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愛琴
(華南農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從目的論三原則看商務合同翻譯的準確性
邵愛琴
(華南農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510642)
商務合同是一種正式的、嚴肅的法律文本,為了保障合同各方的權益,在翻譯時,準確地理解原文并準確地傳達原意是譯者追求的目的。本文從目的論角度出發,通過例子分析探討目的論三原則在準確翻譯商務合同中的運用及指導意義。
商務合同翻譯目的論
在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為了規范參與各方的權益,越來越多的合同應運而生。合同是參與各方為了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而訂立的共同遵守的協議,是彼此的行為準則。隨著現代商務活動的增多,社會對商務合同的需要越來越迫切,與此同時,商務合同翻譯顯得尤為重要。無論何種法律文本的翻譯,準確性都是譯者首先追求的目標。所謂準確性,是指規定性法律文件應當盡可能避免語言表述含糊而導致理解上的歧義[3]。商務合同是一種法律文本,是正式的、嚴肅的,它的翻譯不同于其他文本的翻譯,有著自己的特點,目的是準確傳達原文本的信息,保障合同各方而不是某一方的合法權益。在商務合同翻譯中,準確地理解原文及準確地用目的語傳達原意至關重要。任何翻譯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行為。商務合同翻譯的目的是克服語言的障礙,保障合同各方的合理權益,在商務合同翻譯實踐中如何達到這一目的呢?
弗米爾的目的論可歸納為下面三個原則:目的原則、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目的原則(skopos rule)指的是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連貫性原則(coherence rule)也稱語內連貫原則,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標準,即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忠實性原則(fidelity rule)指原文與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這相當于其他翻譯理論所謂的忠實于原文,但與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目的原則決定著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弗米爾認為翻譯中的最高原則是目的原則,也就是說,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時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換句話說,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方法[2]。
2.1目的原則在準確翻譯商務合同中的運用
目的原則是目的論的最高原則。商務合同翻譯的目的就是準確地理解原文并用目的語準確地表達以保障合同各方的合法權益,所以在準確表達之前必須準確理解原文,盡量避免偏差,以免引起各方爭議。如下例所示:
(原文)按貨物金額90%開立以賣方為收益人的不可撤銷信用證,憑賣方匯票跟單向開證行議付,其余10%貨款在貨到目的地檢驗合格后付清。
(譯文)ByIrrevocableLetterofCreditfor90%ofthetotalinvoice value of the goods to be shipped,in favor of the Sellers,payable at the issuing bank against the Seller's draft at sight ac companied by the shipping documents stipulated in the Credit. The balance of 10%of the proceeds is to be paid only after the goods have been inspected and approved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5].
原文中的“貨物金額”即發票上的金額,發票作為賬目憑證的正式票據,是報賬的有效依據,同時是征稅的憑證。國內很多商家不愿意開票,因為開票就要交稅,但國外不同,發票主要作為一種法律憑證,即使商家不開票,也是要交稅的,因為商家有健全的企業賬務,而且他們自覺意識普遍很強,認為交稅是一種義務。在翻譯中,雖然沒有遵守忠實性原則,但更好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譯文中增加了“invoice”一詞對“value of the goods”進行限定,增強了譯文讀者的法律意識,明確了合同各方的權利義務。另外,原文“其余10%貨款在貨到目的地檢驗合格后付清”是對余款的支付進行說明,這在商務合同中非常重要。譯文中為了清楚明確地表達原文中對余款支付的前提規定,在原文的基礎上加入了“only”這一信息,表面上似乎違背了忠實性原則,但是與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譯文雖然增加了原文沒有的信息,但更好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合同各方的權利義務規定非常清楚,沒有任何爭議的可能。
總之,在商務合同翻譯中,翻譯工作者在目的論指導下要遵循目的原則,只有對合同原文正確地理解才能達到翻譯的目的,最終得以準確地用目的語傳達原意。
2.2連貫性原則在準確翻譯商務合同中的運用
合同是一種綜合性的商務行為,涉及各種領域,所以會遇到不同領域的專業術語。商務合同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必須采用標準的、對等的術語,在翻譯中不能根據主觀意志,在有些地方把術語翻譯成其他形式,這會讓翻譯出現偏差,讓讀者困惑不解,嚴重的可能導致合同無法執行。有些術語在商務合同中的意思和我們平常理解的意思很不同,但在翻譯實踐中,可能出現隨意翻譯的現象或者照搬字典上給的某個意思。如下例所示:
(原文)Under the usance draft,the bearer shall present it to the payer for acceptance before the date of maturity.
(譯文)如為遠期匯票,持票人應在匯票到期前交由付款人接受[1]。
在普通英語中,“draft”作名詞時意思是“草稿”,“acceptance”的意思是“接收、接納”,“maturity的意思是“成熟”,但在商務英語中,意思分別是“匯票”、“承兌”、“(票據等的)到期”。原文雖然把“usance draft”和“maturity”都翻譯準確了,但仍然將“acceptance”作普通英語理解,將其翻譯成“接受”,使得譯文語意模糊。翻譯時對商務英語中的術語要了解透徹,從而準確地傳達原文的信息。因此,原文應該翻譯成:如為遠期匯票,持票人應在匯票到期前向付款人提示承兌。
在商務合同文本中,有些術語會反復出現。根據目的論,連貫性原則即為語內連貫原則,換句話說,譯文在某些表達上必須保持一致性,不能用不同的表達來表述同一個概念,造成讀者對譯文不解。在商務合同翻譯中,連貫性原則要求專業術語表達要統一。如下例所示:
(原文)Acceptance of draft:in the case of a usance draft,for example,at 120 days'sight,it must be presented to the drawee for acceptance.
(譯文)承兌匯票倘若使用遠期匯票,比如120天遠期,它必須向受票人提示并由其承兌[4]。
原文中的“acceptance”,“usance draft”和前一個例子一樣,表述的是同一概念,本著目的論連貫性原則,在翻譯過程中同一概念表述要統一的要求,翻譯成“承兌”和“遠期匯票”才能做到準確地理解原文及準確地用目的語傳達原意,不造成譯文讀者理解的混亂。
實際上,術語的使用是無法避免的,準確地翻譯術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否則無法順利完成合同信息的傳遞。同樣的概念在翻譯過程中很可能會反復出現,如果做不到表述一致,就會給譯文讀者造成極大的困擾。所以,在商務合同翻譯中遵循連貫性原則是實現準確表達的一種必要手段。
2.3忠實性原則在準確翻譯商務合同中的運用
在商務合同文本中涉及很多數字、日期,是否如實地用目的語表達取決于是否正確理解合同原文本,譯文要忠實于原文才能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如下例所示:
(原文)單價:每噸成本加運費到黃埔價格1890美元
(譯文)Unit Price:1,890.00 dollars per metric ton C&F Huangpu[5].
譯文中“dollars”并非忠實于原文的表達,在狹義的認知中,大家都將“dollar”和美國貨幣畫上等號,但以“dollar”作為貨幣單位的國家和地區有很多,如澳大利亞、加拿大、香港等。為了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體現翻譯工作者的責任感,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后續麻煩,譯文中應當明確說明貨幣的種類,如“U.S.dollars”,這才是人們傳統意義中的“美元”的忠實表達。此外,金錢相關的數字一定要注意標點符號“,”(分節號)和“.”(小數點)的區別,以免造成經濟的損失。又如:
(原文)貨到目的地卸貨后60?天內買方有權為所受損失向賣方提出索賠。
(譯文)The Buyers have the right to lodge claims for all losses sustained within 60 days after discharge of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5].
在索賠期限中,時間的準確表達對于保障受損方的利益極為關鍵。譯文中 “within 60 days after discharge of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忠實地表達了原文中“貨到目的地卸貨后60天內”的意思,若是將原文錯譯為“in 60 days after discharge of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那將錯失買方向賣方提出索賠的時機,造成買方的經濟損失。可見,準確地表達才能忠實地傳達原文意思,保障合同各方的合理權益。
當然,翻譯工作者除了要遵循忠實性原則外,還需要具有基本的糾錯能力。合同是參與各方為了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而訂立的共同遵守的協議,受法律約束,是嚴肅的、莊嚴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有時商務合同原文可能會有不清楚或者不準確的地方。此時,譯者必須通過查考、咨詢、討論等各種手段來解決,實現合同譯文的準確,保障合同各方的合法權益,不能為了遵循對合同原文忠實性原則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將錯就錯。盲目地忠實不是目的論的原則,如果為了遵守所謂的“忠實性原則”而破壞了目的原則就是得不償失的,在目的論的三個原則不能兼顧的情況下,必須始終堅持目的原則為最高原則。更何況,鑒于商務合同的特性,準確地理解原文和準確地用目的語表達才能保障合同各方的合法權益,而不是某一方的利益。事實上,有些商務合同中的小錯誤或者表達上的不嚴謹往往是在翻譯過程中發現的,鑒于篇幅限制,這里就不詳細贅述了。總之,在商務合同翻譯過程中,譯者要牢記翻譯目的,在對原文的理解和表達上都要力求準確。
翻譯工作者在商務合同翻譯過程中要依據原文,但并不意味著完全被動地圍繞原文,也可以積極地查考以核對合同原文的準確性,從而在目的論的指導下達到商務合同翻譯的目的,即準確地理解原文和準確地用目的語表達原意。當然,商務合同涉及很多領域的專門知識,如金融、法律等方面,所以為了準確地理解合同原文并準確地傳達原文信息,翻譯工作者除了要強化專業業務能力外,還需要努力拓寬知識面。
[1]蘇麗萍.國際商務合同翻譯的準確性原則[J].學術研究,2014(12).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Thomas R H.LegalDrafting[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http://fanyi.baidu.com/?aldtype=85&keyfrom=alading &smartresult=dict&expand=1#en/zh/usance%20draft.
[5]http://wenku.baidu.com/link?url=Nozn5eT8pwpiGkko KkJMqMQ51_WM5-Xq69lLI12x69d20F1NczJzkttLCDI3Rg2h b1aGmf-5McU54G8dyiArFP5aVQx1Brbg1naSODTFFim.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邏輯-信息-多模態——司法語篇中法律推理的三維認知模型建構(12YJC740034)。