援在行動#”兩個話題,以直播形式及時播報現場救援情況。前一個話題以記者自采內容為主,后一個話題以轉發權威媒體的信息為主。兩個直播話題,將微博上碎片化的即時性信息整合為一個連續的播報整體,便于受眾及時、全面了解現場救援進展情況。
重大突發事件信息發布,既要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時效性,也要確保權威性和輿論導向的正確性。面對“東方之星”翻沉這樣的重大突發事件,如何盡可能兼顧時效與導向正確呢?
對此,《長江日報》選擇業務能力強、政治鑒別能力高的骨干人員為網絡平臺發稿人,直接與前方記者對接,貫徹一般信息即時發布,重大敏感信息請分管副總編輯把關的新媒體發稿制度。

□ 圖為《夕陽之下,一如你從未離開》,《長江日報》記者陳卓拍攝。圖中場景是傾覆沉沒的“東方之星”在扶正后起吊出水,穿著防化服、即將入艙的搜救人員在岸邊靜默。
例如,在微博上點擊閱讀量達6700萬人次的夕陽下“東方之星”扶正出水照片,就是前方記者傳回照片,經網絡平臺發稿人配文后,迅速由《長江日報》官方微博首發的,前后操作僅相隔5分鐘。采寫編輯與審核發布之間環節的優化和減少,為信息的廣泛傳播贏得寶貴的時間。
《長江日報》此次沉船報道采取的另一項操作策略,就是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互聯互通,文字記者可以用手機拍照片,攝影記者也可以口述救援現場的情況再由后方整理發布。這不僅提升了報道的時效性,也鍛煉了采編隊伍的應變能力。文字記者拍攝的圖片與攝影記者撰寫的文字,在這次救援報道中均得到廣泛傳播。
這次突發事件報道,《長江日報》新媒體平臺發布圖文稿件約200條,遠高于報紙同期用稿量。前方記者采寫的圖文,新媒體平臺基本上都采用了。新媒體平臺上稿件的閱讀數、轉發數、評論數等反饋數據極為直觀,進一步激發了前方記者的新聞生產潛能。
開放與分享,是互聯網思維的另一典型特征。前方記者發回的“東方之星”救援現場圖文,第一時間通過《長江日報》微博 “#長江日報記者在現場#”直播話題發布;同時,《長江日報》也允許其他機構和個人對此進行轉載。由此,發布平臺的開放性和內容的開放性,直接帶來海量的分享。正是由于大量受眾自發參與分享,《長江日報》關于“東方之星”救援報道的圖文傳播半徑不斷被擴大。最終,“#長江日報記者在現場#”直播話題在新浪微博上創下了點擊閱讀量1.2億人次、跟帖評論超過11.5萬條的記錄;另一個微博直播話題“#長江救援在行動#”的點擊,也達到閱讀1300萬人次、跟帖評論超過6300條的記錄。開放與分享使信息傳播的途徑更加寬廣,不僅讓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得以提升,也讓主流媒體有力引導輿論向客觀、正確、健康、積極發展。
《長江日報》在這次報道中之所以取得比較大的影響力,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新媒體報道不只是紙媒報道的延伸,還是當下傳播系統的核心環節,報紙只是我們輸出端口之一而不是唯一;二是專業化的新聞精品生產,是紙媒賴以生存的至上武器。
(作者單位:長江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