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月,宋華
(安徽大學,安徽合肥230601)
1.1 產品規模和產品數量 普益財富發布的資料顯示,2009~2014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呈明顯的上升趨勢。銀行在2014年發行的理財產品比2013年增加一半以上,其中2014年第一、二、三、四季度我國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分別為1.53 萬、1.7 萬、1.78 萬和1.944 萬款;募集資金規模也從第一季度的9.95萬億元,到第二季度的10.07萬億元和第三季度的11.14萬億元人民幣,第四季度募集資金規模雖未公布統計數據,但估計還會稍有上升(圖1)。
1.2 收益類型 2014年銀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發行數量較多,市場占比居高不下,而發行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和保證收益型產品則與2013年變化不大,仍占市場百分之十幾的比例。
1.3 收益率 2014年銀行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盡管較2013年超過零點幾個百分點,但除了2014年年初的1~2月份產品收益率達到峰值,其他月份各類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月下行。一年期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變化最為明顯,從8.16%一路降至了5%左右。同時,投資限期為30天內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是波動較大,雖在2月份達到4.97%的高收益率,但后期收益率變化起起伏伏,最終還是在11月份回落至4.33%(圖2)。
1.4 預期分析 2014年12月中旬,為了應對年終考核,回籠資金,在“年末效應”的作用下,6%以上的高收益理財產品大量發行,收益率在年末總體上升。但在2014年9月,銀監會發布了月末存款偏離度指標,在此政策下,銀行以后希望通過“月末效益”和“年末效應”抬高收益率來吸引資金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小。由于2015年央行再次降息的預期和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再加上近日來股市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分流等不利影響,2015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預期會一路下跌。
從總體上講,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除了政策的影響,還面臨互聯網金融對資金搶占的巨大壓力,再加上整個金融市場中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等多重影響,銀行理財產品若持續低收益率的態勢,很有可能在2015年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和發行數量會有所萎縮。
2.1.1 定價模式單一。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主要是充分利用現有客戶資源,因此,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基本都是原本存款的客戶,他們將存款利率和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比較。故國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會優先參照定期存款利率的水平來考慮,主要采取“定存基準”,即以同期定期存款利率為基準。
2.1.2 靈活性較差。2014年11月,央行再下調利率來平衡社會儲蓄、消費、投資等經濟行為。由于銀行產品定價靈活性較差,面對每次央行突然的政策變化,大部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定價都會出現偏離公允價格的現象。
2.1.3 產品定價與市場需求脫節。由于理財產品的研發者不參與營銷,掌控定價權的研發人員又受制于自身產品知識、投資偏好和對市場了解程度的影響,難以作出迎合廣大投資者的定價決策。而一線營銷人員又無權參與產品定價,這就容易導致研發的產品與市場和客戶需求脫節。
2.2 產品創新能力不足 近幾年,互聯網金融因其產品呈現多樣化,且收益率較高,流通性強,安全性也可以得到較大程度的保障,所以贏得了很多投資者的青睞。然而,商業銀行雖然不斷推出新的理財產品,但仍沿用以往的收益模式,很多大同小異,讓投資者可選擇的類型并不多,不能完全抓住投資者的各種需求,創新程度遠不如各類互聯網金融產品。
2.3.1 資金期限錯配。商業銀行通過融入低成本的資金,向高收益且期限長的項目放貸或者投資來從中盈利,但這樣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流動性風險。就目前情況而言,投資者更加愿意去投資短期的理財產品,而銀行大部分存款來源于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購買和銀行間同業拆借,大量銷售短期理財產品從長遠看導致了銀行資產的不穩定性。如果大量投資者突然停止購買或贖回理財產品將對銀行造成巨大沖擊。
2.3.2 銀信交叉風險。為規避貸款規模限制,追求高收益,商業銀行將理財資金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在發展銀信合作的理財業務模式時也應警惕其風險。
2.3.3 政策性風險。信托類理財產品受國家政策變化影響較大,這就決定了銀行在做這方面業務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較大程度的風險。
2.4 信息不對稱 購買個人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大多是不太懂得金融知識的普通民眾,但是銀行銷售人員在對其進行銷售過程中,為了讓理財產品取得客戶的信任,通常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抑或避重就輕地介紹產品風險。部分商業銀行銷售人員并未在售前、售中和售后對投資者進行完整的信息披露,不能及時向客戶告知理財產品的凈值變化和盈虧狀況等重要信息,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大大增加了投資者理財的風險程度,使投資者處于不利的地位。
2.5 從業人員素質差異大 商業銀行在任用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時,通常不太注重從業人員的學歷或者工作經驗。但是,銷售理財產品并非普通的銷售工作,它需要專業的金融人員,具備專業的素養,了解其中的運作流程和潛在風險。然而,銀行的規章制度也并未明確要求理財從業人員必須持有相關從業資格,從而導致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在工作中不能嚴控風險,不僅使客戶自身利益受損,也使銀行流失掉客戶資源[1]。
3.1.1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我國商業銀行應該根據政策變化,迎合客戶需求,不斷開發新產品,進行產品創新,實現差異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創新,并針對不同的客戶人群,根據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制定合理的價格。
3.1.2 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不僅要了解理財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和其他銀行同質產品定價,更要聽取一線營銷人員的建議,做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討論和決定,最終確定價格。
3.1.3 制定一套完整精細的定價機制。包括事前市場調研、事中跟蹤評價、事后查找不足,及時修改彌補不足。
3.1.4 結合專業知識。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定價應該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利用專業的評定方法,結合金融人士的科學研究,更加規范評定理財產品的價格。
3.2 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
3.2.1 完善規章制度。對國家來說,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對銀行自身來說,要以國家的法律法規為導向,完善相關規則制度,倡導合規經營。從產品設計研發、發行到售后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有對應的制度依據,符合現有法律、政策監管要求,做到每個步驟都合法合規。
3.2.2 建立動態的風險評估體系。從風險預測、風險評估、風險監控到風險化解,圍繞理財產品設計研發、發行上市、售后服務、到期兌付等環節,進行動態管理,環環相扣。
3.2.3 加強資金流動性管理。銀行要有充分的資金流動性,確保產品到期兌付,并且兼顧風險與盈利。同時,要提高銀行資金使用效率,增強流動性風險管理意識,在理財產品風險管理流程中融入流動性風險的預判、識別、計量、監測和管理。
3.2.4 制定完備的應急預案。不僅平時要注意防范風險,商業銀行還應該建立一套操作性強并具有針對性的應急計劃,一旦發生意外,可以盡量把損失降到最低。
3.2.5 完善與監管部門的合作機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運作要涉及到外匯市場、證券市場和貨幣市場等多個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監管體系混亂。因此,銀行業與監管部門之間需要一種更有效的合作方式來共同防范風險,對銀行理財市場的運行進行充分的監督[2]。
3.3.1 加強監管。監管機構要完善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的相關制度,銀行也要自覺的針對風險和收益情況積極主動地向社會披露。
3.3.2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系統。在事前,要向客戶充分揭示理財產品的風險,不得有所隱瞞,并且在產品存續期內,應及時向客戶匯報產品的盈虧情況和所面臨的風險性,便于投資者及時地做出正確的選擇[3]。
3.4.1 積極引進高級專業人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從業人員要具備扎實的金融、法律、會計等專業基礎知識和熟練的業務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公關交際能力,以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
3.4.2 加強培訓。提高和充實現有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培育新的技能,以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
3.4.3 嚴格的懲戒機制。不僅應該要求銀行從業人員必須具有相關的從業資格證書,還應建立嚴格的懲罰制度,從業人員如若在銷售過程中存在為追求銷售業績而誤導投資者的行為,一經發現,應追究從業人員的責任,如果對投資者造成重大損失,應予以開除處分。
[1]曹巍.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現存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3:29 -40.
[2]孫鑫.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現存問題及解決對策[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4(9):76 -77.
[3]黃志云.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2(3):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