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國(中寧縣鳴沙鎮中心學校,寧夏 中寧 755100)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作文能力
張華國
(中寧縣鳴沙鎮中心學校,寧夏 中寧755100)
本文闡述了培養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幾點做法,圍繞作文教學采取的由“說”到“寫”,由“課內”到“課外”,由“單項訓練”到“多向拓展”,由“扶”到“放”,由“教師批閱”到“師生共同評價”的方法,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多觀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教學中以練促寫,注意各學科知識的整合應用,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習作信心和自我欣賞能力。
小學作文作文能力培養方法
小學生作文就是用語言文字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感受及想象寫出來,作文能力是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和認知水平的綜合體現。我就培養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做法作闡述。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表現在語言方面是口頭語言的發展先于書面語言的發展。抓住這一特點,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充分發揮學生“說”這一優勢,讓學生先說多說,說全說細,在說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說的機會。每天安排10分鐘的演講時間,讓學生輪流上臺“講話”,內容不限,時間長短不限,所見、所聞、所感都可以講。由易到難,分時間段逐步深入。通過這些活動的堅持開展,筆者發現原本內向不受說話的學生也能躍躍欲試主動登臺發言,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把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作文直接掛鉤,由觀察到說話、由說到寫,讀寫結合、以說促寫,不斷協調說與寫的關系,這樣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自然得到穩步提高,堅持由“說”到“寫”,穩步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受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要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善于把觀察的任務具體化,善于引導他們從現象乃至隱蔽的細節中探索事物的本質。觀察力是思維的觸角,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過模仿提高寫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這是因為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思維訓練,沒有開拓思路。只有在“思維”中獲取靈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筆有神、筆奕生輝。于是,我們帶領學生走出“小課堂”,邁進社會“大課堂”,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廣泛接觸社會,引導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教給認識事物、觀察事物的方法,先后組織春游和野炊等活動,并利用校園空地帶領學生開辟蔬菜種植實驗基地和硒砂瓜種植實驗基地。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播種、蹲苗、鋤草、澆水、施肥到收獲樣樣動手。并把蔬菜、硒砂瓜各階段的生產管理過程和它們的生長特點及生長過程全記錄下來,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既掌握了觀察事物的方法,為寫作積累了大量素材,又體會了勞動的歡快和豐收的喜悅。事實證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寫出的作文質量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顯生動、有形。
裴斯泰洛齊說:“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毙W生從三年級起,開始練寫作文,到小學高年級,頭腦里積累了一定的寫作“素材”,但在語言應用方面和再積累方面還不夠。閱讀教學中,巧妙地從課文教材中挖掘“素材”進行擴寫、續寫、縮寫和看圖寫的單項訓練,既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對習作的認知。
1.單項訓練
(1)擴寫。有些課文由于表現中心的需要,內容一筆帶過,敘述言簡意賅。教學時,有意把這些句子、段落提煉出來,讓學生按照原作的思路進行擴寫,使之生發開去。如,三年級有篇教材《做風車的故事》,寫的是牛頓小時候特別喜歡做手工,他看見風車,想自己也做一個。于是每天放學回家,他就鉆在屋子里,叮叮當當忙個不停,過了些日子,一架風車果然做成了……課文中對牛頓做風車的情況,只是一句話帶過去了。我們安排擴寫練習,就可以將這句話展開來寫,具體敘述牛頓做風車的情況,這樣,情節就展開了,文章內容就充實了,豐富了。
(2)續寫。小學課文內容十分豐富,有些內容“言盡意不盡”,有的內容“欲言又止”雋永無窮,這就為讀者留下了遐想空間,也為作文練習提供了難得的良機。有些課文在不影響主題思想、形象完美的前提下,表達含糊、不確定,給讀者留下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的語言空白,這就為讀者留下了神思馳騁的背景,指導學生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展開聯想,恰到好處地補寫這些省寫的內容。
(3)縮寫。有些課文內容翔實,描寫細膩。教學時,教師啟發學生選用課文里的一個句子,或一段話概括課文內容,有的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教師也給予肯定。
(4)看圖寫。新版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為學生的看圖作文提供了難得的素材。
2.多向訓練
(1)向綜合性、專題性活動拓展。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以往的聽、說、讀、寫練習設計總是限定在單元末,一般由標準化的基本訓練、閱讀訓練和習作訓練組成。教學中打破單一的模式化的訓練方式,除單項的口語交際、習作等,還可圍繞某一主題進行綜合性學習,開展專題性活動。這些活動遠遠超出了單元訓練的作用,訓練變得比較靈活,注重學生生活實踐和探索的發現,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經驗。把多種形式的活動,口語交際與習作相互配合,融為一體,有助于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向生活拓展。學生習作源于生活,必須回歸生活。如教學五年級(上冊)教材(人教版)《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教師根據阿曼達和父親的對話設計了這樣的練習?!啊蓟钪覀兌荚诮淌业膲?,房頂塌下來架成個大三角形,我們沒被砸著?!弊寣W生以《地震來了》為題寫一篇記敘文。教師聯系實際進行作文訓練設計,可展現作文的應用價值,給學生帶來無窮樂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習作,作文就在自己身邊,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作文問題,應用作文可以解決實際問題。
(3)向其他學科拓展。習作練習的內容可以適當涉及其他學科,包含多種知識,以利于將各種知識整合應用,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如結合六年級(下冊)教材(人教版)《各具特色的民居》第二部分《傣家竹樓》,學生以《我的家園》、《美麗的庭院》為題進行練筆,并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以小組探究學習的形式畫傣家竹樓圖,在討論中,大家對傣家竹樓的三角形屋頂很感興趣,有的說三角形有穩定性,有的說屋頂坡面形成的夾角與它所對的屋跨度有一定關系,夾角越大屋前后墻的跨度就越大……這不僅是對學科內各種知識之間的綜合運用,而且包含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既然叫“作文教學”,學生作文寫不好,教師難辭其咎。究其原因,首先是大部分學生沒有感受到作文的愉快,閱讀量很小,寫作基礎差;其次,習作教學中教師包辦過多、要求過多,過早地影響了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使寫作教學變得功利化并趨于程式化;最后,課堂寫作缺乏指導性。
處理好“教”與“不教”的辯證關系,在學生習作教學中,就是要解決好“扶”與“放”的問題?!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胺觥睂W生作文,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以往作文教學,教師把作文題目確定后,要求什么可以寫,什么不可以寫,這種事要寫“沒有意義”;那種寫法題材“太俗”,不必寫;這種表達方式有點消極,來點“亮色”;那種寫“太直率”,要“繞一繞”都要告誡再三,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學生無話可寫。作文教學,打破常規由“扶”到“放”勢在必行。
“放”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注意每個學生不同的起點。啟發學生開始選擇最佳表現手法,合理安排布局,把人、事、物、景寫得具體、生動。接著領著走,讓學生自己寫,啟發學生審清題意,然后根據要求,大膽寫。逐步培養學生審題、立意、謀篇布局的能力,寫自己想說、愿說的人和事,最后漸漸放開,當豐富的生活聚集在學生筆下的時候,才能“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因為只有學生熟悉,才能夠愿寫、多寫,才能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有景可描,有情可抒,有理可講,為“放”手讓學生習作創造了機會,“放”就是要相信學生,給學生敢想、敢寫的信心和勇氣。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信心成正比。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重視正面評價,師生評改得當,對增強學生的習作信心十分重要。
作文批閱,實際上是一次“再指導”的過程,只有學生參與其中,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作文批閱才是最有意義的。我曾這樣嘗試:教師首先課前統閱學生習作全文,了解學生的全部作文概況,分出好、中、差三類。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前半節課,集體批改由教師事先篩選出的,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文。要求多保留,少刪除??筛目刹桓牡牟桓模牡谋M可能少改,在改的過程中,盡量保留原意。學生興趣濃厚,發言積極,針對作文修改,提出的意見很有建樹。后半節課,師生共同批改。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文,放手讓學生評、改,并發表意見。然后,讓學生讀自己的作文,自我展示。要求小到讀一句優美的詞句,或一個精彩片段;大到讀一篇記敘完整的文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表演爭先恐后,麗字佳句,朗朗上口,可謂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欣賞的大好時機。
[1]林基,凌超群.培養學生習作興趣探究[J].福建教育,2001(12).
[2]肖進來.略談作文評改[J].教學與管理,2002(1).
[3]靳立科.關于作文教學的反思[J].寧夏教育,2010(3).
[4]景兆煒.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教學[J].寧夏教育科研,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