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軍劉 昕,2
(1.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上海200241;2.貴州師范學院經濟與政治學院,貴州貴陽550018)
近八年以來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文軍1劉昕1,2
(1.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上海200241;2.貴州師范學院經濟與政治學院,貴州貴陽550018)
[摘要]中國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但較多的成果則是從2006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做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戰略部署之后才涌現的。通過對2007—2014年間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相關文獻的梳理,筆者發現8年來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總體上呈現出了快速的增長勢頭,在實務研究領域不斷深化和拓展的同時,社會工作理論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無論是社會工作實務研究還是理論研究,相較于整個社會科學研究而言,中國社會工作研究整體水平仍然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關鍵詞]社會工作研究社會工作實務社會工作理論回顧與反思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專業和職業在中國經歷了長期而曲折的發展道路,甚至還一度中斷。隨著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不斷凸顯,其中許多社會問題無法單一地依靠國家行政能力來解決,而是需要專業社會工作的服務介入。過去的八年,可以說是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黃金時段,因此,有必要對中國社會工作研究進行總結和分析,這不僅有助于我們認識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狀況,而且更加有助于我們從學術上來推進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的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是以教育先行為特點的。盡管1980年代初,社會各行各業對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也存在著一些需求,但由于社會工作專業尚未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社會工作在恢復和重建時期并沒有全面啟動,相反則是高等院校的社會工作教育于1988年在北京大學首次設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之后才迅速發展起來的。①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組編:《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報告(1988—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4頁。進入21世紀之后,伴隨著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專業服務的政策倡導,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設置也在快速增加。截止到2014年底,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0多所高職院校設立了社會工作???,310所高校設立了社會工作本科,104所大學開展了社會工作專業碩士(MSW)教育。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直接從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教師近4000人,每年培養3萬多名社工專業人才。社會工作教育的蓬勃發展不僅極大地推動了專業社會工作的成長,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社會工作領域的研究。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做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戰略部署,由此開啟了中國專業社會工作發展的新時代,而這個戰略部署則成為了我國社會工作發展和研究進程中的重要分水嶺。因此,以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為轉折點,并考慮學術界的反應時間,筆者在“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上以“社會工作”為主題詞對2007-2014年間的社會工作類研究成果進行搜索,可以發現其公開發表的所有研究文獻共計有7844篇文章(如圖1所示)。仔細梳理這些成果后,我們可以發現:

圖1 2007-2014年中國社會工作研究文章的發表情況
第一,從論文數量來看,從2007年至2014年,社會工作類文章的總量呈現出明顯的快速增長趨勢。從2007年一年尚不足600篇的發文量,到2014年已增長到了1378篇,從2007年至2012年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5.78%,其中2011年至2012年年增長率最高,一度達到了23.9%。與此同時以同樣方法搜索1998年至2006年這9年間公開發表的文章總量,發現其9年內一共只發表了1484篇文章,發表文章最多的一年是2006年,但只有343篇論文,而到2007年時,則發文數突然躍至587篇,此后逐年快速增長,這充分說明了社會工作研究在2006年以后有了明顯快速的增長趨勢,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家社會工作政策對學術研究的影響。
第二,從論文質量來看,發表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的文章數量從2007年至2009年也有較大增幅,到2009年就已經達到了158篇,接近2007年的三倍之多,但此后5年則卻無太多變化,一直徘徊在140-160篇之間,說明近五年來在較高質量的研究論文發表數量上增速緩慢。如果我們再分別以“社會工作”為“關鍵詞”、“篇名”在中國知網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進行搜索,得出的結論與上述也基本一致。盡管從2007年以來,不管是社會工作類文章發表總量還是質量方面都較過去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但從橫向比較來看,整個社會工作的研究仍然處在起步階段。比如以“社會學”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進行同樣的搜索,結果發現僅2014年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上的社會學類論文就多達1098篇,是2014年社會工作類154篇論文的7.1倍。
第三,從課題研究情況來看,以2007年以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為例,對社會學和社會工作類課題的立項情況進行了統計,發現社會工作類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多數不足社會學的1/4(見表1)。①表1所統計的社會工作類課題立項內容主要包括社會工作、社會政策、社會福利、社會救助以及社會工作組織研究。在項目類別方面包括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數據統計來源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歷年公布的獲得立項的社會學類別中的課題。

表1 2007-2014年社會工作和社會學學科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情況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的社會工作類課題立項數量從2007年至2014年總體上呈現出了增長趨勢,2014年甚至達到了48個項目,充分說明了社會工作受到國家和學術界重視的程度在不斷提高,且從社會工作占社會學大類立項的比例來看也有了較大的增幅(尤其是2011年立項數和所占社會學類課題比例都較大)。但是就整個社會學學科而言,由于社會學學科整體所獲項目數目在不斷增加,因此社會工作占整個社會學學科的比例依然較低(只有2011年和2012年超過了20%),2007年以前社會工作課題立項比例一般不足社會學的10%。在所有立項課題中,2007-2014年的重點項目僅有4項,而重大項目中只有一個是直接與社會工作相關的課題,其中還有3個心理學、公共管理學等方面的課題可能會涉及到社會工作研究的內容。顯然,在國家急需關注和解決的重大、重點項目方面,社會工作依然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與社會工作研究本身的影響力也有一定關系。
總之,作為后發的中國社會工作,無論是在研究成熟度還是理論模式的豐富度上,目前都還無法與社會學學科相提并論。為了分析近八年來中國社會工作的研究狀況和發展趨勢,本文將以中國知網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主要文獻依托(特別是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上的論文),從社會工作實務和社會工作理論兩個不同方面來系統梳理和總結2007年以來我國社會工作研究的總體狀況,希望以此來反映八年來中國社會工作的研究歷程和變動趨勢,為起步不久的中國專業社會工作發展及其研究做一點基礎性工作。
由于社會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與實踐性取向,因此社會工作實務研究向來就是社會工作研究的重點內容。社會工作實務研究就是將具體服務領域中的服務操作進行總結、升華,并逐步形成社會工作價值、理論知識和方法的過程。有關社會工作實務的劃分,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來進行。比如,依據社會工作服務方法,我們可以將社會工作實務劃分為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和社區社會工作等;依據社會工作服務對象,我們可以將社會工作實務劃分為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殘疾人社會工作等;依據社會工作服務領域,我們則可以把社會工作實務劃分為學校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醫院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等。為方便敘述,在總結和梳理八年來中國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狀況時,將分別采用社會工作服務對象和服務領域兩種方式來進行文獻的回顧與分析。
(一)以服務對象為基礎的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狀況
社會工作實務的開展一般多以社會弱勢群體作為服務對象,通過專業化的服務,使其生活接近正常水平,以緩解其相對弱勢的社會地位。因此,在社會工作實務研究中,大量的實務研究都涉及到基于弱勢群體而提供的各類社會工作服務內容。從2007年發表的相關成果來看,其主要內容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1.未成年人社會工作研究
未成年人的成長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也是我國社會工作介入范圍最為廣泛的對象之一,因此這一部分的研究是社會工作實務中最多的,其涵蓋的對象也是最為全面的,其主要包括:(1)針對問題青少年的研究。其中主要涉及到青少年犯罪、網癮青少年、吸毒青少年、青少年犯罪矯正等社會工作介入方式、機制與策略研究。如有學者提出通過研究偏差青少年的同伴圈來為社工開展青少年社區矯正服務提供啟發,①費梅蘋:《偏差青少年同伴圈的形成研究及對社會工作的啟示》,《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建立以家庭為本的青少年社會工作戒毒模式,②沈黎:《支持與應對:家庭為本的青少年戒毒社會工作模式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還有學者從社區的角度入手分別探討農村與城市青少年犯罪風險的干預③鄧瑋:《社區為本: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風險的社工干預策略——以抗逆力提升為介入焦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等。(2)針對兒童的研究。其主要包括流動兒童、流浪兒童和留守兒童的社會工作介入問題研究。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是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而出現的,大批農民工進城務工從而催生了這兩個群體,有學者提出從文化視角探尋流動兒童社會工作服務模式,④劉玉蘭、彭華民:《嵌入文化的流動兒童社會工作服務:理論與實踐反思》,《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也有些研究是探討如何進一步提高流動兒童的抗逆力問題,⑤劉玉蘭、彭華民:《兒童抗逆力:一項關于流動兒童社會工作實務的探討》,《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還有許多研究是探討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入問題等。相對于流動兒童而言,留守兒童則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一些議題包括探討留守兒童的教育增權途徑、社會工作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介入、以社區為依托的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服務、強調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教育和服務中的作用等都較為熱門。在流浪兒童研究方面,自2003年開始,我國加快了流浪兒童福利政策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并引入社會工作制度,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學術界,對于流浪兒童更多地是探討如何救助的問題,包括認為可以社會工作為依托或通過外展社會工作來推動流浪兒童救助服務、從社會福利視角去探討流浪兒童救助工作⑥馮元、彭華民、孫維穎:《社會福利視角下的流浪兒童救助工作困境探究》,《甘肅理論學刊》2012年第4期。等。此外,還有學者關注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制度與模式探索問題,如通過機場刺母案案例出發探討建立社會工作制度的必要性,⑦范明林:《家庭教育和危機預防——從機場刺母案談專業社會工作制度的建立》,《青少年犯罪問題》2011難第4期。對陪伴式青少年家庭社會工作模式進行的研究和探索,⑧肖玉蘭、金小紅:《“陪伴式”青少年家庭社會工作模式》,《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對社會工作在兒童福利機構中的作用與構建的探索⑨張柳清、成海軍:《社會工作在兒童福利機構中的功能和作用》,《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等。
2.老年社會工作研究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部分發達國家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而我國盡管相對較晚,但在2000年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就已經達到了7%,也就意味著我國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65歲及以上人口占到了8.87%,而聯合國《2013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預測,到2030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將提高到18.2%。①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3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網址:http://www.cn.undp.org/content/china/zh/home/library/human_development/ china-human-development-report-2013/.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我國老齡化程度正在日趨嚴重,持續增長的養老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在過去這八年中,針對老年社會工作的研究幾乎涉及到了方方面面。首先是關于養老模式的探討,主要圍繞著城市居家養老、農村老人養老服務等話題展開。城市居家養老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對居家養老的概念界定、居家養老模式的探討與建構、以社區為依托社會工作如何介入到居家養老服務等;②相關的研究如趙麗宏等發表于《學術交流》2011年第12期的《構建社會工作視角下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張會瑩發表于《科學社會主義》2014年第3期的《積極老齡化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社區養老探究》等。鑒于我國目前留守老人數量的不斷增加,農村老人養老服務更多的是探討社會工作如何干預農村留守老人的問題及可行性分析等方面。③相關的研究如顏憲源等發表于《學術交流》2010年第6期的《論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的建構》,孫唐水等人發表于《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的《農村留守老人困境的社會工作干預試驗——基于安徽省X縣X鄉S自然村的實證研究》等。此外還注意到,除了傳統的養老服務的研究之外,還有學者看到了空巢老人與失獨老人的問題,從心理與文化的角度探討社會工作如何介入這類群體的養老服務。
3.婦女社會工作研究
家庭暴力已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根據2013年中國婦聯公布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我國在婚姻生活中,遭受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社會工作對家庭暴力的干預與介入成為近年來婦女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的重點。比較有代表性的如運用增權理論幫助家庭暴力中的受虐女性擺脫困境,探究社會工作干預家庭暴力受虐婦女的途徑與模式,整合本土實踐經驗建構家暴干預社會工作模式等。④劉淑娟:《增權理論視閾下針對婦女家庭暴力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還有學者關注家庭暴力的成因,認為家庭暴力可以從社會、受害婦女自身和施暴者三個方面來分析,從而希望從源頭上提供社會工作服務,減少家庭暴力的產生及危害性。⑤佟向杰:《家庭暴力防治中的社會工作介入》,《網絡財富》2010年第22期。
4.殘疾人社會工作研究
近年來針對殘疾人的社會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工作介入殘疾人專業服務以及殘疾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兩方面。在殘疾人專業服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探討如何提高殘疾人抗逆力,推動殘疾人的康復服務;⑥姚進忠、郭云云:《社會工作視角下殘疾人抗逆力生成研究——基于廈門市福樂家園的個案剖析》,《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基于優勢視角介入殘疾人家庭社會工作,以優勢激發案主的樂觀情緒與希望;⑦潘澤泉、黃業茂:《殘疾人家庭個案社會工作:基于優勢視角的干預策略與本土化實踐》,《湖南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也有學者提出培養部分殘疾人成為社會工作者,探索以殘助殘的殘疾人社會工作模式⑧劉偉青、范燕寧:《殘疾人社會工作新模式及其優勢分析》,《社會工作》2011年第4期。等。在殘疾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探討殘疾人(包括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問題的建構機制及解決策略,殘疾人社會福利的體系、發展模式以及路徑選擇,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的倫理困境⑨毛新志、李思雯:《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的倫理困境及其出路》,《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等內容。
5.流動人口社會工作研究
自改革開放以來,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成為了我國的重要社會群體。國外只有移民沒有流動人口,我國有兩億多的流動人口,如此龐大的數量使得流動人口這一特殊的群體也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這正是中國社會工作發揮作用和提供服務的重要領域。⑩李培林、王春光編:《當代中國社會工作總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頁。在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流動兒童的研究最多,包括從文化視角、抗逆力視角等為流動兒童提供社會工作服務、以生態系統理論視角探討流動兒童城市融入、①左濤:《北京市流動兒童城市融入的服務探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社會工作如何介入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融合②鐘海青、張燕妮:《城鎮化進程中流動人口子女融合教育問題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等。也有學者從社會工作視角審視流動人口的“權能不足”的狀態,以及社會工作者如何參與流動人口治理型增能。③顧東輝:《治理型增能:治理理念在流動人口增能中的應用》,《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還有一些學者對流動婦女進行研究,提出了諸如建立性別敏感的婦女社會工作為流動婦女自立創造條件,并為流動婦女經濟、社會地位的提升帶來機遇;④呂青:《流動婦女的邊緣化與性別敏感干預機制的建立》,《科學經濟社會》2010年第1期。運用影像發聲法研究流動家庭母親的生存狀況并針對性地提供社會工作服務⑤朱眉華、吳世友:《流動家庭母親的心聲與社會工作的回應——基于T村母親形象影像發聲項目的分析》,《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等議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包括對流動人口的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的研究以及社會工作的介入、新生代流動人口的社會工作服務研究等。
(二)以服務領域為基礎的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狀況
社會工作是一種以需求定導向的專業,當服務對象是某類別的全體成員時,根據與服務對象社會生活相關聯的社會福利服務制度的特征就可將其工作范圍大體劃分出來,由此就形成了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許多社會工作的實務研究就是按照服務領域來展開的。因此,我們也可以按照此特征對2007年以來中國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的情況進行分析。
1.社區社會工作研究
回顧八年來的社區社會工作發展,可以說它已經成為中國目前專業社會工作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這與近幾年來政府越來越重視社區建設工作有關。與之相應,學術界相關的研究日益增多,發表的文章數量增長明顯,如果我們以“社區”和“社會工作”為主題詞,同時搜索2007年至2014年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上的論文,其數量從2007年的17篇飆升至2014年的57篇。在內容上,從最初提出探討社區服務的內涵以及外延,對社區社會工作服務宗旨和價值的界定⑥李迎生:《對中國城市社區服務發展方向的思考》,《河北學刊》2009年第1期。到不斷探索社區社會工作模式、社區社會工作方法、社區治理機制、社區發展路徑與政策倡導等深層次問題,把社區社會工作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其主要議題包括:以社區為本的社會工作推動社區向可持續生活方式轉型;⑦張和清:《社會轉型與社區為本的社會工作》,《思想戰線》2011年第4期。專業社會工作如何介入社區公共服務發展⑧楊貴華:《社區公共服務發展與專業社會工作的介入》,《東南學術》2011年第1期。社會工作在社區治理創新中的作用⑨李文靜:《社會工作在社區治理創新中的作用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以某社區為例探討社區為本的社會工作發展路徑、介入方式、可能性及成效等。除了城市社區之外,農村社區社會工作實務研究同樣成為研究的熱點,主要是針對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發展實踐的經驗總結以及反思。如關于農村社會工作中增權理論應用的思考⑩聶玉梅、顧東輝:《增權理論在農村社會工作中的應用》,《理論探索》2011年第3期。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自組織問題的探討○11錢寧、田金娜:《農村社區建設中的自組織與社會工作的介入》,《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10期。農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出路○12秦永超:《農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出路》,《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生計發展的研究○13徐選國、戚玉、周小燕:《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生計發展的理論創新與經驗反思——以社會治理創新為分析視角》,《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等等。
2.學校社會工作研究
學校社會工作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已成為一項專業化的社會事業,是教育學與社會工作學之間的交叉學科?!?4文軍、劉一飛:《學校社會工作實務》,載《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報告(1988-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在中國大陸地區,職業化、專業化的學校社會工作直到21世紀初才剛剛起步,但是從2007年起,我們可以發現學校社會工作的研究成果增長較快,從數量上來看,尤其是從2009年至2010年有較大增長,這與我國社會工作政策密不可分。在已有的研究中,學校社會工作研究大體呈現出一些特點:首先,探討如何從以德育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轉向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現代學校社會工作,將現代學校社會工作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模式與路徑,如探討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服務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推動其改革和創新;①劉艷霞、王曉東:《社會工作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學校社會工作進行比較、借鑒和整合,以期望實現優勢互補;②黃志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學校社會工作:比較、借鑒、整合》,《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在高校中引入社會工作作為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結構模式的補充③章羽:《學校社會工作: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架構》,《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12期。等。其次,對學校社會工作的專業技巧和方法進行研究,如社會工作視角下幫助高校貧困生自卑心理脫貧;④龔玲:《社會工作視角下的高校貧困生自卑心理脫貧研究》,《教育與職業》2014年第5期。借助專業化、科學化和人性化的方法,將學校社會工作應用于高校學生管理⑤易鋼:《學校社會工作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改革與戰略》2007年第9期。等。第三,從社會工作的視角關注學生問題的標本兼治,強調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如針對校園暴力的問題介入,大學生弱勢群體的社會工作介入,災區學校社會工作服務,農民工子女的社會工作介入等。
3.司法矯正社會工作研究
矯正社會工作是矯正制度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工作實務的重要領域,我國從2002年司法部成立了社區矯正制度課題組起,開始對國內外的社區矯正的經驗進行研究。縱觀來看,目前已有的研究基本聚焦于社區矯正。盡管成果不多,但也具有以下特點:首先,論及了社會工作者承擔社區矯正的主要任務的國外經驗及本土化、社區矯正工作者的制度、運用多種社會學理論對社區矯正社會工作進行探討以及社區矯正在中國所面臨的困境等。其次,偏差青少年尚處在人生的早期,可塑性強,因而成為了矯正學術研究的重點:有學者認為可以運用社會互動理論來構建青少年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框架和服務體系;⑥費梅蘋:《社會互動理論視角下青少年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2009年第3期。有學者提出社區矯正逐漸成為處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途徑;⑦王金元:《未成年犯罪社區矯正的理論視角與路徑選擇》,《學術交流》2011年第8期。也有學者認為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為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提供了觀念支持。⑧鄧蓉:《社會工作對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的介入》,《云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第三,隨著我國司法文明的不斷進步,司法社會工作也正在成為社會工作學界的重要議題之一。
4.災害社會工作研究
災害社會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受災民眾,它是社會工作的重點領域。近年來,中國面臨的各類災害日益增多,后果也非常嚴重,從2008年汶川地震到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魯甸地震、各種踩踏事件等等,巨大的災害造成了數以萬計生命的消失,給很多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痛苦,這些都是社會工作能發揮巨大作用的地方,也是急需社會工作發揮作用的領域。自2008年汶川地震社會工作首次在我國展現出較大影響力后,社會工作介入災害救助進入了較多研究者的視野,在此之后學術界開始探討社會工作介入災害救助、災后重建、災區日常生活以及生計的問題中來,也取得了較多成果。其成果主要聚焦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工作介入災害救援的研究,如從以四川社會工作的實踐為例,探討災害社會工作的生成機制、⑨徐選國:《“國家—社會”關系范式下災害社會工作的生成機制研究——以四川社會工作實踐為例》,《天府新論》2014年第2期。構建社會工作介入災害救援機制,補充政府管理框架下的救災體制⑩譚祖雪、楊世箐、張江龍:《社會工作介入災害救援機制研究——以5.12汶川大地震為例》,《天府新論》2011年第2期。等。二是對災后重建的總結與反思,強調需要發揮社會工作在災后重建中的作用,①王思斌:《發揮社會工作在災后重建中的作用》,《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8年第6期。尋求社會工作介入災后重建的框架,②邊慧敏、楊旭、馮衛東:《社會工作介入災后恢復重建的框架及其因應策略》,《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第5期。探討災害社會工作的功能檢視以及專業能力的提升等③張粉霞、張昱:《災害社會工作的功能檢視與專業能力提升》,《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在這些研究中最為突出特點就是從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探討社會工作介入災害救助中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介入路徑,到進而轉向反思社會工作介入災害救助的效果、機制等。
從上述梳理文獻中發現,我國社會工作實務研究領域的范圍已經有了很大的拓展,但從已有論文數量和高質量論文發表情況來看,目前其研究領域一方面主要還是集中在對弱勢群體的幫扶方面,最為突出的有:流浪兒童救助、農民工子女幫扶、流動人口服務、貧困地區發展、災害救助以及災后重建、司法矯治等。這與我國社會工作正處于初創期的實際情況息息相關,隨著中國社會工作體系的不斷完善與發展,社會工作將逐步由“問題導向”式的診斷性服務走向“全人導向”的發展性服務。另一方面則集中在社區工作方面。隨著“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議題的提出,社會工作專業服務作為國家治理能力的一部分如何更加有效地介入到國家治理體系之中成為了2014年甚至2015年上半年中國社會工作學術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系統分析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在參與創新社會治理實踐中的價值體現和功能發揮,這是非常讓人欣慰的。
社會工作理論是社會工作學科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決定其專業合法性存在的主要依據。盡管從社會工作誕生以來,其相關的理論研究就一直不足,結果不僅使大量社會工作實務流于經驗表層,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社會工作學科長期處于一種“理論欠缺”狀態,從而最終造成對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的雙重影響。自1980年代中國社會工作研究恢復和重建以來,就一直強調社會工作的專業化、本土化和科學化建設。我們大體可以從社會工作倫理價值、社會工作本質及其相關理論的探討等方面來分析近八年來中國社會工作理論研究的基本狀況。
(一)社會工作價值倫理的理論探討不斷增加
社會工作是一個以利他主義為核心理念,以實現社會正義為己任的助人專業,因此價值倫理的探討就成為了社會工作的重要問題,這對社會工作者本身的行為和提供的服務都形成了制約。過去的八年中,社會工作學術界對社會工作價值倫理的探討在不斷增多,尤其在探討社會工作倫理本土化、社會工作倫理困境與準則等方面最為突出。
在社會工作倫理本土化研究方面,如果以“倫理”和“社會工作”為關鍵詞,搜索到核心期刊(包括CSSCI期刊與中文核心期刊)共46篇,社會工作倫理本土化研究就有31篇,占到了總量的67%。這些成果內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強調有些西方社會工作倫理價值觀在中國并不適用,需要對其進行改造,吸取中國傳統思想以及中國現實的意識形態,使之適應中國本土土壤,將傳統的倫理探討與中國社會的特殊性相結合。④顧東輝:《社會工作倫理:視角、困境與應對》,《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第3期。還有學者探討在西方社會工作專業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對話與融合。⑤黃耀明:《對話與融合:社會工作專業倫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福利(理論版)》2012年第4期。二是探討本土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困境、出路與抉擇。如有學者關注社會工作具體實務領域的倫理困境分析研究,也有學者關注倫理抉擇的本土反思,⑥李培林、王春光編:《當代中國社會工作總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83頁。還有學者對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政府利益訴求與社會工作職業倫理價值的沖突進行研究。①唐斌:《政府利益訴求與社會工作職業倫理的沖突及其調適》,《求索》2010年第6期。除此之外,還有學者針對具體的領域探討社會工作倫理價值的本土化,如社區矯正、殘疾人、艾滋患者、醫務社會工作等。三是社會工作倫理價值觀與中國實際的差異與沖突研究:有學者反思社會工作價值觀中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沖突,引發對社會工作傳統的“以人文本”的理念與中國社會文化“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這一價值取向之間沖突的思考;②文軍:《個體主義還是整體主義:社會工作核心價值觀及其反思》,《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也有學者探討社會工作價值觀本土化過程中,中西方的契合以及在已有的西方社會工作價值體系中發展、創造中國本土化的社會工作價值觀和實踐;③田毅鵬、劉杰:《中西社會結構之“異”與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還有學者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出發,分析中國社會工作的價值倫理困境,并對兩者的關系進行探討。④何歷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社會工作倫理之構建》,《浙江學刊》2012年第4期。在社會工作價值倫理本身的研究方面,除了上述有關社會工作倫理價值的本土化研究之外,還有一些研究是針對社會工作倫理價值本身的,如對社會工作倫理價值的歷史演變;⑤毛新志:《社會工作倫理的歷史演變》,《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社會工作倫理價值本身的理論視閾;⑥皮湘林:《社會工作倫理的理論視域》,《倫理學研究》2009年第2期。社會工作中的倫理困境等等。
(二)社會工作相關理論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相關的理論淵源甚少,尤其在中國,社會工作開始發展的時間較晚,且由于社會工作專業本身的實操性,其理論研究一直都是社會工作的軟肋。如果以“社會工作理論”作為主題詞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進行查詢,結果發現從2007年到2014年,總共發表了530篇,這占到以“社會工作”為主題詞搜索到的文獻總量(7858篇)的6.75%。雖然相關的研究相較于實務研究來說較少,但是我們也能從已有的文獻發展趨勢看到,社會工作理論研究正逐漸受到學者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側重于西方相關理論的詮釋
一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專業理論的支撐,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學科而言也不例外。雖然很多學者曾經批評社會工作理論自覺欠缺,甚至出現許多社會工作者在實務過程中帶有某種“反理論”的傾向,但從已有的文獻中可以看到在元理論層面也涌現出了不少探討社會工作理論本身的優秀成果:一是注重從社會工作的整體進行理論思考,如倡導建設專業社會工作理論,尤其是專業社會工作者的理論自覺,強調社會工作理論構建的重要性;⑦文軍、何威:《從“反理論”到理論自覺:重構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從社會建構論的角度對社會工作發展進行討論;⑧姚進忠:《以人為本:社會工作的社會建構轉向》,《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探討社會工作模式的形成及其基本類型;⑨文軍:《論社會工作模式的形成及其基本類型》,《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3期。研究社會工作理論研究的范式;⑩文軍:《論社會工作理論研究范式及其發展趨勢》,《江海學刊》2012年第4期。從結構功能主義角度對社會工作功能的討論等。二是對社會工作個別實務理論進行研究,如對抗逆力理論的批判思考及對實踐意義的歸納;○11劉玉蘭:《西方抗逆力理論:轉型、演進、爭辯和發展》,《國外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抗逆力理論與實務領域的新走向;○12田國秀、曾靜:《關注抗逆力: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領域的新走向》,《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對增權理論的研究及評述等。
2.對社會工作實務的理論總結不斷增加
關于社會工作實務對理論的檢驗主要是基于實務經驗的提煉和反思,從某個理論或視角出發,檢驗其在實務中的適用性,并根據檢驗結果提煉出適合于研究對象的實務模式。如將“證據為本”的社會工作實務模式運用于“青紅社工”的行動研究中,提出要把理論研究嵌入反思行動的實踐過程,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反思對話;①郭偉和、徐明心、陳濤:《社會工作實踐模式:從“證據為本”到反思性對話實踐——基于“青紅社工”案例的行動研究》,《思想戰線》2012年第3期。以優勢視角探討農村社會工作的實踐模式;②張和清、楊錫聰、古學斌:《優勢視角下的農村社會工作——以能力建設和資產建立為核心的農村社會工作實踐模式》,《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6期。從社會互動理論出發探討青少年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③費梅蘋:《社會互動理論視角下青少年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2009年第3期。運用增權理論探討農村社會工作的工作路徑④聶玉梅、顧東輝:《增權理論在農村社會工作中的應用》,《理論探索》2011年第3期。等。
3.社會工作理論本土化建設意識不斷加強
社會工作實務是需要理論指導的,而理論本土化研究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著社會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學者們看到了理論本土化建構的重要性,并認識到建構社會工作理論的本土特色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從“建構本土特色”過渡到“超越本土特色”,即使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理論上升到國際化的社會工作理論的一部分,將成為中國社會工作學者的不懈追求。⑤李迎生:《構建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及其路徑》,《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除此之外,還有學者將社會網絡研究中“關系”概念的本土化作為新的介入視角引入社會工作理論的本土化研究,探尋社會工作理論本土化的路徑選擇。⑥唐詠:《中國內地社會工作理論本土化研究》,《學術界》2009年第2期。
中國專業社會工作自1980年代末啟動以來,歷經多次重大變革,也在摸索過程中逐漸走出了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和學科化的道路?;仡欁?006年10月中央做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戰略部署以來,中國專業社會工作進入蓬勃發展時期,眾多學者積極投入到社會工作研究中來,也形成和呈現出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的一些特點。分析這些特點,總結近幾年來的研究成果,反思其不足,將為我國社會工作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一)社會工作研究的成果特點
中國社會工作研究近八年來發展較快,其研究成果的多樣性和數量都在不斷增加,其總體上顯示出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特點:
1.研究成果總量增長,領域不斷拓展。在社會工作實務研究方面,回顧過去八年來中國社會工作的研究狀況,如前文所述,我們可以發現以2007年為分界點,社會工作研究成果總量呈現出明顯的快速增長趨勢。其中實務研究方面在成果數量上有較大的增長,特別是以2007年作為一個拐點。2006年全國社會工作實務研究論文僅僅只有600余篇,2007年就激增到1400篇左右,此后逐年增長,一直到2012年開始保持在一個較高產量,穩定在一年約3000篇左右;在內容上與2007年以前相關的社會工作文獻多局限于老年人、青少年、殘疾人等傳統的社會工作領域相比較,2007年后社會工作實務研究涉足到了更多的領域,如社區矯正社會工作、醫療社會工作、兒童社會工作等。在社會工作的理論研究方面,也有較大的增長。從2007年至2014年這八年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有學者在持續運用相關的社會工作理論去自覺指導和提升社會工作實務,而且在元理論層面也不斷地涌現出了不少探討社會工作理論本身的優秀成果,這不可謂不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2.社會工作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國家的政策導向。隨著我國城鎮化不斷發展,改革開放所帶來的高速城市化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都逐步進入了學者們的視野:貧富差距拉大、留守兒童的產生、青少年犯罪增加、就業率下降、流動人口不斷增加、隨遷子女在城市的教育和生活困難、空巢老人養老等問題接踵而至,很多問題超出了政府所能承載的負荷,急切需要第三方來緩和這些日益尖銳的矛盾,而這些矛盾也就自然成為了社會工作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這從一個方面充分說明了我國社會工作研究緊跟社會發展步伐,對社會熱點問題和困境保持著較高的敏銳度。從已有論文數量和高質量論文發表情況來看,目前中國社會工作實務研究領域一方面主要還是集中在對弱勢群體的幫扶方面,另一方面則集中在社區工作方面。隨著“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議題的提出,許多學者試圖通過對有關社區治理、社會工作項目的研究來系統分析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在參與創新社會治理實踐中的價值體現和功能發揮,期望在解決基本社會問題的基礎上,通過高效的管理來促進社會的長治久安,以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①需要指出的是,在城市地區的社會工作不斷探索新的領域的同時,我國農村地區的社會工作也開始得到了應有的重視,農村社區也正在逐步成為社會工作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并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
3.努力建構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對于中國社會工作倫理價值觀的本土化研究而言,不管學者的出發點是中西方社會工作價值觀的融合,還是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或者是本土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困惑,西方的社會工作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及社會環境之間的共融性與對立性的共存成為了這些研究的歸宿與重點。大多數學者認為,社會工作倫理價值觀的本土化研究并不是完全移植西方,也不是完全去西方化,而是要根據中國本土的實情,在哲學基礎及實操層面進行改革與完善。②李培林:《當代中國社會工作總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83頁。對于中國社會工作理論的本土化而言同樣如此,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工作理論框架,指導中國社會工作實務是社會工作理論研究的近階段乃至將來研究中的重點。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社會工作的不斷發展,開始有學者意識到需要在中國社會工作理論與西方社會工作理論之間的不同思想文化根源的前提下研究中國的社會現實,在建構社會工作理論時,自覺地意識到我們所建構的社會工作理論的基礎是中國社會的社會事實。
(二)對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的幾點反思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社會工作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礎與較快的發展勢頭,但是畢竟我國社會工作研究發展時間還很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對社會工作專業化和職業化的需求愈加凸顯,反思過去八年我國社會工作研究狀況,其依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和不足:
第一,全國高校教師從事社會工作教學和研究的人數眾多,但就其科研成果發表而言還不太理想。如2014年,以“社會工作”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數據庫搜索公開發表的論文共有1372篇,發表在CSSCI級別期刊的論文,僅僅只有154篇,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和《社會學研究》等權威期刊上的論文則更加屈指可數,而以“社會學”為主題進行同樣搜索,結果發現單單就CS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就多達1098篇,相當于八年來發表的社會工作類CSSCI期刊論文的總和。這說明整個社會工作的研究目前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雖然研究人員基數大,但成果較少,尤其是高水平的研究更少,這意味著中國社會工作研究想要實現高水平、高層次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門學科如果沒有自己獨立的理論研究和較為系統的專業成果,無異于要取消其在學科體系中存在和發展的理由。雖然我們認為社會工作更強調實踐操作性,但它的理論模式、價值理念等卻是指導社會工作服務的靈魂。事實上社會工作的科學研究是社會工作專業建設的重要方面,社會工作研究不但可以總結社會工作的實務經驗,而且可以開闊社會工作服務的理念、思路,并且形成符合中國本土形勢的社會工作理論,有利于社會工作教育和實踐的發展。③王思斌、阮曾媛琪、史柏年:《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頁。
第二,一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專業理論的支撐,社會工作想要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也同樣如此。長期以來困擾社會工作的一個致命問題就是理論與實務的分割運行,許多人認為社會工作主要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務層面上的操作問題。因此,社會工作在其理論與實務操作層面上的發展比例嚴重的不協調,理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明顯滯后于實務操作,這不僅是因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體系自身不夠完善,也是因為其彼此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分割。如果社會工作理論研究長期發展不足,那么社會工作實務操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并多半停留在經驗描述和流程介紹層面,從而大大降低了社會工作的學術含量和理論成分。
第三,盡管與社會工作實務相關的研究成果總體上正在逐漸增多,但針對社會工作實務的規范性研究和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及機制的研究還相對缺失。而這恰恰是提高我國社會工作服務品質、提升社會工作在廣大民眾心目中的信任度與認可度的關鍵所在。為了響應專業社會工作發展對社會服務水平、管理水平的期待和要求,未來中國社會工作實務研究應當在社會服務管理領域加強探索,對社會服務項目管理、社會服務成效評估、社會工作服務模式、社會工作管理機制等問題方面要予以加強,通過研究促進社會服務管理水平乃至實務技能的不斷提高。
第四,大多數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目前僅停留在零散的“局部觀察”階段,散點式研究比較多。當前,社會工作研究者對于社會工作的職業化發展模式以及社會工作相關服務較少做出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實務研究總體上呈現出的是碎片化、表層化和簡單化的研究成果,散點式研究突出。將社會工作服務對象作為整體而非零散的局部進行研究應該是未來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的方向,對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的深度需要再做進一步的拓展。
第五,目前國內社會工作實務領域的研究更多的是經驗總結,理論總結和提煉較為欠缺。相較于臨近的學科社會學而言,社會工作的學術研究較弱,雖然我們可以看到有學者在嘗試建構本土化的社會工作模式,特別是我國提出創新社會管理,進而轉向社會治理體制改革以后,我們可以明顯看到社會工作實務領域的研究越來越貼近中國本土的現實狀況,開始強調以社會工作理論作為指導來進行社會工作實務研究,并開始嘗試構建適合中國社會工作實務的本土化理論框架,但由于只是剛剛起步,理論成熟度還遠遠談不上。
第六,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及其研究對西方社會工作有著過多的依賴,長期下去,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自身的研究和發展。作為社會工作專業體系的發源地,對中國這樣的后發型國家而言,西方國家的知識體系和理論框架都具有很強的話語權和學術影響力?;仡欉^去八年的理論發展,我們發現中國社會工作理論的研究大多表現為一種理論引介和綜述的性質,但即使是這種引介和綜述,其對中國社會工作理論研究的影響可以說也是主導甚至是支配性。當前,中國社會工作理論研究無論是在概念用語、話語形式還是研究視角和分析框架的建構上,都還沒有跳出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框架,中國社會工作學科也沒有建構起學術共同體所公認的本土化的理論形態。當今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劇烈的轉型,如果中國社會工作研究只會借用西方的理論,必然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其結果不僅難以在學科體系中取得相應的地位,而且也十分不利于自身學科知識的成長。
(責任編輯:徐澍)
The Retrospect and Introspection of China Social Work Research from 2007
WEN Jun1,LIU Xin1,2
(1.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7,China;2. 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Guiyang 550018,China)
Abstract:China Social Work has been in existence over 20 years,however,the major achievements are made the decision of“building of great talent teams in Social Work”on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CPC.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review from 2007-2014 on China Social Work research,we find that there is a rapid growth in recent years. Notably,there is an improvement on practical research;on the other hand,theoretical research has also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But either social practical research or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still in bad need of betterment when compared to the status quo of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Key words:social work practice;social work theory;retrospect and introspection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72(2015)06-0001-13
[作者簡介]文軍(1969-),男,湖南祁陽人,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城鄉社會學、社會理論研究等;劉昕(1986-),女,貴州貴陽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生、貴州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研究”(13&ZD043)、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大都市的底層社會及其公共治理研究”(13JJD840009)、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回到馬克思:西方社會結構理論的比較與反思”(13BSH002)等課題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